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赋能高质量发展 花都绘就城乡融合新画卷——花都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纪实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屏障与空铁枢纽核心区,花都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锚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以“智造立区、枢纽强区、改革兴区、生态美区”为发展纲领,创新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聚焦村园改造、城市焕新、耕地提质、生态修复、水系治理、绿美建设等六大方面,在9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绘就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图景。
一、擘画发展蓝图,构建全域统筹新格局
立足“北部增长极、航空都会区、开放新门户”目标愿景,花都区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以全域土地整治实施方案为抓手,聚焦存量村庄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发展、耕地集中连片、生态健康优美四大整治目标,系统推进55个重点子项目。通过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力争三年内实现新增耕地指标约4500亩,盘活低效产业用地约3000亩,为新能源汽车、临空智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二、聚焦六大行动,全域焕发新活力
(一)村园改造激活产业动能。
聚焦村级工业园低效存量用地盘活再利用,创新构建全市首个区级“1+N”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政策体系,推动市级出台首个专项支持政策。统筹推进升级改造项目18个,其中广州花都时尚智造产业港村镇工业集聚区等9个项目入选市级试点,数量居全市首位,目前13个项目已全面动工,8个项目已完成纳统,纳统金额合计约4.97亿元。通过集体土地整备、历史用地确权等创新模式焕发土地活力,狮岭镇联合村预计实现村集体收入增长超10倍,打造出“土地增值-产业升级-村民共富”的乡村振兴样板。
(二)城中村改造重塑城市品质。
以“站城融合”理念推进新街村、大陵村等城中村改造,高标准建设大湾区北部空铁联运站城融合社区。平西村、新和村改造同步推进,通过集体土地征收与精细化规划,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激活区域发展动能。依托秀全湖生态本底打造的杨二村、东边村改造项目,正构筑秀全湖生态创智城,构建“15分钟优质生活圈”。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深化,从破旧村落到活力新城,从空间提质到民生升级,每一步改造都在绘就幸福底色。
(三)耕地整治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创新实施“政府主导+国企实施”耕地全流程管护模式,自2022年起开展3年耕地恢复行动,新增9137亩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并助力重点项目落地。通过规划引领,划定56个耕地集中整治区和3个示范区,不断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提升耕地质量,解决产业空间与耕地保护矛盾。构建“区、镇、村、网格”3+1级田长责任体系,设立1520名田长,全面覆盖8.62万亩耕地和7.0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形成耕地保护长效机制。促进花都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绿美行动擦亮生态底色。
以九龙湖示范点为引领,构建“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生态修复格局,不断提升森林质量,推动“农林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推进4.4万亩森林面积提升工程,新建和改造油茶林1300亩,乡村绿化建设2700亩,30公里森林步道正在串联多个康养文旅节点,让市民畅享绿意漫行。花都区正以“绿美行动”为笔,精心绘就生态新画卷!
(五)河涌整治重现水韵乡愁。
以“乡约古韵·水漾新境”为主题的塱头村鲤鱼涌碧带成功入选2024年度省级绿美碧带及幸福河湖建设示范项目。河流精准“体检”,排污口溯源清零,水质持续跃升。完成300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任务,打造联星村、马岭村、竹洞村等1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点,清水润泽千家万户。碧道蜿蜒映衬湖光潋滟,湿地润城再现鹭影翩跹,绘就蓝绿交织、文韵悠长的生态宜居新图景。
(六)全域统筹释放乘数效应。
以“区级统筹、镇街实施、示范引路”模式构建新型土地治理体系。创新“土地整治+产城融合”路径,赤坭镇打造“两带四区”整治格局,发挥典型镇“联城节点”作用,连接花都西部智能产业城,打造千亩级产业平台,激活典型镇“带村”作用,联动北部文旅生态湾形成乡村振兴示范带;炭步镇划分差异化整治分区,以“全域整治+村园改造”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连片开发,为预制菜产业园等产业导入提供用地保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村级工业园改造,建设滨河生态绿道、鲤鱼涌综合整治等生态工程,实现生态修复与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奋进新征程,书写新篇章
当前,花都区正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深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协同机制。通过土地要素的优化配置,花都区将持续释放发展新动能,使“土地增值”与“生态增值”同频共振,“产业升级”与“村民共富”双向奔赴,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提供“花都方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谱写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
(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
(花都区马岭观花植物园)
(花都区花东镇九龙湖)
(花都区花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