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机构 > 区政协 > 建言献策

全民参与 提升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区政协委员就完善花都区残疾人权益保障进行专题调研

发布日期:2022-07-28 17:07    文章来源:区政协     【 字体:   】  访问量: -

  7月14日,区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结合万可焕委员提出的《关于成立花都区残疾人托养中心  充分完善花都区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建议》(第4012号)提案,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调研。区政协副主席李荣渝,区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及区政协机关有关领导,区政协部分政协委员,区残联、区财政局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政协委员一行实地察看了广州圣泉医院、花城街工疗站,听取了相关负责人所作的简要情况介绍。座谈会上,主会办单位分别汇报了有关残疾人托养服务有关工作的情况。区政协委员围绕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一、我区残疾人托养工作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7月12日,我区已办理残疾人证的有14982人,涉及1万多个家庭,其中精神残疾人2308名,智力残疾人1599名,重度(一、二级)残疾人9818名。

  (一)机构寄宿托养。我区残疾人集中托养机构只有狮岭镇残疾人托养中心1家。该中心由狮岭镇政府依托镇敬老院开办和管理,于2010年投入使用,是广州市首个镇级残疾人托养机构。现有工作人员8名,可接收50名重度残疾人开展托养服务,区残联根据在托的实际人数,按照1200元/人/月的标准拨付运作经费,不足部分由镇财政给予解决。2021年托养42人,全年拨付运作资金62.4万元。目前,该中心托养的残疾人均为孤寡或父母年迈失去照护能力的残疾人,年龄最小为19岁,最大为93岁。

  (二)日间照料。我区主要依托康园工疗站开展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康园工疗站以“工疗、娱疗、社区志愿活动、文化补习以及庇护性就业”等多种服务相结合为特色,提供日间托管、康复训练和辅助性就业服务,帮助学员适应社会能力,促使服务对象回归社会。花都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于2007年成立,是民办非企业单位,隶属于花都区残疾人联合会,实行企业管理,经费财政统发。现全区共有10间康园工疗站,基本实现各镇(街)都设有综合功能完善的康园工疗站。其中,2021年7月份新增花东镇北兴康园工疗站完成装修并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区康园中心、镇(街)工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共32人,在站训练的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共计205名。2021年,区级财政拨付工疗机构职业训练津贴33.97万元,工疗机构日常运营经费45万元,工作人员年薪酬198.81万元。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托养服务能力与残疾人需求矛盾较大。经摸底调查,我区有集中托养需求的残疾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年事已高的残疾人,其子女大都也在60岁以上,无力照顾老人,甚至自己也需要别人照顾。二是无父母或子女照顾的残疾人,主要依靠村(社区)和亲戚、邻居解决吃穿问题。三是残疾人的父母年事已高,很难照顾好残疾人,他们最担心自己去世后子女的归宿问题,希望有机构照顾好他们。现我区没有区级集中托养机构,重度残疾人只能报名参加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托养。据了解,目前我区已有34人报名,其中最早报名时间为2011年8月25日,轮候时间长达11年,至今仍未入托。残疾人托养已成为我区残疾人家庭最为关注、最为揪心的问题。

  (二)重度残疾人家庭的负担较重。重度残疾人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依靠亲属供养,长期需要专人照料,同时还需要长期服药、护理,经济支出很大,残疾人家庭承受较大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缺乏基本康复技术,甚至基本需求缺乏有效保障,相当部分家庭处于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亟待政府救助。

  (三)托养服务人才欠缺。从狮岭镇残疾人托养中心的工作情况看,我区残疾人托养服务队伍无论从人员数量还是从服务质量上还有待提升,制约和影响了我区托养服务水平。在福利待遇方面,人员工资待遇普遍不高;在招聘途径方面,员工推荐和自我推荐是目前招聘人员的主要途径;在人才需求方面,缺乏具备综合技能和素质的人才。

  (四)民办服务机构培育不充分。长期以来,我区没有社会力量开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一方面,相关政策宣传引导不足,难以调动起民办机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扶持力度有限,有的机构担心资助过低不能维持运营。此外,开办托养服务机构的门槛较高,特别是新丰练溪托养中心事件以来,我市开办托养服务机构的审批明显从严,民办机构望而却步。

  三、政协委员意见建议

  政协委员们围绕如何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

  (一)完善托养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将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纳入区基本公共服务民生保障规划,加大财政保障、统筹整合资源、加强部门协作、做好服务衔接、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覆盖面,切实解决重度残疾人及其亲属的急难愁盼。积极探索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补贴制度,落实好《广州市民办残疾人社会服务机构资助办法》,采取“政府资金支持、民间力量承办、残疾人受益”的运营模式,结合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机构服务补贴制度。

  (二)丰富残疾人托养服务形式。结合我区实际,积极探索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新路子。依托镇街养老机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残疾人托养业务,区财政给予适当资助,逐步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和设备,让残疾人享受就近托养服务。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动员和吸纳爱心人士参与建立日间照料、寄宿托养、庇护就业三结合的专门托养中心,为我区残疾人提供更全面广泛的托养服务。

  (三)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动员具备医疗或康复、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或疏导等专业能力的人才加入到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中。对现有残疾人托养服务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鉴定工作,实现残疾人托养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不断优化人员队伍结构,促进残疾人托养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托养服务。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动员民营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稳定和扩大我区残疾人就业岗位,推动我区形成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倡导志愿助残托养服务,鼓励、引导志愿服务团体和志愿者为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生活照料、康复服务、医疗护理等服务。

  区政协副主席李荣渝强调,残疾人是需要社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群体。各职能部门要完善资金保障制度、加强政企合力融合,加快推进融创文旅城、尚品雅居等公建配套康疗中心建设,提供更多的服务机构、场地,保障残疾人日常活动、康疗。同时,广泛开展各类残疾人就业服务与职业培训,稳定和扩大我区残疾人就业岗位,形成共同关爱残疾人、支持残疾人工作生活的良好氛围。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