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机构 > 区政协 > 建言献策

学习茂名乡村振兴和交旅融合发展经验助力花都“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发布日期:2024-11-01 11:47    文章来源:区政协     【 字体:   】  访问量: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助推区“百千万工程”取得更好成效,2024年9月中旬,在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曾一江同志的带领下,区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前往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和电白区,结合区“百千万工程”建设要求,围绕乡村振兴和交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交流调研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电白区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建设上的亮点及做法

    广东茂名位于广东省西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翼,与广西和海南相连。近年来,依托于建筑业和绿色化工与氢能、港口物流、文化旅游、大健康和现代农业这六大优势产业的发力,茂名形成贯通城乡、联接工农、链接湾区的绿色生态经济体系,并在市域发展、县域振兴中走在粤东粤西粤北前列。

  (一)信宜市亮点:一是创新投资模式,高品质推动“农文旅”深度结合。信宜市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沿交通干线做好做实山水文章,创新实施“政府投基础设施+企业投运营资产”配比投资模式,用专项债1:1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开发运营“中国李乡·山水双合”和“李花谷”项目,利用横跨双合、钱排、钱新三个行政村的一条狭长河谷地带,保留了天然山系、水系、植系,打造了集旅游、文化、研学、采摘、露营、夜经济等业态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二是发展三华李产区优势,做强美丽乡村。钱排镇作为茂名市首批入选省“百千万工程”的典型镇,以三华李产业为发展核心,高位推进“中国李乡·山水双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聚焦人居环境整治、风貌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融合成长,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三是精品打造三华李主题公园,实现“农交旅融合”。信宜市积极推动农交旅融合概念,将三华李产业、乡村旅游与高速公路紧密结合,将云茂高速停车区、三华李主题公园和细寨村畅通连接起来,打造了广东省首个“农交旅融合乡村振兴项目”,该项目建有云茂高速主题停车区、高速步行出口迎宾区、滨水休闲区、森林木屋民宿区、三华李展示中心、520索桥观光区、三华李采摘体验区等八大主题功能区,是广东省首批“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化”的“交旅融合”创新项目。结合主题公园景区建设,细寨村农房风貌和居住环境得到整体提升,村庄收益机制日趋稳定,村集体参与门票分成,农民收获产业增值收益,实现“农交旅融合”。

  (二)高州市亮点:激发农文旅商发展新活力,以点带面推动全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州根子镇有“中国荔枝第一镇”的美誉,现有7万亩的连片荔枝种植林,荔枝种植历史2000多年,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荔枝园——贡园。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先后察看荔枝种植园、农业合作社,对乡亲们靠发展荔枝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表示肯定,并指出,高州作为“荔枝之乡”发展荔枝种植有特色有优势,是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根子镇围绕荔枝发展了规范化种植、鲜果加工、电商、文旅等13种业态,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是远近闻名的荔枝专业镇、电商大镇。凭借土地综合整治契机,根子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造了荔乡广场、百荔园、桥头村等景点,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荔乡文化旅游区,年均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2024年,以荔枝文化为主题的甜蜜蜜酒店落地高州,与四周环绕的中国荔枝博览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荔枝观光工厂、荔枝主题乐园,构成了一个集研学、婚庆、观光于一体的新型休闲文旅胜地。

  (三)电白区亮点:一是打造粤西沉香全产业链融合带动区。沉香产业被列为电白区传统支柱产业,电白沉香产业致力于构建包括沉香种植示范、产品加工、科技研发、贸易流通、文化创意和旅游观光等产业为一体的全链条产业集群,按照“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的发展思路,电白以沉香种植基地为基础,着力打造国内沉香产业科研中心、集散中心、沉香特色文旅康养中心、跨县域沉香产业集群,实现“一基地三中心一集群”,推动沉香产业全链条发展。二是打造疍家墟文旅融合特色平台。晏镜疍家墟位于南海街道晏镜社区塘霞村,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生态资源,坚持文旅融合、文化赋能,挖掘海洋文化底蕴,围绕历史传承的冼夫人文化、俚族文化、疍家文化、渔商文化等打造各式场景,凸显茂名趁墟文化,以婚庆、摄影、民宿、手工皮鞋等特色产业聚人兴产,更好赋能“百千万工程”。打造“婚庆+”“摄影+”“文旅墟+”等文旅消费新场景,努力走出具有茂名特色的文旅体融合发展之路。

  二、有益启示

  (一)大抓产业发展,助推县域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茂名市实施县域产业提升行动,锚定农文旅融合发展目标,充分挖掘并活化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依托连片土地,统筹农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农业、文化等产业及其产品的附加值。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全链条推动“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指荔枝、龙眼、沉香、化橘红、三华李、罗非鱼以及预制菜产业,均是茂名市特色且极具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引导每个县域培育1—2个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亿级、十亿级镇村和企业,打造荔枝、化橘红、生猪、罗非鱼、海洋渔业等百亿级产业集群,有效转化为绿色生态旅游资源,通过集群效应最大化发挥资源社会经济效益。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以特色产业兴县、强镇、富村。据了解,信宜市果农通过销售精品三华李,收入最高的果农年收入超过80万元,年收入超10万元的果农接近千户,种植小户也能获得3—10万元的年收入。

  (二)大抓整治提升,助推农村人居环境变好变美。茂名市围绕“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圩镇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以点带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用好农房管控“二十四字”工作机制,以信宜市作为试点,强化农房风貌管控提升,依法整治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向全域开展。扎实推进厕所革命,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调研中看到,经过规划优化的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已成为农旅互促、景致迷人的美丽乡村。同时,茂名市已打造出6个样板墟和6个示范群,“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面”乡村振兴格局初步形成。调研中了解到,茂名市针对当地特色,推动各地依托本土资源,分别打造1个独具特色的“墟”,如信宜市窦州墟突出窦州文化、信义文化、康养文化、书院文化、李子文化;电白区疍家墟突出疍家文化、俚人文化、海洋文化;电白区沉香墟突出沉香文化,用特色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走出了“百千万工程”建设新路子。

  (三)大抓交通建设,探索交旅融合,引领区域发展新浪潮。茂名市紧扣“巩固粤西重要交通枢纽”的工作目标,全力构建“外联、内畅、立体、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新建铁路茂名港铁路博贺新港区专用线工程、茂名广港码头铁路专用线工程已建成,广湛铁路茂名段、阳信高速茂名段等重大交通工程也在快速推进中。为茂名港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茂名注重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调研中了解到如云茂高速白石停车区的建设、包茂高速茂名柏桥服务区综合开发建设,将交通服务功能与三华李采摘、荔枝园区赏景相结合,打造成为交旅融合示范点。

  三、意见建议

  (一)强调特色发展,着力培育农业优势产业。我区要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如蓝莓种植、罗非鱼养殖、瑞岭盆景等,加速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我区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突出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重点抓好炭步塱头村、梯面红山村、狮岭马岭村等典型村建设,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重点,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研学、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激活乡村振兴“微动力源”,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二)强化示范引领,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强化“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示范引领作用,聚焦我区圩镇建设、镇域经济发展、治理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条件,优化乡村人才服务保障,强化乡镇公共服务功能,提升产镇融合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好镇服务带动作用,镇村联动、以镇带村。示范村要聚焦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能力等方面,完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厕所粪污、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有序推进产村融合,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将示范村建设成为和美宜居乡村。

  (三)突出规划引领,进一步加快交旅融合发展。我区坐拥白云机场、广州北站枢纽,是大湾区的北部门户,大广高速、广连高速、京珠高速、乐广高速、珠三角环线高速等贯穿东南西北,我区职能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交旅融合发展规划,依托大枢纽、丰富大文旅、展望湾区北,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空间布局,用活用好交通区位优势,以高速公路为纽带,充分利用我区花城服务区、炭步服务区、清花服务区等高速服务区,参照增城从化和惠州的博罗龙门合力建设南昆山—罗浮山旅游区最美旅游公路做法,以“路”为媒串联整合清远长隆、花都融创文旅城、九龙湖阿那亚等广清片区精品旅游项目,策划推出精品旅游线路,联动清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北部会商文旅体展集聚区。加强与广东省交通集团等上级相关部门的对接联系,充分利用省级有关政策争取交旅融合项目落地,推动我区“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