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湖增设商业街服务点为百姓提供便利服务
——区政协就花都湖增设商业街服务点为百姓提供便利服务开展专题调研工作
区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结合马衬静委员提出,并由麦韶明副区长挂案督办的提案——《花都湖增设商业街服务点,为百姓提供便利服务》(第1031号)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调研。花都区副区长麦韶明,区政协副主席陈为文,区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有关领导,区政协第三组委员和有关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区财政局、区政府督察室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政协委员一行实地考察了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了解了公园内餐饮娱乐项目的运营情况和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花都湖迁地保护示范区建设一期项目建设情况,并围绕如何科学统筹规划公园项目布局从而实现资源生态价值转换等进行座谈。座谈会上,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广州花都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汇报了有关工作情况,区政协委员围绕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一、主要工作情况
花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华南国家植物园花都片区工作,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开展华南国家植物园花都片区建设工作。区委常委会议多次研究部署,积极争取将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纳入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结合我区生态本底条件,按照“区、园、点”三个层面工作内容,拟定《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花都片区建设工作方案》,全面优化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格局,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与花都区建设融合发展。
(一)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花都湖迁地保护示范区建设一期项目建设进展。项目于2023年启动,目前,已完整构建“花都湖迁地保护示范区+6个专类植物展示园+10个植物科普点”的城园融合体系。2023年11月,马岭、宝桑园、热科院、七溪地等4个项目列入第一批专类植物展示园,七星小学、天龙溪等2个项目列入第一批生态科普宣教点。今年已先行完成停车场和上游湿地的基础建设。项目按EPC模式实施,上游湿地水系开挖堆土造坡将于10月底完成,湿地景观、园林绿化及景观桥计划于12月底竣工。
(二)花都湖商业化运营现状。花都城投集团下属汇鑫公司与区公园管理中心于2023年11月签订了为期十年的广州市花都区公园广场场地委托经营管理的框架协议。汇鑫公司按照民生导向、公平共享、安全有序、多元合作的原则,积极为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商业经营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并引入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投资经营,于今年6月成功与广东星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广州花都城市公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公园运营公司”),由公园运营公司负责八园一场的具体运营工作。公园运营公司自6月份成立以来,实现营业收入57.81万元。一是公园餐饮服务水平得以提升。花都湖湿地公园已全面升级改造小卖部和餐车并正式投入营业,美化用餐环境、丰富餐饮业态,为市民游客提供更优质的餐饮服务。二是完善娱乐设施丰富公园文旅资源。花都湖已增设公园游览观光车、共享单车、泡泡车、彩虹水枪等共享游乐设备。满足市民游客休闲娱乐需求。三是引入研学项目探索教育服务新路径。凭借花都湖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底蕴,深耕研学旅游领域,打造一系列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研学项目,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成效显著的地方研学发展路径。研学内容涵盖自然科普、生态文化等方面,目前已开设有自然笔记、自然夜光、攀树、桨板(水上运动)、观鸟等研学课程。四是多方合作,打造花都区甜蜜新经济。2024年8月10日(七夕节),公园运营公司与花都区民政局和省婚庆行业产业协会共同促成广东省婚俗产业示范基地落地花都湖岭南缘,并在国庆期间共同打造婚俗产业展示周和“花都有喜”集体婚礼活动。通过婚俗产业展示和引入婚庆企业入驻岭南园,将岭南园和花都湖打造成为花都区甜蜜经济新场景。
二、存在问题
花都湖湿地公园生态资源经济效益转化率低。花都湖公园运营公司自6月份成立以来,实现营业收入仅57.81万元,去掉管理成本,未能实现项目盈利。公园片区配套商业服务不够完善,缺少可营收商业项目。
三、政协委员意见建议
政协委员们围绕花都湖如何更好更快建设发展的调研主题,纷纷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
(一)点绿成金,花都湖湿地生态价值变现潜力巨大。在湿地保护利用过程中,如何回答好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是湿地公园发展都需要回答的一道难题。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花都城区的重要“绿肺”,既有丰富的湿地类型和重点保护动物资源,又适当融入了岭南地区和花都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元素,还能提供种类繁多的商业化服务,可以说是交出了圆满的“花都答卷”。我认为有三大突出的亮点:一是持之以恒。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自2012年起开始建设,2013年9月免费向市民开放;2021年12月正式通过验收,成为了广州第二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近日,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还就 《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24-2030)》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对公园进行调整和优化。经过11年的精心打造,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实现了美丽蝶变,集中展现了我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新风貌,体现了花都区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二是变“废”为宝。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梳理、利用、修复和保护原有的山水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整合1座山(青石岭)、2段河(新街河、田美河)、6片废弃采石坑、水泥厂、石灰窑旧址,打造形成了如今景观生态优美、配套设施齐全、游玩业态丰富的生态公园,成为了由废弃工业厂区和矿坑修复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样板。今年,花都湖更是喜报频传:2024年2月被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城园融合迁地保护示范区;2024年6月,成功入选广州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批);2024年7月,被评为省自然教育基地。这些成果都是对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认可和肯定。三是潜力巨大。花都湖作为花都城区的带状城市河流湿地,与城市相邻的界面约有16公里,直接服务164万人,距离白云国际机场仅7.5公里,距离广州北站仅1.2公里,开园以来每年游人接待量已超过800万人次,区位优势突出、往来交通便利、周边人流密集、生态景观优美、建设基础完善,具有非常广阔的商业化前景。
(二)串珠成链,共绘“城园融合”绿美画卷。借鉴杭州西湖系统保护开发的成功经验,充分依托花都湖湿地优良的自然禀赋,整合周围湖边河畔水岸资源,放大原生态价值,构建POD(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城市公园等生态类基础设施为导向)发展模式,以湿地公园为“玉”,以湿地周边区域的开发和保护为“金”,通过“赋金于玉”实现“金玉成碧”,形成湿地公园“金镶玉”组团发展方式,实现生活居住、求学创业、旅游休闲等城市功能集约化、城市价值复合化发展,绘就“家在花都湖中,花都湖在家里”的“城园融合”绿美画卷。一是打造“花都湖”品牌体系。要点线面结合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点上靓化景区景点、线上串珠成链成网、面上处处皆景皆美,形成“全景发展、全域旅游”的良好态势。以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统筹整合周边水系资源,谋划布局“花都湖”品牌体系,设置“花都湖—新街河园区”“花都湖—天马河园区”“花都湖—铁山河园区”等分片区,在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耕地红线的前提下,以点带面、串通水系,向外延伸公园现有植物化石、芳香花语、岭南盆景、湿地观鸟、水生植物、科普发现等主题线路,完善绿道、骑行、观光车等游玩形式,重点打造水路游船特色体验,实现“水陆串联”。立足“花都湖”品牌统筹各分园区周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打造“湖城一体,三生融合”的湖滨河畔水岸商业带,以全域化布局、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的分园区及其商圈带给游客更丰富的“吃住游购行”旅游体验,通过“花都湖”品牌化运营做优做美“水环境”、做活做强“水经济”。二是开展“土地策划”。在《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24—2030)》的基础上,深入摸查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周边水系用地的规划和权属情况,提出配套产业及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方案,有序推进土地收储工作,并做好与在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保障用地需求,有效拓展“花都湖”品牌体系的商业发展空间。三是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城管、规自、水务、文旅、交通、政数、工会、文联、相关镇街和城投集团等有关单位间的信息沟通与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共同探索构建“花都湖”品牌体系的可行机制,以机制创新推动深化改革、推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三)逐绿向新,夯实要素支撑强化智慧赋能。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紧盯关键要素的供给保障,用好用活用足现有政策,以数字科技提升湿地修复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花都湖既有“绿色颜值”,又添“金色价值”。一是加强要素保障精准发力。将打造“花都湖”品牌体系与推动落实“百千万工程”、“绿美花都”生态建设、“绿美碧带、幸福河湖”建设、绿美通道建设等工作相结合,集中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分批次、分步骤探索打造一批在精准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繁荣生态文化、提高“花都湖”品牌体系综合效益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示范片区。二是探索湿地修复和开发融资新渠道。借鉴江苏、江西、广西等地经验,结合我区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升格为示范区的工作部署,探索设立“湿地资源运营中心”,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开发湿地资源收储及修复、湿地价值评估、湿地投融资、湿地占补平衡交易等绿色金融产品,增强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变现能力,着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加快推动湿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三是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在花都湖公园管理中心的基础上升级打造花都湖湿地智慧管理中心,构筑湿地保护与利用数字化管理新平台,融合保护、管理、经营、研究等功能,嵌入实时交通治理、建筑物管理、游览人群统计等场景。远期实现对“花都湖”品牌体系内各大园区、资源库、商业体等的数字化管理运营,做到数据相通、标准相同、管理协同,实现对生态环境资源、旅游承载力、商业化程度等指标的量化统计和分析评估,增强“智慧花都湖”APP的数据要素支持,实现“湿地保护全覆盖”和“合理利用全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