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花都资讯 > 热点专题 > 花都记忆

“铁汉吏”黄传奇

发布日期:2017-04-26 15:49    文章来源:花都新闻中心     【 字体:   】  访问量: -

  笔者查了许多古籍,有记载的花都地域史上第一位最刚直不阿、清明廉正的高官,是明代有“铁汉吏”之称的黄皞先贤。他的生平事迹曲折离奇,无与伦比,称得上是为官者的榜样。


  “铁汉吏“美誉的来历

 

  黄皞,字时雍,号乐坡,生于明代正统五年(1440),终于正德八年(1513),享年73岁,南海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人。明代成化元年(1465),他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后留京铨曹(官方培养人才的地方)深造,遂得受命吏部司务,再转验封员外郎。当时朝中东厂(直属皇帝的监察机构,因设在京城东安门之地故全称东辑事厂,简称东厂)。东厂权势很大,掌管者刘瑾是皇帝近身的太监。他千方百计讨好皇帝,取得信任,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瞒上欺下的专横者,可以随意罢免异己之良臣。朝中文武官员多数畏惧刘瑾,见刘瑾均下跪拜见。而黄皞为官正直,见刘瑾只做揖,由是得罪了刘瑾。刘瑾心怀不满,但见黄皞分管钱粮仍拉拢黄皞同流合污。黄皞不为所动。刘瑾恨之入骨,散布谣言贬低黄皞。朝中另一有权势的宦官崔安,不明真相,也指责黄皞诸多不是。黄皞听后,以事实辩白。后来崔安得知刘瑾无中生有,有意加害黄皞,又悉知黄皞是刚直不阿的好官,“安乃愧服,连呼‘铁汉吏’(见民国十三年版《花县志·人物志》“黄皞”条目),民间流传称颂为“铁汉公”。后来皇上得知黄皞办事公道,刚直不阿,也称赞他为“铁汉吏”,赐给黄皞官袍,背后绣有金色龙爪,一时传为佳话。

 

  以民为本 开仓赈灾 遭屈罢官

 

  明正德年间,黄皞任云南左参政,政绩颇佳。一年,遇上天灾,饥民遍野。黄皞见状,急奏章朝廷,请求钦准开仓赈灾。但奏章被刘谨压下,借以为难黄皞。黄皞久未得钦准,见饥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毅然承担未得圣旨便擅行之罪,开仓赈灾,并组织受灾群众自救,安定度过灾期。

 

  刘谨得知此事,借机奏本朝廷,说他有违皇命,私自开仓赈灾,从中贪污。黄皞有口难辩,被罢官回乡为民。刘谨不甘放过黄皞,暗中派人监视黄皞行动,寻找“罪证”,见黄皞南下回乡乘坐的木船沉重慢行,以为是运走财宝,经查看,船底只是装了一层花岗石板,作为遇风浪时稳定船只之用,结果只好放行。以后又派人跟踪黄皞至故乡塱头村,见黄皞居所简朴,生活节检,找不到黄皞贪污奢侈之罪证,只好罢手。

 

  建造“青云桥” 造福家乡

 

  黄皞辞官回乡后,以耕读传家。他见塱头村出入口隔着的河涌要靠渡船运载来往行人,很不方便,便捐出从云南乘船带回的花岗石板,并带头捐资,带动乡民集资修建桥梁。他希望乡里读书人能仕途顺利,定名“青云桥”,意为“青云直上”,地位上升,步入仕途。又把桥中的河涌定名为“鲤鱼涌”,含“鲤鱼跳龙门”,科举高中金榜之兆。此桥于明正德丁卯年(1507)建成,为石拱桥,长20米,阔4米,高4.7米,两孔,桥两侧正中嵌石匾刻书桥名“青云”两字,乃黄皞亲书。此桥以后于清代曾两次重修。清道光五年(1825)重修竣工之日,许多文人雅士慕“铁汉公”生前之为人,前来瞻仰题诗者众,其中花县花山小布村诗人利普一诗最为精彩,旧《花县志·艺文志》录入:

 

  丫山之麓横潭西,长虹宛水横天梯。淋漓大署“青云”题,往来道周相扳跻。此桥借问缘谁置?父老争传“铁汉吏”。京华供职廿余年,为忤权奸官遂弃。挂冠林下虽食穷,利物济人犹此衷。割鸡岂碍牛刀试,不忍病涉旋鸠工。三百年来石梁折,后人重踵前人辙。江水泱泱清且长,想见高风与亮节。有云此桥尚形胜,建之明年起参政。满门簪笏递延绵,皆视此桥作福命。公之高明古所无,用行舍藏忘荣枯。患得患失事游谬,而谓贤者为之乎?因之遇物觇负抱,小小设施皆大道。君不见,白公水闸樊公渠,前贤岂为邀福造。

 

  这首诗赞扬了黄皞建桥便民的善举,也写出了他仕途中高风亮节被屈多舛的命运,显示出他寄望于后代为国为民的良苦用心。

 

  青云桥至今仍存。

 

  沉冤终得雪 刘谨被问斩

 

  刘谨屡屡谋害忠良的行为,后来终于(1510)正德五年被皇帝识破,便秘密派忠臣杨一清调查刘谨的恶行。杨一清暗中逐一清查被刘谨诬告受屈的官员,搜集证据,以备为他们平反。杨一清得知黄皞是被刘谨所害而遭罢官回家,便专程来到黄皞家乡塱头村,得知黄皞家境一般,在乡里乐善好施,造福一方。他又到云南黄皞当年为官的地方,得知他一贯清正廉明,一心为民解难,查无贪污之罪。他为了不打草惊蛇,以问罪之名,秘密押解黄皞和其他蒙冤者先后回京。他指派心腹宦官张永与各受害人连名罗列刘谨的各种罪证,于正德五年(1510)奏本控告刘谨。正德皇帝见奏,龙颜大怒,立即下旨刑部押审刘谨,最终下令判处刘谨死刑,于午门凌迟(一种极刑),割肉3357刀,分三天割完。判罪之前,正德皇帝抄刘瑾家,查获其贪污金银数达百万两,及大批珠宝。刘瑾被凌迟,朝中文武百官无不称快。

 

  黄皞得到了平反,官复云南左参政。

 

  奉旨放木鹅 不忍多占地

 

  黄皞复职后,政绩显著,廉明清正,正德皇帝颁旨嘉奖,赠他一只木鹅带回家乡,准他将木鹅放到家乡河中漂流三天,飘到哪里,哪里两岸旁边的田地便归他所有。黄皞奉旨只好将木鹅放入河中。但他一想,如果任其飘流三天,将要占有大量田地,于民不利。他于心不忍多占田地,于是暗中找了个小孩游水到河中把木鹅引入到一口塘中停下,这才不至把大量土地占为己有。

  “七子五登科” “父子两乡贤”

 

  黄皞不单刚直不阿,廉洁奉公,而且严于家教,坚持耕读传家。他有七个儿子,长大后均懂农耕,读书也用功。其中有五个儿子科举考试榜上有名,故乡人皆称他“七子五登科”,其中二子学裘正德丙子科举人,庚辰科登乙榜进士;三子学矩、四子学龄、五子学准均考上举人,六子延年也得解元,成为名闻花县的书香之家。黄皞和第五子黄学准由于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功勋卓越,得到皇帝赐予“乡贤”称号,故又有“父子两乡贤”的美誉。在塱头村建有“乡贤栎坡公祠”,纪念他的事迹。该祠至今仍在。

 

  黄皞和登科五子,均善诗词,又有“诗词世家”之誉。

 

  文/陈棣生 图/姚日文

相关附件:
分享到:
我为政府网站找错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