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化妆品高质量产业聚集区
——花都区政协专题协商议政活动简报
根据花都区政协常委会2023年度工作要点安排,结合纪宁等委员联名提出的第1040号提案《把花都区建设成广州市化妆品高质量“品牌+平台+智造”产业集聚区的提案》,区政协于5月下旬组织部分委员和提案主会办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通过实地考察广州樊文花化妆品有限公司、中国美都总部集聚区科盈集团总部等化妆品企业,了解我区化妆品产业发展情况,擦亮“中国美都”名片,加快花都化妆品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将我区建设成为化妆品高质量“品牌+平台+智造”产业集聚区。
一、我区建设高质量化妆品产业集聚区工作主要做法
化妆品产业是花都区的传统优势产业,早在2013年,花都区便被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美容化妆品业商会授予“中国化妆品之都”的称号。2019年,花都区再次获得“中国美都”称号,进一步扩大提升了花都在化妆品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制定发展政策。2019年,花都区印发《大力推进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称《若干意见》),为我区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2023年3月,我区继续印发出台《花都区推进“中国美都”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以园区建设、创新研发、区域品牌、平台搭建、数字赋能五大方面作为重点工作领域,推动产业集聚、创新驱动、品牌提升、强链补链、信息融合、扶企助企,将“美妆日化”纳入15条重点构建产业链中的“时尚产业集群”,持续推进产业发展。
(二)加快园区建设。依托空港铁枢纽优势,强力推动“一核四园多基地”化妆品产业布局集群集约集聚发展,推行“总部+市场+生产基地+物流”模式,打造链条完整、优势互补、配套协作的化妆品产业经济示范区。“一核”指花都湖“中国美都”化妆品总部集聚区,将以销售及研发总部、品牌展示、商务办公等为主导,打造总部经济核心示范区。目前一期已全面封顶,正在进行园林绿化景观施工,计划今年投入使用。“四园”指花都西部化妆品产业园、新雅镜湖工业园、花山华侨工业园、秀全新华工业园。新建西部化妆品产业园,园区共8个建设项目,其中樊文花、栋方、艾丽三个项目预计将在今年投产,其它五个项目也按进度建设中。“多基地”指广东美妆智谷产业园、创美金谷全球直播基地、广东宏裕智汇美妆园、远东美谷产业园、美东产业园、阿道夫德谷产业园等多个新建化妆品产业园区,作为“中国美都”重要的支撑点,和西部化妆品生产园一起被授予“中国美都创新产业园”的称号。目前,“中国美都”化妆品总部集聚区一期已全面封顶。
(三)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及重点企业特色服务机制,深挖化妆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引导化妆品协会等组织链接会员企业资源,组建区化妆品产业服务招商专班,由区市场监管局、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化妆品行业协会安排专人组成,定期召开推进化妆品产业发展碰头会或工作布置会,走访规模以上重点化妆品企业,实时掌握工作进度,了解行业信息动向,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工作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倾听企业呼声,回应企业诉求,协调解决企业难题,进一步提振了化妆品企业发展信心。目前,我区共有化妆品生产企业276家,数量位列全市第二。
(四)多维宣传推广。我区推行“政府搭台、部门主导、协会参与、企业配合”的宣传推介模式,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开展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树立花都化妆品高端、时尚、优质的整体品牌形象,推进“中国美都”品牌的宣传推介及引进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制作了区化妆品产业发展宣传视频、宣传手册、总部园区规划模型、化妆品产业地图等一系列宣传资料,多元化、立体化地展示了我区化妆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联系区内外有影响力的媒体宣传我区化妆品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在《羊城晚报》《香港商报》和《今日花都》等纸媒刊发专题报道。我区还从2021年起连续举办三届化妆品高质量发展大会等活动,多家媒体对活动情况及我区化妆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报道,行业反响热烈,得到各级领导和业内人士的肯定和好评。
二、我区建设高质量化妆品产业集聚区存在问题
目前,我区化妆品产业以中小型制造企业居多,整体呈现“星星多月亮少”的“小多散”特征,发展快与核心竞争力不强并存,产品趋向同质化,存在原料供求矛盾、品牌塑造意识不强、科研投入力度不足等问题。
(一)化妆品生产原料进口受制于人。目前生产所需的原料80%依赖从欧美公司进口,在关键原料及技术创新上基本被欧美、日韩国家长期垄断,化妆品企业的发展壮大陷入“卡脖子”局面。
(二)塑造全球化高端品牌意识不强。区内企业产品品牌定位较为单一、满足于生产大众日化消费品,主要面向普通消费人群,较少涉猎中高端市场。对各条产品线的划分不够细致精准,难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效应,有时甚至互为竞品、相互制约。
(三)化妆品产品研发投入力度不足。资金和人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驱动力,资金不足、人才短缺势必使得行业发展缺乏支撑。科研投入不足导致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难以培育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梯队,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三、加快推进建设高质量化妆品产业集聚区工作意见建议
(一)强链补链,打造美妆大产业。一是推进化妆品产业集群发展。整合科研力量,加快搭建“中国美都化妆品总部集聚区”创新平台、建设“中国美都化妆品产业创新研究院”,聚焦行业热点、企业痛点、技术难点等共性需求,整合各方科研力量,开展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引导科研成果与企业、市场需求对接,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品牌孵化,推进我区化妆品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实施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项目,打造特色鲜明、更具竞争力的化妆品产业集群。二是加快化妆品原料环节补链。加强与区内高校合作,加强对原料的研发利用力度,从而以原料研发与供应为核心,引进广州城投集团建设中国美都(花山)生物科技园,补齐补强化妆品产业上游原料链,保障广东化妆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供应链安全。
(二)聚焦“三品”,塑造美妆大品牌。一是优化提升化妆品品牌。鼓励企业制定自主品牌发展战略,加强战略实施。扶持一批品牌培育运营的专业服务机构,加快推进美妆品牌国际化进程。支持品牌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注册境外商标,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强美妆行业本土名牌产品培育工作,推进本土品牌建设。政企联动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媒体,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花都化妆品形象。二是加快提升化妆品品质。引导企业树立品质意识,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打造一批质量标杆企业。支持企业参与化妆品管理法规、产品标准、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的制修订。实施化妆品行业提标贯标行动,实行全过程把控。落实企业化妆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进重点企业化妆品信息化追溯系统建设。三是丰富化妆品品类。支持化妆品企业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提高化妆品创意设计水平,增加中高端化妆品供给。以“品牌‘花’妆、时尚潮妆、功效特妆、生态美妆”为主攻方向,推出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品化妆品,一批富有地方文化、民族色彩的特色化妆品。
(三)整合资源,搭造美妆大平台。一是搭建化妆品科创平台。支持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化妆品原料(成分)、生产工艺、功能、功效、安全评价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支持龙头企业主导,联合相关高校院所,搭建化妆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联盟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联合攻关乳化工艺、生物科技高性能材料等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并为化妆品企业提供科创综合服务。按照国家药监局相关要求,加强化妆品公共检测平台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二是构建化妆品“双创”平台。深入推进美妆领域“双创”改革,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的大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建立一批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一批孵化机构和众创空间。围绕防衰老、防过敏等需求,引导各类“双创”平台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对各类赛事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后续跟踪支持。三是构筑精准合作平台。推动化妆品主要集聚区构建全球合作产业园,聚焦化妆品原料、创意设计等重点领域、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等重点企业、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加强与重点国家、地区和企业的合作。利用广博会等重大活动,设立化妆品产业合作发展专场洽谈,开展重大项目、金融资本和人才对接活动。
(四)加强保障,营造发展新环境。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化妆品企业主要集聚地相关部门研究出台鼓励化妆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支持各地有效整合年度各类用地,统筹安排化妆品的产业用地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化妆品生产的重大项目申报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鼓励各地根据化妆品产业类型、生产经营周期等因素,采用弹性年期出让、租让结合、长期租赁等方式,灵活确定供应方式和使用年限。二是拓宽资金融通渠道。统筹省转型升级资金等各级各类专项资金,鼓励化妆品企业主要集聚地设立美妆产业基金,加大对化妆品产业项目、品牌培育、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扶持力度。支持知名品牌创建提升,对入选“品字标花都制造”品牌进行财政奖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加强对化妆品产业的金融支持,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支持。三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进一步帮扶企业落实助企惠企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加强各类媒体对化妆品产业发展的宣传,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带动区内美妆产品“走出去”,带动广州化妆品品牌“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