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借鉴外地经验 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助推区“百千万工程”取得更好成效,2024年8月中旬,在区政协副主席叶念军同志的带领下,区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前往梅州市梅县区、大埔县,结合区“百千万工程”建设要求,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交流调研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梅州市梅县区、大埔县在乡村全面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建设上的亮点及做法
(一)梅州市梅县区亮点:一是以农业科技公司带动现代农业产业。该区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注重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拓宽销售渠道,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该区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企业,如梅州华发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在农作物种子经营、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二是大力发展蜜柚和油茶特色产业。该区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蜜柚和油茶是当前梅县区种植的主要特色农产品。梅州是著名的“中国蜜柚之乡”,梅县区作为蜜柚的传统优势产业,种植历史悠久,以其皮薄、汁多、味甜而闻名遐迩,蜜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梅县区积极发展油茶产业,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林地资源,种植油茶历史悠久,油茶产业特色鲜明、有较强代表性和竞争力。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梅县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主推雁南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其中雁南飞茶田景区位于梅县区雁洋镇,是集茶叶生产、生态旅游、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景区内茶园连绵,茶香四溢,游客可以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同时欣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客家建筑。景区还设有丰富的户外活动和休闲娱乐设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在节假日和旅游旺季,日均游客量高峰期达到1.3万人次。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位于梅县区丙村镇,是一个集文化展示、实景演出、民俗体验、健康美食、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综合体。其中,客乡老街以其独特的客家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而《原乡》大型实景演出则以客家文化为主题,为游客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自开业以来,一直备受游客青睐。特别是在节假日和重要旅游时段,如国庆假期,景区接待游客量显著增加。据过往数据显示,近两年国庆期间,客都人家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500万元。
梅县区政府主要经验做法:一是注重依托特色资源。梅县区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侨乡文化资源以及农业资源,推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延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如梅州柚、嘉应茶等,实现产业化、工业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坚持农旅、文旅融合。通过挖掘和保护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创新开发利用,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形成多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丰富农家乐、民宿、休闲观光园区等业态类型,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农村集中饮用水等,加强农房管控,提升乡村风貌,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 (二)梅州市大埔县亮点:一是重点打造乌龙茶产业。大埔县茶叶产业以乌龙茶为主,拥有多家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如大埔县西岩茶叶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近年来,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者需求的增加,茶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品畅销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产值逐年攀升,带动茶农收入增加。二是保护青花瓷特色产业。大埔县在保护本地特色产业方面通过政策扶持、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措施,推动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大埔县被誉为“中国青花瓷之乡”,青花瓷产业是该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埔县拥有一批专注于高品质青花瓷生产的企业,它们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产品。近年来,大埔县青花瓷产业产值稳步增长,其产业产值和销售额均位居行业前列,出口额也保持强劲增长,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外汇收入。三是积极开发“客家围屋”。大埔县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特别是客家围屋这一标志性建筑,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文旅项目。如大埔县的泰安楼,是一座方形石围楼客家民居,造型独特,被誉为“客家水立方”,是国内罕见的客家建筑形式。它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花萼楼,是一座具有近400年历史的客家土圆楼。整体呈八卦形,内外共分为3个环,外大内小,环环相套,整体构造像是一个被剥开的橘子。花萼楼设计精巧、结构独特,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其他如善述围、躲世围、磐安围等,这些围屋遍布全县各地,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大埔县独特的客家文化旅游景观。为了充分发挥客家围屋的旅游价值,大埔县对县域围屋有重点的进行了综合开发,通过增加现代旅游设施和服务项目,如游客中心、停车场、导览系统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舒适的旅游体验。通过举办客家文化节、客家美食节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客家围屋等建筑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 大埔区政府主要经验做法:一是聚焦产业振兴,强化融合发展。大埔区注重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通过“旅游+”模式,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政府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如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提升红色教育基地的接待水平,并推动与周边乡村自然田园风光、地方美食、民俗非遗等融合创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同时,扶持农业、林业等产业发展,如蜜柚、茶叶等特色农产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二是注重生态宜居,提升乡村环境。大埔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绿美大埔生态建设,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政府通过对森林进行一系列人为干预和管理措施,以提升森林的整体质量和生态功能;通过人为干预,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实现森林的速生、优质、丰产;打造绿美公园和“口袋”公园,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优美的休闲环境。同时,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三是强化组织保障,激发乡村活力。大埔区政府部门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中,注重强化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还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花都区在乡村全面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短板
在调研中,感到梅州市梅县区、大埔县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建设中,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取得了良好成效。结合调研考察,感到花都区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
一是规划体系与政策支持还需加强。面对微度假、户外露营等旅游新业态的蓬勃兴起,当前的政策框架尚未充分适应这一变革,新型旅游建设用地的分配与管理缺乏清晰明确的指导原则,致使企业面临用地申请难题,审批流程冗长复杂,制约了项目的高效落地。此外,在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与城市蓝图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各职能部门间的协同机制尚待完善,顶层设计的系统性与前瞻性需进一步强化,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为花都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农文旅体业态深度融合不够。花都区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虽已迈出坚实步伐,但当前面临的挑战在于各业态间的深度融合尚显不足。具体而言,古村落等文化旅游资源多局限于岭南建筑的静态展示,缺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度对接;赏花、采摘等农业体验活动也往往停留在表面观光层面,未能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与创意潜力。这种浅层次的融合模式,难以孵化出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产品,限制了花都区在文旅产业上的进一步突破与发展。因此,深化农文旅体业态的融合创新,成为花都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是品牌营销与公共服务相对滞后。花都区在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中,面临着品牌营销与公共服务滞后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尽管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但在品牌塑造与市场推广上举措不多,成效不明显,导致品牌知名度与资源价值未能充分匹配,限制了旅游市场的拓展与深化。另一方面,随着文旅消费需求的增长,面向市民与游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待健全,包括信息咨询、交通接驳、设施配套等方面,均需进一步优化升级,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舒适的旅游体验,促进文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促进花都区乡村全面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当前,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以“头号力度”抓“头号工程”,因地制宜谋深做实强区兴镇富村各项工作,在乡村全面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已经进入了快车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借鉴外地经验,我们可以更好的促进发展,提高成效。结合此次考察调研交流,形成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文商旅体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北部城乡融合旅游示范区建设,以清远长隆开业为契机,进一步健全湾区北部生态文旅配套供给,将花都区现有的广州融创文旅城、港头古村、九龙湖欧洲小镇、花山小镇、塱头古村、红山村、香草世界、圆玄道观、马岭观花植物园等特色景点进行组合,形成“花都一日游”“花都三日游”“花都特色游”等具有花都本地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招引高品质旅游酒店、乡村酒店项目落地,通过制定落实《花都区民宿开办服务事项清单》,推动新增登记民宿落地。积极做好白云国际机场经停人员旅游引流,推出专属优惠举措。瞄准老年人休闲和康养需求,指导开发森林康养等旅游项目,推动王子山森林公园后山登山径全面修复,形成登山观光旅游闭环路线全面对外开放,力争打造大湾区知名的登山吸氧、休闲康养的森林公园。支持发展银发经济,吸引市内退休人员前来我区颐养天年。以筹备十五届全运会为契机,举办全国跳绳联赛总决赛、粤港澳大湾区滑雪精英挑战赛、研学游等一系列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推动文体项目向文体旅游产品转化,增加到花都旅游的游客数量,持续拉动我区消费。
(二)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大力发展入境游。我区应发挥广州“一线城市”名片和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空铁联运优势,充分利用广州作为国外人员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入境地优势,通过航旅融合、产品创新、区域合作和宣传推广等措施,有效推动国外入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一是积极与白云国际机场合作,通过航旅融合,推出“玩转湾区北”系列文旅产品,吸引国际旅客在享受免签政策的同时,深入体验花都的岭南古韵、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通过延长旅客在花都的驻留时间,促进旅游消费和相关产业的繁荣。二是依托空铁联运的超级枢纽优势,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新格局,让旅客在便捷到达的同时,也能在区域内悠闲游玩。通过丰富的自驾游、城际打卡、网红地打卡、徒步探秘和骑行穿越等旅游项目,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提升旅游体验。
(三)加快文旅融合品牌创建与营销推广。品牌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想到广州旅游,首先想到的是广州塔、长隆旅游度假区;到长沙旅游,首先想到的是橘子洲头、岳麓书院;想到桂林旅游,首先想到的是漓江、象鼻山;花都区应重视旅游品牌创建,让人想到花都,就想到该旅游点。建议将广州融创文旅城作为区域内文旅品牌,深入挖掘拓展其价值,将其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旅游展会、节庆活动等渠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及旅游企业的合作,构建区域旅游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共同推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兴旺。花都区应积极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农业+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型业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民宿经济等相关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注重乡村规划与建设,保护乡村风貌和乡土特色,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竞争,确保乡村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