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机构 > 区政协 > 建言献策

区政协开展专题调研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开放新平台打造

发布日期:2024-11-12 11:49    文章来源:区政协     【 字体:   】  访问量: -

  为助推我区加快从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开放枢纽的转化,更好发挥花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北部门户作用,9月26日,区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结合由区政府蔡启良副区长挂案、李志鹏委员提出的《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开放新平台的打造,实现花都新的经济增长点》(第1046号)提案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区政府副区长蔡启良、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曾一江,港澳组部分政协委员,区政协机关委办有关领导,主办单位区发展改革局以及会办单位区教育局、区科技工业信息化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商务局、花都开发区管委会、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区空港委、花都汽车城管委会、广州花都供电局参加了活动。

  政协委员一行走访了广州北站和广州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如何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空铁双枢纽,深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开放新平台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并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主会办单位分别汇报了我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开放新平台打造基本情况。区政协委员也围绕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北部人才枢纽”等具体意见建议。

  一、我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开放新平台打造基本情况

  (一)综合交通枢纽跃升新能级

  一是打造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全力保障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用地全部移交,安置区项目征拆基本完成,目前已累计移交土地22520亩,总交地率98%。推进广州北站综合站房改造建设,其中,一期城际站房已建成投入使用;东侧既有国铁站房改造(二期)包含国铁站房改造、武广高铁站场扩建,已形成初步方案。进一步完善空铁联运交通体系,广州北站至白云机场空侧专用轨道预留工程已完成,为未来空侧轨道盾构施工创造了条件。

  二是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持续构建。目前花都区既有普铁线路2条(京广铁路、广石铁路),高铁线路1条(武广高铁),城际线路2条(广清城际、广州东环城际),地铁线路2条(3号线、9号线),为空铁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的轨道交通支持。争取将广宁联络线纳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广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修编,广铁集团基本认可广宁站接轨方案并表态支持。加快推动广清永高铁、广珠(澳)高铁、广河高铁等规划建设,目前国铁集团完成广清永高铁项目勘察设计招标,项目在国家层面正式启动前期工作;广河高铁白云机场T3至河源段已于2023年底开工,省发改委明确支持广河高铁按近期项目纳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修编及“十五五”铁路发展规划;广珠(澳)高铁已列入广东省铁路建设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争取年内具备可研批复条件。

  三是内畅外联,增强枢纽通达能力。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广清城际二期、芳村至白云国际机场城际、地铁8号线北延段均已动工建设;地铁9号线西延线、29、35、36、41号线等线路已纳入《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年)》。“三横六纵”高速公路网全力打造,“七横八纵”骨架路网已初具雏形,花都区与中心城区、佛山、清远等地快速通达能力持续增强,为新时代大湾区国际开放新平台提供内畅外联的枢纽支撑。

  (二)现代化产业释放发展新动能

  一是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汽车产业链条“补短铸长”,加速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转型,东风日产20万辆新能源车制造项目顺利投产,国产氢能源车首次落地花都全能开跑,道路智能化改造一期项目已竣工,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7.8%、产值增长83.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广东国际检验检测标准认证产业园、广州巨龙科技智能制造总部基地、德胜总部等电子信息和新型显示项目纷纷落户花都,全区现有电子信息和新型显示上下游企业300余家。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推动以工业AI应用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数字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加快共建“华为(花都)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工业互联网花都箱包皮具产业示范基地”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名录。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地加快打造,激活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机场综保区(中区)华南生物医药制品分拨中心、生物医药专用冷库(富力物流园)等园区载体,已成功引进伊康纳斯研产销总部、阿里健康药企健康生态发展、广药基金、华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医药产业供应链中心等项目。

  二是新能源产业破局成势,2023年我区推出粤港澳大湾区“绿能谷”规划,锚定光伏、储能、氢能三个万亿级产业新赛道,打造立足广州、辐射湾区、面向世界的“湾区绿谷、能源之都”。截至2024年6月,“绿能谷”已签约33个新能源产业项目并接洽多个重点新能源巨头,意向投资总额超700亿元,预计达产年营收近1200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高景16GW光伏组件产业园项目已极速投产,高景项目首期竣工的厂房4条产线已全面投产,赛拉弗10GW光伏组件制造项目于4月正式落地动工。推动分布式光伏在工业园区、物流仓储基地、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建筑物屋顶推广应用,截至目前,我区分布式光伏装机并网超500兆瓦,备案(在建)的新型储能电站项目有31个。

  三是临空低空产业聚链成群。航空科技服务业方面,2024年上半年,GAMECO、新科宇航等公司营收均实现10%以上的增长,航润发动机租赁、中航材智慧机场业务全国总部等项目已成功落户我区。航空总部方面,美华航空模拟机培训基地、南航乘务员培训基地等初具规模,春秋航空、首航广东营业部已完成注册,澜湄航空签订合作协议。航空货运方面,2024年上半年,白云物流、机场物流等营收均实现25%以上的增长;国货航、广州智慧航空口岸公司已落户我区。低空经济方面,低空经济产业园用地出让已完成,通用航空综合保障基地、纬六路临时起降点迁移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花都区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将于近期出台。

  四是未来产业布局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人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生命健康等赛道,重点培育自动驾驶、智慧交通、智能制造、合成生物、基因和细胞治疗、氢能等未来产业集群,深入开展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机遇研究。

  五是招商引资提质增效。探索搭建花都信息平台,推行“一屏通”“一码通”。在德国海德堡建立首个投资花都(德国)离岸中心。上半年,我区新洽谈投资额1亿元以上项目497个,增长13.7%,新签约项目106个,增长130%,赛拉弗10GW光伏组件制造项目、蓝海机器人、万邦总部基地项目等25个项目已拍地落产。花都区获评“2024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区”。

  六是消费活力不断迸发。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商贸会展等高端临空服务业,我区规划以机场三期洛场留用地统筹区为主体,探索通过物业置换、复合抵扣、货币补偿等方式兑现历史留用地,打造广州会展中心(进口)和时尚商贸街区。大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做大做强“1+4+4”商圈体系,打造空铁国际免税旅游消费中心。围绕“大枢纽+大文旅”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成效,举办机场引流系列活动,开发“广州第一站玩转湾区北”专属旅游产品,推出湾区北6条旅游线路、4大创意玩法、100多项优惠措施,完善“玩转湾区北”小程序,推动机场旅客流量转化为留客,助力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

  七是谋划重大平台项目。积极争取花都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目前已正式请示国务院审批广州花都经济开发区升级国家级经开区事项,待国务院综合各部委意见后,国务院将正式批复升级国家级经开区的名单。聚焦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谋划白云机场国际商务合作区拓展区、国际小商品城、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体会展集聚区等重大平台。下好项目谋划“先手棋”,聚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智造高地、跨境电商高地、临空消费高地、空铁科技创新高地,梳理出近期重点保障、重点跟进项目64个,总投资4576.46亿元,其中在建项目41个、计划建设项目23个。打好项目建设“主动仗”,用足用好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2024年国家发改委批复我区第一批次专项债资金额度全市第3,第二批次专项债项目省审核通过数全市第1。

  (三)新时代国际开放新平台实施路径加快探索

  一是新时代国际开放新平台战略论证研究深入开展。成立市区联动工作专班,专班办公室设在花都区,加强对打造新时代国际开放新平台的战略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系统论证和政策研究。目前,新时代国际开放新平台“1+6”政策文件均已形成初稿(即:1个总体方案和交通体系、片区功能、产业布局、对外开放、政策体系、资金保障6个子方案)。

  二是空间规划体系持续完善。根据2024年1月省自然资源厅同意启用作为报批依据的花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全区规划在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28.38平方公里,预计新增建设用地88平方公里,为花都区重大建设项目落地腾挪土地空间。《广州市花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送审稿已报市政府审批,编制《花都区产业园空间布局研究》,形成主导产业明确、空间连片集聚、协同互补支撑的花都区15大重点产业平台布局一张蓝图。

  三是土地资源盘活利用初显成效。推进工业用地提容扩质,梳理涉及需提容工业产业区块177个,地块892宗,调整后我区增加工业仓储用地建筑面积4893.62万平方米,增加量全市第一,占全市增加量的25.5%。紧抓广州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契机,推动全区村级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目前开展的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项目16个,涉及面积4.45平方公里。积极推行“做地”新模式,强化连片收储,稳步推进临空数智港片区等5个工业做地项目,做地范围6643亩。推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花都区项目留用地八个批次项目用地报批工作,涉及机场周边2726亩土地。

  四是机场周边城中村改造积极推进。目前我区机场周边正在推进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共2个,分别为三东村(含罗仙村八经济社)旧村全面改造项目和平西村、新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三东村(含罗仙村八经济社)旧村全面改造项目已引入项目合作企业,更新单元详细规划已获批,一期改造面积32.83公顷,已基本完成现状建筑物拆除。平西村、新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方案已通过住建部审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合同已签订,授信额度42.5亿元。

  五是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加强机场周边村庄的修缮美化管理,不断提升对机场周边的沿线道路环境、绿化管养治理水平。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我区已引进广东广雅中学花都校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花都附属小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花都学校等多所市级教育集团成员校,市属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基础教育幼儿园至高中各学段,2024年9月广州市第六中学花都校区开办。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均衡布局,目前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项目基本完成建设,争取2024年底前投入使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花都院区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底完成建设;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项目花都院区一期工程项目已完成用地报批等工作,预计2024年底前动工建设。

  二、存在问题

  (一)交通枢纽与经济发展的系统衔接不畅,大交通与大开放、大发展脱钩。我区有机场(白云机场)、铁路(广州北站)、港口(花都港)等空铁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但大交通功能、经济功能、开放功能和城市功能脱钩,大交通的经济发展动力源功能发挥不足。

  (二)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不够突出。当前我区虽然有多个国家级省级平台,但经济社会要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必须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进拓展新兴产业,想方设法将更多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引进来,使其在花都这片沃土安家立身、发展壮大,进而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依托。

  (三)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力度不足。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筑巢引才工程”,助推产业创新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更加有力,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向我区涌入。但我们要持续在人才引进和扶持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对科创高端人才的招引机制、实现集聚效应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三、政协委员意见建议

  (一)发挥空港优势,赋能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建设。建议我区以广州花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契机,强化赋能、提升机场周边区域定位、开放能级,加强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谋划与南沙构建空海联动,形成“南有海港、北有空港”的对外开放新局面。同时,突出发展资源配置能力强的枢纽偏好型产业,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将大设施“交通流量”变为“区域留量”“经济增量”,从“交通枢纽”走向“经济枢纽”“开放枢纽”“要素配置枢纽”。

  (二)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北部人才枢纽。建议我区在现有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下,进一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上出新招、求实效,使产业人才和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有作为。从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倒推工作重点,破除人才发展障碍,为优秀人才提供创业发展的优良环境。由政府主导坚持开展“暖企行动”,加大走访重点企业的力度,听取高层次人才的心声,结合实际,真实地解决他们心之所盼的困难和问题,让高层次人才感受到温暖的关怀和贴心的帮助。

  (三)创新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发挥湾区北部生态本底优势。建议我区强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打造“交通枢纽港+岭南人文特色+城市品质优良+产业动能充沛+公共服务完善”的粤港澳大湾区新极核,进而发挥出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和外溢效应。同时,创新推进大湾区北部行政区与功能区、经济区协同发展,如理顺花都与市空港、白云区的关系,形成合力。加强与黄金内湾各大平台如横琴、前海、南沙、中新知识城合作,推进广深双城联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辐射联动泛珠,引领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蔡启良副区长强调,花都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顶点,坐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两大交通枢纽,是北来商旅进入大湾区的第一站,更是大湾区链接世界的门户客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花都机遇巨大、潜能无限,区各职能部门要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对照省、市、区提出的目标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谋深抓实改革举措。同时,希望区政协委员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开放新平台打造营造良好氛围,持续关注我区空铁枢纽发展建设,多谋创新之举、多献群策之力,为花都打造广州北部综合门户和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