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花都区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在花城村试点启动
4月22日,由花都区融媒体中心开发打造的花都区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花城村)试点启动,标志着花山镇花城村在“百千万工程”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也为全区乡村振兴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宝贵经验和示范。
从2023年开始,花城村作为花都区的试点,开始全面建设及推广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以乡村文旅宣传推介、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主攻方向,通过“一张图”实时联动多方数据,“一个小程序”串联村务办理、民意互动、便民服务等功能,构建“镇—村—民”三级联动的治理新模式,让乡村治理更透明、更高效,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平台线上游客访问量突破10万人次,累计服务1000人次,解决公共设施维护、民生诉求等事项100余件,村民满意度达100%。
文旅融合
激发文化活力与产业动力
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乡村美食、花城产业……打开花城村数字乡村平台,一幅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的美丽乡村画卷缓缓铺展,让花城村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的到来。
花城村数字乡村平台设置“红色花城”模块,以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生动展现花城村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激励新一代花城人砥砺前行。
“在上传花城村历史文化内容的过程中,我们搜集了大量资料,例如近年来花城村的新闻报道,参考了《花县志》《花城村志》《花都文史》等书籍,并实地对村民进行采访,对革命旧址进行拍摄,力求挖掘花城村的文化精髓,探寻岁月留下的痕迹,展现新时代的新风采。”花城村数字乡村平台创建团队成员介绍。
近年来,在省委社工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花山镇正在奋力建设花城村为“岭南绿美第一村”,打造山水田园生态美、农村人居生活美、经济兴旺产业美、悠悠乡土人文美、乡景如画和谐美的“五美花城”,实现以“小切口”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大提升”。
平台开设的“绿美花城”模块,从总体思路、绿美地图、建设展望、光伏发电等角度进行介绍,一幅“以绿为基、由绿及美、由美到富”的绿美乡村建设实景图得以绘就,让市民游客对花城村心驰神往。
聚焦文旅融合、智慧农业发展,花城村数字乡村平台设置“乡村旅游”“乡村美食”“花城产业”模块,整合花城村旅游景点,推出旅游攻略,汇集村内特色美食,向市民游客推介,并介绍村内产业发展,助力蓝莓产业、鱼苗养殖等特色经济数字化升级。
AI“管家”
提升村务办理效率
村里有多少人,有多少地,今天空气质量如何,村里有哪些紧急情况需要处理……在花城村村委会的数字乡村智慧大屏上,“数字一张图”通过整合多方大数据信息,将村级管理和数字化监控相结合,可以实时动态呈现乡村多方面运行状况,出现问题自动生成“事件处理”列表,提质增效,实现乡村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
花城村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驾驶舱通过卫星地图直观展示花城村全貌,同时衔接多个区级业务部门管理平台,整合大数据,在村级指挥中心大屏上实时动态呈现乡村多方面运行状况。
驱车驶入花城村,长达15里的紫荆绿廊大道令人眼前一亮,沥青路面崭新洁净,两侧绿树葱茏、墙绘斑斓。这样的美景多亏了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
垃圾监测、车辆监测、场所监测……花城村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运行以来,作为核心功能之一的AI智能巡检能够实时预警垃圾满溢,还能识别抓拍乱停乱放、人员聚集等情况。
“在乱停乱放治理方面,之前村里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比较严重,治安员管理难度大。自从启用智能识别抓拍违停功能后,一旦有车辆违停,系统立即抓拍并通知治安员,处理效率大幅提高,现在村里道路秩序井然。”花城村工作人员介绍。
不仅如此,在垃圾处理上,以前清洁人员可能不能及时发现垃圾满溢的垃圾桶,现在监控能自动识别,及时提醒清洁人员,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人员聚集方面,比如村里举办活动时,能实时监控人员聚集情况,便于工作人员提前做好疏散劝阻和现场处理的准备,保障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董业衡 耿旭静 实习生 林芷涵 通讯员 张智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