在花都区新华街,有这么一支值守在隔离酒店的应急中队,他们不分昼夜执勤保障,只为完成“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工作。队伍中70%是90后的青年,这群新华“小哥”在保障工作中应对各类复杂情况,充分体现了青年担当。
据介绍,新华街道应急中队已在各定点酒店连续鏖战数十日,保障入穗航班50余架次,旅客1300多人次,日均测量体温1500多人次,日均协助开展核酸检测20余人。
孕妇临产,1小时内完成转移手续
自国内新冠疫情蔓延以来,新华街应急中队下沉到各社区居委进行帮扶。在居委连续奋战40余天后,中队队员立马又投身到隔离酒店保障任务中。
疫情防控工作是应急中队成立以来的关键一役。为彻底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工作,新华街应急中队在原队伍基础上成立17人的小分队,3月28日起,新华“小哥”们到新华城区8家点定酒店负责执勤保障工作。
“相比社区的防控工作,隔离酒店的情况更加复杂。”邓华锐是应急中队的其中一员,主要负责锦都酒店的保障工作,刚来到酒店不久,他和同事钟伟俊就碰上了一单棘手的任务。
3月28号下午,一名孕妇许莉莉与她的丈夫龚超群入住锦都酒店。据龚超群介绍,他们是福建人,这次专程从菲律宾回国,只为顺利生产。
在与夫妇俩的沟通中,邓华锐发现许莉莉已经怀孕9个多月,随时面临着生产的风险。为了保证孕妇隔离期间的安全,邓华锐每天上门做体温检测,都会关心许莉莉的身体状况,询问他们有什么生活需求。
4月1号,在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之后,夫妇俩希望能够到社区医院做产检。邓华锐和钟伟俊马上联系负责的社区医院,并将许莉莉送到胡忠医院进行产检,由于临近孕产,医生要求她住院。
隔离期未满14天却要提前转移隔离点,邓华锐第一时间把孕妇的特殊情况上报街道,1小时之内就完成报备流程,顺利把孕妇转移到合适的医院隔离。在多方努力下,夫妇俩11号解除隔离,回到厦门后,14号顺利在当地的医院产下女孩。
“广州的隔离酒店做得非常好,这几天我们感觉很温暖。”身在福建的龚超群在电话中对记者说,酒店的细心服务让夫妇俩印象非常深刻,很感谢帮他们联系街道和社区医院的新华“小哥”,孩子得以平安出生离不开他们的保障。
90后青年的担当: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据介绍,此次酒店保障任务中的17名队员,平均年龄22~42岁之间,其中90后青年就有13名。90后的新华“小哥”茹志鹏表示,应急中队的90后占多数,这次酒店保障工作任务艰巨,更需要90后青年站出来,扛起疫情防控的一份责任。
茹志鹏负责昊银酒店的执勤保障工作,在社区的防疫工作中连续奋战40余天后,他立马又投身到隔离酒店保障任务中。刚抵达酒店不久,茹志鹏了解到有部分隔离民工付不起房费,要求转移隔离地点。
他回忆,在上门检测体温的时候,一名民工向他们反映酒店的房费太贵,“昊银酒店每天的价位是300多元,14天隔离完后每人需要支付5000多元的费用,对他们来说确实负担有点重。”
据茹志鹏介绍,昊银酒店共有7人因费用问题需要转移。为了妥善解决隔离人员的需求,茹志鹏和同事第一时间把情况反映给街道负责人,在确认核酸检测阴性之后,街道派专车将隔离人员转移到价格较低的酒店继续隔离。
如今30岁的茹志鹏已经有了美满的家庭,他表示,尽管这份工作需要时刻冲在最前线,但他作为党员、丈夫、父亲的身份,都让他觉得一切是理所应当的。
“无论是之前的社区疫情防控还是现在的酒店保障,都是我分内的事情。”94年的邓华锐在军队退伍后就来到应急中队工作,从小在花都长大的他表示,面对危险冲在第一线已经成为工作习惯,为家乡服务让他在工作中充满了使命感。
疫情不退,我不退:我要坚守防疫第一线
“疫情无情,人有情”。作为基层干部他们有“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的使命担当。作为党员,他们更是冲锋在前,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党旗在防控一线高高飘扬。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无怨无悔!
“当问及他们是否换岗时?大家异口同声,疫情不退,我不退,宁可自己被感染的风险,也不能让队友有丝毫的危险。”新华街应急中队从涛激动地告诉记者。队伍中还有戴甲前,刘杰文,刘健伟,邓梓祥,曾琪,刘振焰,唐烨鑫等他们默默付出,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
来源:广州日报、街应急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