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机构 > 区政协 > 建言献策

共建流动儿童友好空间 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发布日期:2024-10-22 16:04    文章来源:区政协     【 字体:   】  访问量: -

——区政协就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开展专题视察

  区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结合民建花都区基层委提出的《共建流动儿童友好空间,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建议》(第4020号)提案,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视察。区政协副主席陈为文,区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有关领导,区政协第三组委员和有关专家,区妇联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政协委员一行实地察看了小禾的家@岐山村,听取了相关负责人所作的情况介绍。座谈会上,小禾的家@岐山村、区妇联汇报了有关工作情况,区政协委员围绕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一、主要工作情况

  区妇联积极推动共建流动儿童友好空间,不断优化流动儿童的发展环境。

  (一)提高政治站位,精心部署。区妇联多次会同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广州市社科院、花都禾美社区公益发展中心等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召开流动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听取花都区“小禾的家”儿童友好空间服务项目工作开展情况,研究部署具体工作。深入秀全街岐山村、大㘵村和花城街石岗村“小禾的家”和秀全街九潭村儿童友好空间“小站家”实地走访调研,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督促现有“小禾的家”所在的秀全街、花城街妇联积极参与辖区“小禾的家”相关工作,要求镇街妇联负责人积极链接相关资源,主动参与“小禾的家”相关活动。推动狮岭镇、花山镇等镇物色选点建设新的流动儿童友好空间。

  (二)整合各方资源,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区妇联积极与区委统战部、教育局、民政局等相关单位沟通联系,沟通各自在推进流动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工作的情况,共同商议下一步工作打算。今年9月,动员各相关单位充分挖掘现有儿童友好空间项目,向市妇联推荐了秀全街岐山村“小禾的家”、花城街石岗村“小禾的家”、花城街紫兰社区“小红花工作室”等10个项目申报市级儿童友好空间项目,将我区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成果向外界推介。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中充分考虑儿童需求,打造一批儿童友好示范镇(街)、村(社区)和基地,例如在新华街旧人大小区改造项目中,增添多处儿童活动场所,设置儿童兴趣屋、儿童活动广场、爱心童稚园供儿童使用,内部陈设装饰画、涂鸦墙、儿童帐篷、儿童桌椅等设施,提供充分的儿童活动空间,每日可在学生放学以后供约20人学习空间,为小区的孩子们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又如,赤坭镇赤坭社区通过融合康体公园、健身广场等场所,配备滑滑梯、摇摇马等儿童玩耍设施,增加乒乓球桌、篮球场等健身设备,为辖区内儿童提供游玩好去处,儿童游乐区更是周边不少小区居民首选的“遛娃宝地”。现我区有3个“小禾的家”儿童友好空间服务项目,分别在花城街石岗村、秀全街岐山村、秀全街大㘵村,为促进“小禾的家”各项公益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区妇联多次与区民政局等相关单位沟通联系,指导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在花都区成立花都禾美社区公益发展中心,2024年6月花都禾美社区公益发展中心正式通过社会组织注册登记,目前尚在试运营阶段过渡,为进一步做好机构专业化发展,将采取逐步完善机构各项制度、建设风险控制机制等步骤,扎实推进项目管理能力,以稳扎稳打的姿态,做好机构运营工作。

  (三)突出守正创新,推动项目落地见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小禾的家”儿童友好空间服务项目的建设成果,提高社会关注度,项目运营以来,相关工作成效获得媒体报道7次,其中获得省级媒体报道3次,获得区级报道4次。“小禾的家”儿童友好空间服务项目运营以来,动员了辖区内大型企业、企业职工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村居、政府部门等多元主体,以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为空间内的来穗家庭提供支持,共链接各类资源合计7.4万元,今年以来项目共开放123天,服务社区居民、来穗家长及儿童1200余人次,招募志愿者65人,参与志愿服务170人次,成为居民心中的温馨港湾。春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期间,区妇联领导干部前往10个镇街慰问儿童183人次,各镇街妇联共慰问儿童582人次;为16名乡村儿童实现“微心愿”,为20名困境儿童捐赠书桌,让困难儿童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例如,新华街新田流动妇联主席、“新新相映”流动人员党群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邻家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队长郑诗华同志12年如一日,着力打造“新连心”小候鸟关爱驿站,积极链接各类资源,为困境儿童、特殊儿童提供物资帮扶和成长关爱,累计开展300余场志愿服务,服务流动儿童约2000人次,为来穗儿童点亮了一盏盏希望之灯。

  二、存在问题

  一方面是经费紧缺。由于财政紧张,难以投入经费新建或改造流动儿童友好空间,导致儿童友好空间的数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儿童服务资源难以满足儿童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链接社会资源有待加强。虽然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流动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工作,但链接社会力量和企业资源协同合作推进流动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途径较少。

  三、政协委员意见建议

  政协委员们围绕如何共建流动儿童友好空间,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

  (一)打造流动儿童友好空间是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花都流动人口众多,“小禾的家”儿童友好空间公益项目,是我区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花都区作为广州的“北大门”、广州北部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的北部活力引擎,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庭定居,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区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广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末我区户籍人口约为91万人。2024年上半年我区外来暂住人口达104万人,甚至超过了户籍人口数量。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城中村,外来人口更是本地人口的数倍。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忙于工作和生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的随迁儿童(流动儿童)普遍缺少家庭陪伴、缺少社会认同、缺少交流场所,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这对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小禾的家”儿童友好空间公益项目显得尤为重要,它服务于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动人口家庭聚集的村(社区)、在流动儿童身边提供了一个温馨安全的成长空间,一方面改善了流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纾解了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遇到的家庭陪伴缺失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帮助流动儿童逐渐融入社会,建立起对城市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另一方面还有效减轻了流动人口家庭的生活压力,增强了流动人口的归属感,体现了城市的包容性,也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四方共建”模式是推广流动儿童友好空间的关键一招。“小禾的家@岐山村”项目已顺利运营了2年多,其中有很多值得总结提炼和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用于指导更多的基层慈善公益项目。“小禾的家”项目之所以能持续运营发展,关键在于其成熟的“四方共建”模式,高效整合了项目四方优势资源,从场地、资金、人员、专业指导等方面为项目的持续运营打下了坚实基础。具体来说,岐山村委提供场地支持,发挥在地优势,以闲置的旧私塾作为项目场地,提供基础设施维护和用水用电保障;民建花都区基层委牵头筹集前期建设经费和物资,发挥经济界别优势,发动会员链接企业界、教育界的社会资源,并带动会员参与志愿服务;千禾基金会携手民建共同提供运营经费支持,搭建慈善捐赠渠道,同时给予流动人口家庭儿童教育适应、心理适应、社会交往适应、文化适应、情感适应等不同社会适应维度的专业指导;社工服务中心负责日常运营,安排策划志愿服务活动及志愿者培育学习,引导社区流动人口家庭参与互助,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力量。这种由“牵头组织+公益基金组织+社工服务站+村(社区)”组成的“四方共建”模式,形成了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和功能互补,为项目长期开展公益活动、提升活动质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助力。

  (三)设立慈善基金“蓄水池”是确保流动儿童友好空间长效运行的关键一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让“小禾的家”儿童友好空间这类基层公益项目可以长期持续运营:一是建立慈善基金账户。与区慈善会合作,设立村(社区)专项慈善基金账户,成立基金管委会,用于集中募集和管理善款。从“集中建好、系统管好、聚合用好”三方面发力,完善村(社区)慈善基金管理体系,确保专款专用,定期公示账户的资金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二是鼓励社会募捐。逐步实现基金募捐常态化,通过媒体宣传捐款倡议书、举办各类公益活动、“线上+线下”众筹等方式积极宣传,提高公益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纳相关单位、企业商户、社会组织、居民群众参与村(社区)慈善基金的筹集。同时,积极与各大基金会和慈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更多资助。三是探索商业合作。尝试引入可持续的商业合作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冠名赞助、品牌联名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品牌曝光、市场推广和正面宣传的机会,同时也为项目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四是带动家庭互助。持续引导本地居民、外来流动人口家庭参与互助,鼓励他们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自愿捐款捐物(月捐)等方式支持项目运营,激发流动人口家庭的“主人翁”精神,形成享受服务也投身服务的爱心接力。五是探索扩大基层公益项目的覆盖范围。远期建议区民政部门结合区内外实践经验,制定基层村(社区)公益基金管理相关的实施细则、工作指引,聚焦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划定扶贫济弱、生态环保、基础建设、村社文化等使用范围,规范基金运转流程,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出资、居民参与的全域化基金参与体系,促进基层公益基金长效化、持久化发展,实现基层村社大事小情有人管、有钱办,以“小基金”温暖“大民生”,打造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