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多元融合 提速乡村振兴——关于花都区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
根据区政协2023年度工作安排,7月19日,区政协教科文卫和文史学习委结合张宇嘉委员提出的《关于深化“文化赋能、体育牵引、旅游带动”,推动花都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建议》,组织部分委员开展专题调研,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一霖,区政协教科文卫和文史学习委,部分区政协委员,区教育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等职能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调研。
政协委员一行先后调研了绿谷庄园、蝴蝶谷生态研学旅游区等地,实地了解和直观感受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现状,听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座谈期间,政协委员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建议、献良策,为党政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助力加快推进花都农文旅体实现融合新发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花都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探索推进农业、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全区现有国家4A景区3家,3A景区8家;旅行社及分社23家,服务网点48家;三星级以上的旅游酒店共12家;民宿15家;博物馆1个,国家一级图书馆和文化馆各1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263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2023年上半年,花都区接待游客总人数675.26万人次,营收约39.23亿元。
(一)农旅融合情况。以山前旅游大道西段为主轴,打造“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涵盖赤坭、狮岭两个省级“一镇一业”专业镇共17个村,全长13.5千米,面积近100平方千米,构建“一带三区十八节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发掘沿线岭南盆景、三角梅、月季、桃花、玉兰花、黄花风铃、金花茶花、油茶花、禾雀花等花卉资源,打造20平方千米“花主题”特色景观。发展空中草莓、桑果、黑花生、精品西瓜、南山甜桃等特色瓜果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周边村庄的村集体和农民增收。其中,瑞岭村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竹洞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七溪地、宝桑园、绿沃川、志惠农场成功成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二)文旅融合情况。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世间香境七溪地项目以非遗文化为核心,利用狮前村芳香植物资源、千年芳香文化内涵,发展芳香旅游,入选2022年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港头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洛场村获评广州旅游文化特色村;以红色文化为核心,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农运初心,精神永驻”主题陈列展览入选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大会遗址入选广东省革命传统教育现场教学点。
(三)体育旅游情况。已培育粤港澳滑雪精英挑战赛、全国徒步大会、摇滚马拉松等多个体育品牌赛事,激发文旅体消费活力。冰雪花都品牌。“冰雪花都”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程多站”旅游重要节点,2023年1-6月接待游客约为214万元人次,营业收入约为2.54亿元。山旅徒步品牌。打造北回归线上的足迹—醉美花都健身步道,全长230公里,串联花都古村落旅游点(塱头村、港头村)、美丽乡村旅游点(红山村、竹洞村)、房车露营点(北迹露营1号)等。摇滚马拉松品牌。摇滚马拉松赛事吸引了数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际跑友深度参与,一站式体验花都非遗文化、特色美食。武术之乡品牌。活化利用花都洪拳、醒狮、蔡李佛拳等非遗文化,举办各种邀请赛,把本地传统武术文化和体育赛事活动结合,在提升花都武术之乡影响力的同时,让花都非遗“火起来”。
(四)景区建设情况。融创文旅城于2023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得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全国文旅“网红打卡地”TOP8等40余项荣誉称号;中旅·阿那亚九龙湖项目已于2022年4月动工建设,欧洲小镇改造升级首批业态已开业运营;世间香境·七溪地、红山村等正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香草世界、北迹露营1号、蝴蝶谷等正在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数字文化创意园、美华航空科普基地、一批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广州市红棉星级民宿、特色精品民宿集群、国家5C、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正在打造中。
二、存在问题
(一)规划体系不健全。随着微度假、露营、自驾游、夜间游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对此类新型旅游建设用地的使用缺乏明确政策指引,企业主体获取建设用地存在不少困难,办理手续繁琐,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亟需对接调整完善。
(二)融合业态相互赋能不足。各业态融合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简单的业态相加多,内容资源的浅层借用多,深度创新、创意、创造少。如古村落多为岭南建筑参观展示类业态,赏花、采摘等资源以浅层次的观光、摘果为主,在文化、旅游二者之间核心内容的嫁接、融合并创造新内容方面明显不足。
(三)公共文化服务有待完善。市场主体开发、供给的商业性服务日渐丰富,创新增多,但面向市民、游客主客共享、全域覆盖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还相对薄弱。
(四)品牌营销力度不足。“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内众多节点独立运营、各自为战,协同发展缺少专业市场运营主体,缺少拳头项目和爆点,品牌的影响力和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匹配,宣传营销亟需加强。
三、政协委员意见建议
(一)突出规划引领。以“百千万工程”为引擎,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聚焦“旅游+”融合发展各种新业态,进一步优化全区旅游产业用地的统筹规划,制定适用于文体旅农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规划布局再优化、项目建设再提速、基础配套再完善。以绿美花都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闲置林地+”模式,大力发展林上林下经济,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加大森林资源开发力度,探索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特色新兴产业,有效盘活林地资源。
(二)突出创新引领。一是创新金融服务。设立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优势,找准金融服务文旅着力点和发力点,形成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合力,加快推进农文旅体空间融合、业态重塑、要素增值。二是打造夜间经济示范区。出台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培育“夜玩、夜健、夜食、夜购、夜游、夜学”夜间经济名片,形成有区域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产业集群。三是做强产业支撑。发挥工作专班作用,持续跟踪、精准发力,支持中旅·阿那亚九龙湖项目、美华航空科普基地等项目建设如期完工运营,培育文旅融合重点行业和消费链。扎实推进广州市政协《关于大力打造中国自行车节,促进广州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的提案》办理落地,积极谋划推进自行车主题公园、训练基地、产业园区项目规划建设,打造自行车运动示范区。
(三)突出品牌营销。一是打造主客共享新空间。提升交通枢纽功能,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把城乡建设与保护有效衔接起来,传承历史文脉,制定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方案,利用城市边角地块实施“微更新”,建设小游园、灯光球场,导入健身、运动、读书等元素,彰显特色风貌,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位。二是加强全域品牌IP打造和包装。以“内容为王”,开展更多类别赛事及节庆活动品牌,激发文旅体消费活力。三是坚持“运营前置”统筹项目。没有运营,项目是很难持续发展下去的。发挥运营公司灵活、轻便、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根据市场潮流趋势的演进与游客需求的变化,快速进行迭代升级,嫁接新内容、新形式、新商业,让人们常逛常新,能够持续吸引流量,引发高频次体验。
(四)突出科技赋能。科技赋能、智慧驱动下,传统景区通过打通数据壁垒,可以有效推动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提升景区产品和服务能力,在资源整合、政企互动、品牌推介、拉动消费、带动就业等方面也起到显著效应。目前,龙门石窟、每日故宫等国内景区都推进了智慧化实践,“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在各地景区建设中也得到彰显。为此建议:一是开展智慧旅游示范景区建设,实现智能导游、智慧监管、智慧服务、智慧营销等功能全覆盖。二是建立旅游联盟,完善管理运营机制,推广使用旅游一卡通,为持卡游客提供个性化定制旅游和优惠服务,提升“花漾花都微度假”生命力、影响力。三是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市的各项支持政策,鼓励支持文旅市场主体、社会资本发展智慧旅游平台。
区政协党组成员、李一霖副主席表示,要在把握大局大势中科学谋划,注重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及时研究解决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和农业融合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要大力发展融合新业态,有序推进文旅体产业与住宿、餐饮、农业、教育、交通等各行业领域合作共建。二是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举办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受众广泛的各类赛事及节庆活动,推出好玩的旅游线路和更多优惠措施,激发消费潜力,不断拓展市场。三是要注重加大宣传,打造烟火气,讲好花都故事,向各界人士推荐花都文旅体资源,邀请文旅体市场主体、上下游企业来花都考察调研、洽谈合作,争取引进知名体育文化活动、优质项目等落户花都,推动花都文旅体融合发展出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