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花都资讯 > 热点专题 > 花都记忆

水口营商氏宗祠的前世今生

发布日期:2017-04-20 10:04    文章来源:花都新闻中心     【 字体:   】  访问量: -

 

皇帝恩赐商氏的旗杆夹,顶部均雕小石狮

 

  走近中国科举制度最后一名探花商衍鎏的故里

 

  从花都中心城区沿118 省道往东20 公里,有一条常被人提起的“末代探花”村——水口营。村里大都姓商,他们引以为豪的是,这里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探花——商衍鎏认祖归宗的故里。

 

  商衍鎏(1875—1963) 字藻亭,著名学者、书法家。清甲午科(1894 年) 举人,清甲辰科(1904 年)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商衍鎏得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成为清末科探花,任翰林院编修。曾任侍讲衔撰文、国史馆编修、实录馆总校、文渊阁校理等职。先后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江西省财政特派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1963 年8 月28 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 岁。

  文王卫华图杨丽萍

 

  宗族荣史

 

  如果说商氏宗祠的毁塌,淡褪了水口营商氏的家族历史,但村前的进士旗杆夹,却将历史再一次深刻;商衍鎏,这个中国历史最后一名探花郎,更让这座村庄时刻闪着耀眼的光环。

 

  古代科举考试分为四级: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和殿试(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将获赐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别获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古人取得举人、进士功名的,皇帝不仅授予爵禄,还赐予旗帜,竖立在精工建造的石旗杆夹上。旗杆夹多树立在宗祠前,它是封建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作用主要有二个:一是考取一定功名后,社会地位提高,竖立旗杆可以光耀门楣;二是旗杆竖立后,作为后人学习榜样,激励后人积极进取。竖立旗杆夹时,还要请唢呐班吹奏,最后宴请官员、嘉宾、族老、亲戚等等,场面热闹非凡。

 

  商氏旗杆夹,共有三对,一对立在商氏祖祠旧址前水塘边,两对立在祠前风水塘对岸,旗杆夹顶均雕小石狮。

 

  商氏祖祠旧址前一对刻:“光绪己丑恩科中顺天举人三十五名,应戊戌科会试中式一百二十六名贡生,殿试二甲钦点户部主政。臣商廷修立”;对岸两对刻“光绪甲辰恩科会试中式第一百二十九名贡生,殿试一甲第三名,钦点探花及第。臣商衍鎏恭承”、“光绪甲午科顺天举人应辛丑壬寅并科,会试中式第八十九名贡生,殿试二甲第十八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臣商衍瀛恭立”。

 

  旗杆夹的字刻记载着历史,也记载着家庭的荣耀。三对旗杆夹,书写着“两代三进士,一门三翰林”的精彩故事——商衍瀛、商衍鎏兄弟与其叔父商廷修,先后考取进士、入翰林,演绎着“连科三进士”的历史传奇。

 

  按照八旗规定,八旗出身的男丁到了一定岁数就得参加军事训练,成为军人。商氏家族十代人都在军队中任职,享受汉军粮饷俸禄,直到第十代商廷焕、商廷修开始弃戎从文,从能征善战的八旗之家转变成为书香门第。

 

  商廷焕是长子,但自小就身体孱弱,无法参加军事训练,且兴趣不在骑马射箭上,反而幼小就好学,并拜陈澧为师。他考了七次乡举都没中举。在广州住所莲花巷巷尾辟地一块,莳花种竹,盖茅屋数间取名玉莲园,课三子在此专心苦读,“三更灯火五更鸡”,过着清贫的读书生活。

 

  而弟弟商廷修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戊戌科会试中进士,名列二甲一百三十名。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商衍瀛、商衍鎏兄弟二人结伴赴京赶考,结果哥哥商衍瀛中进士,入翰林。弟弟商衍鎏未入三甲,便回家苦读。

 

  历史常常在嘲弄一个人时候,又会对其特别垂青。

 

  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这是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这一年是甲辰年,本巳时逢正科取士,又逢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于是甲辰正科便改为恩正并科。商衍鎏在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中,中会试第一百二十九名,有幸得以参加殿试。

 

  1904 年7 月4 日清晨,从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 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试。这是三年一度的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贡士们按这次考试的成绩重新排定名次: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上午10 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大约五六百字。对策文不限长短,规定字必须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为交卷时限。

 

  考官最初拟定的一甲名次是:朱汝珍、刘春霖、张启后、商衍鎏。但光绪皇帝看完试卷后,认为第二卷比第一卷好,第四卷比第三卷好,于是钦定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1905 年9 月2 日,清廷颁布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商衍鎏也就成为末代探花。

  

  宗祠存貌

 

  初入村口,有一座仿青砖贴瓷片的人字顶一层建筑,上书“社会道路”四个醒目大字,前有时间“一九五七年”,后有落款“商衍鎏书”。这是村里五十年代修建的一座会堂,里面有小舞台,现在作为村的文化室。从题字足可以看出,商衍鎏与水口营村有割舍不断的宗情,也足可以证明他已在内心深处把水口营作为自己的宗族故里。

 

  从会堂往西十数步,是“作宏商公祠”,这是村里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祠堂。祠堂始建年份不详,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三间两进,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石脚,花岗岩石脚,红阶砖铺地;正脊灰塑、屋脊重新修葺过;前廊两根花岗岩石檐柱,柱上架石梁,石梁上有石狮;檐柱雀替用木雕装饰,而挑头却是常用的石雕人物,反映着古人的审美情趣;斗拱横梁的木雕是戏曲人物,形态非常生动;祠堂墀头盘头处的砖雕已经很不完整,但仍可见其工艺之精美;大门嵌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作宏商公祠”五个厚润大字,无落款;门上墙壁三面均装饰着花鸟壁画,笔画虽然淡脱,但诗情画意还在、历史古韵犹存。祠内空寂静簌,杂草丛生,只有脚下的青石板印记着往昔的家族历史。

 

  再往西进,是“文达商公祠”,也是三间两进,人字顶,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但建筑风格发生了较大改变,极其简化,没有石檐柱、石梁,也没有石门夹,前廊也只有一间宽,另两间往外与檐齐。祠堂匾额也不是石刻,刷灰后直接书写,落款为商衍瀛。该祠现已作为村的老人活动中心,也算是村里老人有个自得其乐的好去处。

 

  西行至村的中段,有处已倒塌的房屋,从仅存的残墙剩瓦、旧垠老砖上,还可以看出是一座宗祠的样貌,这便是商氏祖祠所在。由于商氏宗祠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分给了私人所有,以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私人拆毁,现今砖瓦散落地面,杂草生于砖瓦间,不禁令人唏嘘,商衍鎏百年前回乡祭祖的热闹早已平息,同科状元刘春霖所题赠的挂在商氏宗祠大堂两侧的“连科三进士,同榜两贤书”的对联与牌匾均也已不见了踪迹。

 

 

商衍鎏像

 

  宗脉追源

  

  水口营的商氏可上朔到明朝。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始祖商禄公,是朱明皇朝右承相徐达麾下的将士,来自北京河涧府(又作河间府)沧州南皮县北隅七图三角堤村。洪武十二年(1404 年),商禄公与副官许谅率部驻守广州禺北冬瓜窿(花都属古番禺治下)。当时,元亡世乱,群雄四起,新政当权,不少地方盗贼依险凭陵,屠劫靡常。广州北部禺北地区,万山环峙,叠巘崇崖,山深谷窈,口隘林丛,常为匪盗啸聚之地,为数邑居民之大患。商禄公奉命率部驻守禺北冬瓜窿,常与匪盗厮杀,副职许谅殉职。商禄子效宜,征战龙川寨阵亡,明皇朝钦命追赠为左卫将军,商家因军功世袭而食皇禄。迨至大清入关,商氏家族已世袭九代,早已不是最初的野战部队编制。清顺治四年(1667),顺治帝革除前明军功世袭俸禄制,但仍允许商氏家族于驻地辟地屯居,取良田自耕自食,以商氏第九代传人商大宾入籍番禺屯税,居水口屯(今水口营)。

 

  至于水口营村名的来由,据族中老人说:水口营原来叫水口屯,这里原来是九湾潭水之出口的地方,故名水口;又因为商氏祖先是带兵之人,水口作为屯兵之地,所以就叫水口屯。而“屯”与“营”都有兵勇驻扎之地的意思,什么时候改“屯”为“营”,现在已不可考证了。而以“营”为村名,花都唯一,省内少有。

 

 

水口营村的格木林公园

 

 

水口营村貌

  

  宗亲探考

 

  商衍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探花,这无可置疑。但商衍鎏到底是不是花都水口营村人,却众说不一。

 

  从商氏后人自述及文史记载,从商先生的父亲商衍鎏开始皆称自己是广东番禺人。而花都水口营村的人,都会骄傲地说“末代探花”商衍鎏就是花都水口营村的,也一直把花都水口营认定为“末代探花”村,有祠堂前的桅杆夹石为证。

 

  商家人皆称番禺籍,也不足为怪。因为据查证《花县志》等史料,在历史上,水口营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或一九四九年前一直属番禺管辖。当时,番禺分上番禺和下番禺,水口营属上番禺北兴乡,抗日战争时期,番禺县政府曾迁北兴。1950 年,水口营村才随北兴划入花县管辖(今花都区)。所以,从这一点上,商衍鎏所说的番禺籍,与是不是水口营村人并不矛盾,因为当时,水口营村的人都是番禺籍。

 

  还有认为:商衍鎏的商氏与花都水口营村的商氏,是不同的两族商氏,水口营商氏一族是明代的兵,来自北京河涧府;商衍鎏一族是清代的兵,在明末季移居沈阳,并在沈阳隶汉军籍。从北方迁入广州年代不同,先祖不同,只不过大家都姓商,仅能认作“本家”。据《钦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一,氏族志八,记有“商氏系出沈阳”,佐证了商衍鎏商氏迁粤家谱中,系出沈阳是准确的。商衍瀛曾作《商氏迁粤家谱后记》,书中记载,明末商氏祖先从天津商家林迁至辽宁藩阳,至于具体何时因何事而迁都没有资料未能考证。可查证的祖先是商鸣鸿,他生子六人。因为艰于生计于是让第四子国秀从军。当时藩阳隶属汉军籍,后来清军入关。为了巩固统一,清朝就派了八旗中最骁勇善战的正黄、镶黄、正白“上三旗”部分力量驻防广东,商国秀属于正白旗系统。于是,商国秀携带家眷于康熙二十一年随军驻防广州,并在广州落地生根。因此,商国秀是商家入粤始祖。商氏籍贯上也就沿用“广州驻防正白旗汉军人”。这一点在,在当年科举考试的传闻中可以佐证。传闻考官最初拟定朱汝珍为一甲第一名,但慈禧太后最恨广东人,因为她的几个心头大患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是广东人,一见朱汝珍是广东人,就一定要拉他下马。而商衍鎏在报名时填的则是“广东驻防正白旗汉军”,所以避开了老佛爷的阴谋之手。这一说法虽然值得商榷,但商衍鎏以“广东驻防正白旗汉军”的身份参考科考,比较可信。

 

  水口营商氏、商衍鎏家族商氏是否同出一宗,已无法考证。但商衍瀛、商衍鎏兄弟与其叔父商廷修,当年考取功名后都在花都水口营商氏祠堂认祖归宗,拜宗祠、行祖宴,竖立旗杆夹。旗杆夹,这是古时身份的象征,不是想竖就能竖,在古代只有考取举人以上功名的才可以竖立旗杆夹;旗杆夹,这是宗族的荣耀,不是想竖在哪就竖在哪,只能在宗祠前面竖立,正所谓“光宗耀祖”。所以说,不管水口营商氏、商衍鎏家族商氏来自何处,花都水口营宗祠前的三对旗杆夹,足以证明商衍鎏家族商氏对花都水口营商氏是其先祖。并且,两族商氏有可能是同一祖先从明朝开枝,一枝南下广州,一枝北上沈阳,几百年以后,相继迁入广州,从此生根散叶,所以才有了商衍鎏一族在花都水口营认祖归宗。商衍鎏为花都水口营村大会堂正门上方题“社会道路”、商衍瀛为花都水口营村书写的“文达商公祠”墨宝,也足以佐证其家族对花都水口营商氏宗族的认同。

 

  1985 年,商衍鎏之子商承祚教授在《羊城晚报》刊发文章,针对当时的一些传闻,指出商氏一脉不是满人,是汉人。随后偕同夫人来到水口营村,拜谒纪念父亲探花及第的石碑,还为村里的小学题写了校名,被视为商家的第二次认宗。

 

 

阳光下代表商氏荣光的旗杆夹

 
相关附件:
分享到:
我为政府网站找错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