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花都资讯 > 媒体看花都

花都:资源激活山水 乡村遇见美丽

发布日期:2021-07-20 15:17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 字体:   】  访问量: -

  三山成屏,九曲流溪。花东镇港头村一步一景,文孙曾公祠、云门别墅等明清时期建筑错落有致,镬耳墙掩映着青山碧空,在国际级建筑设计大师的手笔下,勾勒出独具一格的岭南村落群。

  花漾年华,五彩斑斓。在山前旅游大道,一段高品质的“花漾年华”乡村振兴大道即将“登场”,联通美丽乡村,推动打造狮岭镇马岭村—赤坭镇国泰村与清远交界的“花漾年华”全域乡村振兴示范区。

  近年来,花都区以示范带动为导向,集中资金力量,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升、产业支撑更加有力、文明新风不断增强、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资源进村与美丽相遇。从马岭村到国泰村,从埔岭村到西坑村,从竹洞村到瑞岭村,花都区因地制宜引入高端资源,发展多元业态,一个个美丽乡村群涌现而出,辐射带动、连点成片,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红山村四季皆有美景,早已声名远播。花都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引资源

  “大师下乡”赋能老村焕新

  村子中心的民国骑楼,内部打通形成一条新的走廊。设计师形容,10个有着巴洛克音律威容的拱门后,藏匿着岭南传统文化学堂;村口的拱日楼,引入新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突出的白色盒子,将室外空间引入到室内,封闭的场所与周围环境产生新的互动……

  走在花东镇港头村的乡间小路,一步一景,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岭南乡村画卷在眼前铺开。这座有着600余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正在国际级建筑设计大师的集群创新改造设计之下,成为集教育研学及农业产业为一体的乡村创意田园综合体。

  去年,“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美丽乡村项目正式启动,来自国内外8位建筑大师深度参与港头村旧村改造,以设计改变乡村,提升其空间活力、文化活力和经济活力,让港头村的人文历史底蕴重新焕发光彩。

  “我们从乡村文化基底挖掘资源,通过与现代科技结合,实现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发展相融合,是对乡村文旅融合的一次积极探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镜堂评价道。

  今年7月,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已完成,示范区正式对外开放。“项目通过先进的设计理念、多元的产业业态、科学的运营管理实现港头古村空间价值的再创造,将打造成广州乃至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名片。”广东恒广投资有限公司港头村项目负责人王欣江说。

  大师下乡进村,已成为花都美丽乡村建设的常态,不仅激活了“沉睡资产”,还带来了产业发展活力。

  在赤坭镇瑞岭村,一批盆景大师工作坊(室)在村里建成,成功吸引6批50名国家级、省级知名盆景大师入驻,每位盆景大师分别对应带动一批农户,实现盆景种植能手向“盆景大师”转变。

  “瑞岭盆景历史源远流长,大师的到来搅动了原有的生态,不仅在相互交流中提高技能,还可以增强年轻人对盆景产业的信心。”赤坭镇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的赤坭镇13个村规模化种植盆景花木,种植总面积达3万亩以上,从业者8000余人,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分别有1个、3个,形成了赤坭镇的特色产业、富民产业、绿色产业和生态产业,并已逐渐发展成岭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盆景花木种植之乡。

  修内功

  以点带面改善村容村貌

  盛夏时节,草木葳蕤。整齐统一的白墙黛瓦民居,宽敞整洁的村内沥青道路,形态各异的各式岭南盆景,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这里是赤坭镇竹洞村,曾经的“垃圾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广州最美乡村”。

  上世纪末,因开办采石场,竹洞村四季烟尘滚滚,道路泥泞不堪,村内垃圾成堆,成了“脏乱差”的典型。2018年,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一盘棋”的推动下,竹洞村的样貌迎来改变。

  夏日的阳光照耀竹洞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上,路边的树木随风飘飘,映衬着一排排洁白整齐的农房,呈现出一幅生态宜居、和谐有序的美丽乡村新景象。围绕竹洞湖修建出一条2公里碧道,打造竹洞村环湖景观公园,原来的采石场深水石潭化身为怡人湖景,变成村民健身娱乐的休闲场所;引进逸翠园、满春园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高端苗木种植、展销等发展模式,打造园林式的盆景文旅业态……

  现在的竹洞村,形成了盆景种植、鱼塘养殖、乡村旅游及洪熙官武术基地多方面结合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好所在。特别在每年清明前后,成片的黄花风铃木迎春怒放,宛若泼洒在田野上的灿烂阳光,构成“满山尽带黄金甲”壮观美景,已是市民眼中的“宝藏村庄”。

  近年来,花都区深入实施“五个美丽”专项行动,不断改善村容村貌与村民生活品质,全力打造沿线美丽乡村风貌带,擦亮美丽乡村名片。目前,以点带面成功打造了赤坭镇竹洞村、瑞岭村,梯面镇联民村、埔岭村为区级农房管控乡村风貌提升示范村以及“瑞岭—竹洞—蓝田”“红山—横坑”“洛场—小布”等一批“四沿”区域美丽乡村示范带。

  与此同时,一个个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四小园”点缀在房前屋后、村头巷尾,美化村容村貌,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风景线。

  如炭步镇茶塘村集中村里的闲置空地,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分给村民种植,实行规范化管理;狮岭镇马岭村按照省、市、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炭步镇步云村作为全国文明村,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大力推进“四小园”小生态绿化板块的建设工作,掀起了全力打造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热潮,房前屋后乱堆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提升等。

  这些村庄正呈现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优美乡村田园风光。

  塑品牌

  因地制宜创建美丽乡村

  “这里真美,仿佛进入了香的世界。”每逢周末,在花东镇狮前村的七溪地芳香产业基地游客如织,络绎不绝。

  在这里,远观层山翠色葱茏,近看溪涧流水潺潺。山头的野生山茶花开得正盛,山坡地上的素馨花盎然生机,路边迎来藿香的馥郁芬芳……置身其间,这个独一无二的芳香世界,宛若遗落人间的胜境。

  采香制香是花都的古老产业。花县志记载,“城东北二十余里,有土人在该处借用山水力,设机舂香粉”。当地村民靠山吃山,靠香吃香,制香的历史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以香为生,因香而活。

  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花都区积极引入一批优质企业,深度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工作中来,推进农业与休闲观光、文化旅游、健康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打造示范亮点项目。

  2016年,七溪地集团公司入驻狮前村,投资4亿元建设七溪地芳香产业基地,致力打造成一个集规模种植、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基地。这几年来,夯实了芳香遗址的挖掘与修复、芳香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芳香植物的筛选与扩繁、芳香技术与产品的研发等工作,七溪地芳香小镇成功推出系列化妆品、香水,芳香民宿累计接待约2.6万人次,已纳入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库。

现在的竹洞村逐渐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好所在。花都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如今,基地收集散落的古老芳香作坊的器物,并将原有的4个香场遗址进行原址复原,让这座古香场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该基地相关负责人丁海平说,以“芳香+”的特色发展模式兼容特色文旅文创、乡村休闲旅游、创意农业、芳香产业等综合项目,辐射带动周边村落花卉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以“香”振乡。

  坚持规划引领,加强实地调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花都区选择基础设施比较好、资源禀赋独特的狮岭镇马岭村、花东镇狮前村、梯面镇西坑村等8个村,充分发掘本地乡土文化和资源,配合乡村旅游产业,科学制定规划,进行重点打造。

  马岭村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打造以“农业、文旅、科普、培训、住宿”为一体的原乡风情小镇,带动乡村旅游、景观农业、研学旅游等产业发展;赤坭镇对山前旅游大道片区和古树大道片区进行规划,强化赤坭盆景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园区;梯面镇立足生态、区位、人文优势,深化王子山森林公园、红山村等景区开发,连线连片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产业,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产业支撑更加有力、文明新风显著增强,一个个独具风情的村落,不仅是村民群众的生态宜居之地,更成为带动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的美丽乡村。

  数读

  1.目前,花都区全区1106个自然村全部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166个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19个行政村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三类村”创建任务全部完成。竹洞村、瑞岭村、港头村等累计13个村获评“广州最美村庄”。

  2.共建“美丽家园”,清理农村破旧泥砖房4791间,因地制宜打造出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1410个小生态板块。新建及改造了265座乡村公厕,设立农村保洁员、公厕管护员等10个类别、6450个人居环境管护公益性岗位。完成梯面镇埔岭村、联民村和赤坭镇竹洞村共73座农房外立面改造。

  3.清出“美丽田园”,全区共清理整治农田窝棚、“看护房”1776宗,清理田园垃圾杂物5000多吨,完成重建、改建标准化看护房192座。

  4.打造“美丽河湖”,全区13条黑臭河涌已实现长制久清,已建成花都湖碧道等碧道30.1公里,池塘养殖水治理率100%。

  5.建设“美丽廊道”,对大广高速、花都大道、肇花高速和各镇街辖区内、精品村的主干道沿线两侧等农村建筑物重点整治,目前已完成2152户农房外立面改造。

  村居特写

  梯面镇红山村:

  客家山村四季皆有美景

  白天,乘坐小火车穿梭于粉色花海,欣赏荷花的别样姿态,感受夏天的喜悦与趣味;夜晚,在月色下沿着环湖碧道,领略灯光秀的绚烂多彩,体味光与影的梦幻世界。如今,位于王子山脚下的梯面镇红山村,已成为市民游客驻足赏玩的网红打卡点。

  红山村位于花都区梯面镇中北部,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客家文化浓郁、乡风淳朴的小村庄。曾几何时,由于长期无序地采泥、采石,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河床淤塞,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重创了整个红山村,全村200多间泥土屋全部倒塌。

  “水灾之后,我们痛定思痛,决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一个现代化的新山村。”红山村党支部书记邓伟东说。

  2013年,红山村被纳入广州市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开启了“蝶变”的新篇章:进村大道平整修宽了,村内道路硬底化了,“一河两岸”更美了,鼓楼灰朔和客家宗祠修缮了……特别是,自2009年起,红山村利用自身优势连续举办十一届“油菜花节”,打响了美丽乡村的品牌。

  去年,红山村引入资源推进小火车河堤体验开发乡村文旅项目,火车行进在花海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线。与此同时,推进村内9项提升改造工程建设,点亮红山湖,让乡村也有了灯光秀,推动夜间经济发展,为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春看油菜夏赏荷,秋收稻谷冬有桃。红山村四季皆有美景,早已声名远播。

  “村子变美了,也吸引了大量游客,今年前7个月游客数量已累计达到40万人次。”邓伟东表示,他们来到红山村游玩,在田间漫步、观油菜花美景、品农家美食、购乡村土特产、赏夜间灯光秀表演、住乡村民宿,也提高了村集体和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接下来,红山村将按照“守住乡村、记住乡愁、留住乡情”的目标,大力挖掘“三线工厂”历史文化元素,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镇旅游办招商引资对村内的原1302军工厂进行民宿改造,拓宽乡村文化旅游新路径。

  建设者说

  广东恒广投资有限公司港头村项目负责人王欣江:

  600年古村的“艺术之变”

  第一次来到港头村,便让人感到惊奇和遗憾。惊奇的是这座至今600余年历史的古村至今仍保留有大量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拥有独特的古村落景观;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村里面临着产业发展落后、资源亟待开发、人口流失严重等问题,传统村落逐步走向衰败。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传统古村该如何找到自身发展道路,实现华丽转身?这是我们改造港头村,让这座露天的岭南历史建筑博物馆开启新生之路,必需要回答的命题。

  国际建筑设计大师们给出了解决方案。去年,由多方共同发起的“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项目正式启动,创建“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文化注入”的工作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基于港头村独特的建筑和景观资源,“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邀8家国内外建筑大师团队采用“1位建筑师+1座院落+1种业态”的大师工作坊运作模式进行集群设计,结合岭南特色文化,引入文创教育、艺术展览、餐饮娱乐等多元业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型解决思路。

  让传统村落重焕生机,各处都在试验。而在港头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师们带来的高端资源要素,他们导入资源、引入资本、打造业态、建立运营机制,定向吸附社群,继而积累更多元产业,形成良性闭环,从设计、艺术、文化引领的角度,切实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大师们的改造与村民共商共建,充分尊重当地风俗和意见,以设计改变乡村、艺术修复乡村、文化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乡村,逐步走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系统性发展之路。

  以岭南文化为基底,邀请建筑大师群策群力,从文化营造把控乡村建筑风貌、文化形象,对古村落的空间价值进行再发现与创造,港头村将成为全国有影响力、领先性的美丽乡村示范。

【撰文】周甫琦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