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花都资讯 > 热点专题 > 花都记忆

崇尚耕读文化 锦山村功名多

发布日期:2017-10-24 11:45    文章来源:花都新闻中心     【 字体:   】  访问量: -

 

 

 

  从立村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时止的169年间,锦山村平均不到3年便有一个秀才出现,每18年多出现一个举人,每56年多出现一个进士。

 

  在花都区西隅的赤坭镇,有一个东倚丫髻岭、西靠剑岭,被翠绿青山环抱的小村庄。这个有浓郁耕读气息、民风朴实,立村只有200多年,却英才辈出的村子,就是锦山村。这个小山村孕育了先后参与甲午战争和二战抗日的父子两代英杰——抗日名将宋士台将军和他的父亲。宋士台和他的父亲、祖父的墓地,是花都区唯一的一门三代文物保护单位。

  

  宋氏家族从梅州到花都锦山村的迁徙之路

  

  宋氏自周封宋后,遂以国为姓,因族大而远。其所可考据的是,自新恩公由江西入粤后,世居长乐(今五华县)、程乡(今梅县),传二十世鞠轩公生凤德公兄弟四人,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梅县程乡迁居于花县。宋氏始祖凤字辈四兄弟来花县(花都区的前身)定居时,正好是花县立县(康熙二十五年即1686年)不久,清政府经过平息“花山寨”义众之后,社会超于安定,在花县实行“招抚流士、奖掖垦荒”政策。他们便从今梅县白渡镇沙坪村迁来花县购地建祠,乾隆九年甲子即1744年,入籍花县立宋开兴户。 当时一些肥沃的平地基本有人居住,他们想着自己是外来户,不要与本地人争利,于是选择了较为偏僻、尚无人烟的丫髻山脚落户,在锦山立业。其时草昧初开、民风淳朴。1764年,19岁的镜斋公宋希智来到花县入户,相继在村里建起了左边书屋、右边书屋。此后开枝散叶,宋氏族姓日繁。在这样一个人口不多、立村时间不长、较为偏僻的小山村,培育出宋士台祖孙一门三杰并不是偶然的,与其耕读传世的家风,以及教孝劝学、崇德尚书的祖训密不可分。

  

  锦山村里功名多

  

  在翻阅民国13年(1924年)重修的《花县志》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立村时间不长、人口不多、又地处赤坭丫髻岭山麓的锦山村客家宋姓族人,在清代考取的进士、举人之多,竟为全县多姓之冠。其教孝劝学、崇德尚书的祖训,成为睦族之规,正家之典,也让这个有耕读文化的小乡村英才辈出。 又查该村《宋氏族谱》得知:宋氏始祖凤字辈四兄弟入籍花县后第16年就有1人(第二代)考中秀才。1760--1771年的11年间,又有5人考中秀才。再过9年(1780年)开始有人中举。此后锦山村(包括飞庄出去的宋氏后裔)中秀才、举人、进士的人不断出现。据统计,从乾隆元年宋氏来花县定居,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时止的169年间,锦山村宋氏考取进士的有3名,占同期全县进士8名的37.5%;考取举人的有9名,占同期全县举人42名的21.4%;考中秀才的有57名,因旧《花县志》入志秀才人数不全,无法求出比例。如以时间平均计算,锦山村不到3年便有一个秀才出现,每18年多出现一个举人,每56年多出现一个进士,这应该说是不简单的了。 再从宋氏人数同花县各姓比较,锦山宋氏考取秀才、举人、进士的比例这是非常突出的。本族宋氏从定居至清末男丁人数最多不足1000人,与本阜有一万几千人的江、黄、汤、王、刘、徐、毕等大姓比较,可以说是“人单姓小”。但他们中的举人进士人数却是这些大姓不能比拟的。如全县同期8名进士中锦山宋氏占了3名,其它5名分别是骆、任、钟、朱、陈各姓一名;全县同期42名举人中,宋姓占9名,其它姓氏占最多的黄姓4名,朱、谢各三名,其它姓氏仅一、二名。这在花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该村宋延桢、宋蔚谦父子两进士,宋鉴秋、宋维钊父子秀才均为五品官员的事情,更成为统领一时的佳话。 直至今日,锦山村上了年纪的宋氏后人,在读及上辈功名时一直引以为荣、津津乐道。他们虽然说不出功名的具体情况,但有两句俚语基本是随后而出的“我们村旗杆多过筷子,头锣多过锅盖!”这两句话非常形象地形容了宋氏祖祠门口中了功名树旗杆和报喜的头锣之多。

  

  崇尚耕读文化

  

  为什么锦山村会产生这么多功名?同样耐人寻味。采访该村干部时,他们说了一种传说的原因;那是代代相传的,他们村在乌石山麓有一架始祖母墓葬,称“乌鸦落泽”。当时的堪舆师曾断言这架风水是出功名的,后来这应验了。当然这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根据采访了解到,锦山村历史上之所以出那么多有功名的读书人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佳锦山村宋氏是从今梅县白渡镇迁来的,把梅县浓厚的读书风气也带过来,村里耕读文化成风(清乾隆年间广东解元后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的名人宋湘也是白渡人)。其次,宋氏始祖迁来花县时,已是花县建县初提出的“招抚流亡,奖掖农桑”政策50年后的事,水肥条件较好的土地已为先到者占有,他们来迟了只能在丫髻山麓建房立村,开荒种地。这里缺水,只能种植旱地作物和果树,糊口都不易,想富更加难,只要孩子好读肯学,十指磨穿也心甘情愿。此外,宋氏公曾千方百计为读书人提供学习条件:在村后的锦山山坡筑有“双峰书楼”,书楼有丰富的藏书,严格的塾师。宋氏族谱还录有书楼的对联,可以看出书楼的气概、情操和对学子的殷切期望。如: 藏书万卷; 楼对双峰。 (书楼面对丫髻山的两个山峰,乃建县初八景之一“双峰朝旭”。) 满架诗书皆古墨; 一家风景是儒冠。 几层楼,几层山,每当月夕风晨,独得乾坤清讫; 一张床,一张席,闲对圣经贤传,便成今古奇观。 据说,每当村民经过书楼时,都能听到朗朗读书声,寒暑不停。农民劳作虽辛苦,书声阵阵入心甜。学子们也在书山路上竞攀,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惜书楼现在已经湮没,只留旧址让人凭吊。 现在,锦山村三和庄还保当有宋延桢进士第中座三进祠堂,成为花都区仅见的进士第古迹。据民国13年重修的《花县志·人物志》记载,这座进士第是宋延桢中了嘉庆己巳(1809年)恩科进士,分发四川任富顺知县期间不久,历时6年建就的。这进士第原为三座三进建筑群,纵深51.3米,通阔75.3米,中座两旁有青云巷隔开,总建筑面积3862平方米。左右两座各有6厅24房。当地人称“九天十八井”。现左右两座已折毁,仅存中座。从现存中座的构造,同花县当地较讲究的祠堂建筑差不多:水磨青砖砌墙,花岗岩石镶脚,梁架全用坤甸木,山墙起锅耳,屋脊嵌陶塑。这座建筑经历了18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能让人想见当年显赫宏伟。在宋延桢中进士后43年,其子宋蔚谦亦中咸丰壬子恩科进士。父子进士不仅传为一时佳话,亦成为后辈宋氏学子的楷模。

  

  备载

  

  宋氏迁花县以后采芹次第录

  

  乾隆庚辰年(1760)进文学一名

  宋大章 由县试第一名入,嘉庆庚申(1800)由廪出贡。

  乾隆壬午年(1762)进文学一名

  宋健文 十七岁入,丁酉(1777)拔贡,历任海康县教谕、连州万州学正,惠州肇庆两府教授,江苏新阳县知。

  乾隆癸未年(1763)进文学一名

  宋 斐 邑庠生,嘉庆戊寅年(1818)以子贵敕赠文林郎。

  乾隆乙西年(1765)进文学二名

  宋希智 廪生。

  宋魁文 健文胞弟。十七岁进庠,乾隆庚子(1780)科中式第二十名举人,任琼山县教谕

  乾隆戊戌年(1778)进文学四名

  宋名扬 宋钦扬 廪生。

  宋颖扬 希智胞弟。嘉庆丙辰(1796)由廪出贡,任乳源县训导。

  宋 瑛 斐胞弟。增生。

  乾隆己亥年(1779)进文学一名

  宋秉桓 希智次子。十九岁进庠,廪生。

  乾隆□□年进文学一名

  宋佐平 嘉应附生,嘉庆戊午(1798)科中式第十五名举人,任鹤山县教谕。

  乾隆戊申年(1788)进文学一名

  宋卓文 健文胞弟。由附生捐贡。

  乾隆已酉年(1789)进文学一名

  宋廷桢 斐次子。嘉庆甲子(1804)科由禀生中式第十四名副榜,戊辰(1808)恩科中式顺天第十四名举人,己巳(1809)恩科会试连捷中式第五十五名进士,殿试第二甲三十三名,钦点即用知县。分发四川补授汶川县知县。历署营山、秀山、岳池、内江等县知县。兼理茂州知州,调补富顺县知县,充戊寅(1818)、己卯(1819)、乙酉(1825)三科四川乡试同考官。

  乾隆辛亥年(1791)进文学一名

  宋炳垣 增生。

  乾隆壬子年(1792)进文学一名

  宋秉中 道光辛卯(1831)以子贵敕赠文林郎,咸丰丙辰年(1856)加四级诰赠奉政大夫。

  乾隆癸丑年(1793)进文学一名

  宋玉辉 增生。

  乾隆乙卯年(1795)进文学一名

  宋秀联 嘉庆辛酉(1801)拔贡。

  嘉庆丙辰年(1796)进文学四名

  宋秀崑 健文次子。十八岁进痒,道光辛巳(1821)由廪出贡。

  宋秉元 道光戊子(1828)由廖出贡。

  宋逢源 嘉庆戊寅(1818)由廪出贡。

  宋钦麟 嘉庆庚申年(1800)进文学一名

  宋秉高 秉中胞弟。廪生。 嘉庆壬戌年(1802)进文学一名

  宋 灏 秉中长子。十八岁进庠,嘉庆戊辰(1808)恩科中式第五名举人,道光丁酉(1837)大挑一等,分发四川授新津县知县,历署禁江、蓬溪、苍溪、江津等县事,充辛卯(1831)恩科四川乡试同考官,加捐四级,诰封奉政大夫,十年俸满,卓异引见钦加知州衔,回任候陞。

  嘉庆甲子年(1804)进文学二名

  宋秉铭 颖扬长子。

  宋鸿文 拨府学。 嘉庆乙丑年(1805)进文学二名

  宋秉贞 名扬次子。岁贡生。

  宋 雯 秉元次子。十四岁进庠。 嘉庆丙寅年(1806)进文学二名

  宋 槐 宋容文 嘉庆己巳年(1809)进文学一名

  宋 鸿 增生。 嘉庆辛未年(1811)进文学一名

  宋秉钧 颖扬第四子。 嘉庆壬申年(1812)进文学一名

  宋 淳 秉中第三子。廪贡生补训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委署阳江县教谕。 嘉庆丁丑年(1817)进文学一名

  宋 澍 鸿胞弟。道光乙酉(1825)拔贡,戊子(1828)中式第五名举人,乙未(1835)大挑一等,分发山东同知衔,授海丰调补掖县知县,历署高密、阳信、昌邑、潍县、博平等县,代理胶州知州。 嘉庆戊寅年(1818)进文学一名 宋廷桂 瑛长子。廪生,道光丙午(1846)科中式第六十五名举人,任江苏金坛县知县 道光辛巳年(1821)进文学二名

  宋 杰 佐平次子。

  宋蔚谦 廷桢次子。十九岁进庠,庚子(1840)恩科中式第七十四名举人,咸丰壬子(1852)进士。

  道光癸未年(1823)进文学一名

  宋 溥 槐胞弟。廪生。

  道光丙申年(1836)进文学一名

  宋维屏 淳长子。增生,道光癸卯(1843)科中式第七十三名举人,乙巳(1845)恩科中式第六十五名进士,殿试第三甲十三名,钦点即用知县,分发安徽充丙午(1846)科江南省乡试同考官,补五河调补蒙城县知县。

  道光戊申年(1848)进文学一名

  宋维霖 灏长子。附贡生。 道光庚戌年(1850)进文学二名

  宋维珍 由廪出贡。

  宋维樟 附贡生,督抚保奏孝廉方正。

  咸丰乙卯年(1855)进文学一名

  宋彤皋 蔚谦第三子。廪贡生,候选儒学。

  咸丰已未年(1859)进文学一名

  宋锡畴 原名会萍,入第(一名蔚谦),谦胞姬,廪贡生,候选儒学。

  咸丰庚申年(1860)进文学一名

  宋维琦 附生。

  同治丁卯年(1867)进文学一名

  宋士琼 廪生。

  同治辛未年(1871)进文学二名

  宋士薰 增生。由县案元进庠。

  宋士蒸 附生。

  同治甲戌年(1874)进文学一名

  宋士伸 世袭云骑尉,光绪己丑(1889)恩科中式第一百名举人,大挑直隶知县。

  光绪己亥年(1875)人文学一名

  宋其芬 入第二名增生。

  光绪戊寅年(1878)人文学一名

  宋式鹓 彤皋次子,由县案元进庠,附贡生。

  光绪癸未年(1883)进文学一名

  宋士瀛 拨府学。

  光绪壬辰年(1892)进文学一名

  宋树勳 廷桂胞侄孙,进学第一名增生。

  光绪丙申年(186)进文学一名

  宋绍彭 由县考第二名,进学第三名。

  ——《宋氏族谱 第四版 花县赤坭山下村》 花都新闻中心 杨丽萍 黄柱

  

相关附件:
分享到:
我为政府网站找错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