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花都资讯 > 热点专题 > 花都记忆

花都先贤驰名岭南诗坛(上)

发布日期:2017-03-15 09:44    文章来源:花都新闻中心     【 字体:   】  访问量: -

  寻寻觅觅,觅觅寻寻,从众多诗词先贤的故乡里,从现代诸多书、报、刊上,从部分知情人的口述里,笔者发现了花都先贤的诗词作品很多扬名于岭南诗坛,令人惊叹不已!

 

  为此,笔者编撰了一部《花都先贤诗词荟萃》,共编选入110 多位诗贤创作的1500 多首诗词,洋洋大观。这篇《花都先贤驰名岭南诗坛》也因笔者的感叹油然而生。笔者先后花了近两年多时间埋头苦干,得到了安慰,愿与读者共享其中的精妙之处!

 

梯面盘古遗迹云雾缭绕

 

  一、一个诗词世家的诞生

 

  诗词创作,尤其是古体和近体诗词创作的著名作者,多数出自书香门第,他们熟读唐诗宋词元曲,从古代名家的佳作学到了诗词创作的要领。加上他们的人生经历,富有感性的形象思维,诗词作品也就会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而流传于世。

 

  花都区地域中,可查的古代诗贤中,最早出现于明代南海(今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的“铁汉公” 黄皞父子, 堪称诗词世家。黄皞(1440——1513),字时雍,号栎坡,自小好学,熟读“四书”、“五经”等书。出仕后,为官刚直不阿,清廉气正,时有惊世骇俗之诗作。他在云南为官时,为救民于灾荒饥饿之困,来不及奏明朝廷批准,开仓赈灾,遭奸官刘瑾借机陷害,逼他辞官回家,又派兵沿途盘查,诬告他贪财南归,因查不出证据而罢手。黄皞归途中愤而借用唐代韩愈的一首诗云: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骸葬江边。

 

  这首诗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刚强精神。奸臣刘瑾的幕僚崔安,趋炎附势,曾诬告攻击黄皞,黄皞力辩,以后崔安识穿刘瑾之奸,羡黄皞之忠直,称之为“铁汉吏”。民间则传诵为“铁汉公”。

 

  黄皞教子有方,素有“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的赞誉。五子科举成名,皆善诗。大子学裘、次子学矩、三子学龄均以诗出名。学裘曾作明代“羊城八景”诗,流传京城受赞。学矩诗作清婉流畅,令人喜诵。学龄诗风磊落大度,雄视世事。五子学准更是诗才超群。他为官廉正,鉴于朝政日非,辞官归里后,与南海著名诗人何维柏、霍与瑕等人,成立诗社于南海县城(今佛山市南海区)盍簪楼,唱酬互娱,著有《家园稿》,惜已佚。《岭南鼓吹》曾选录了他的一篇佳作《积集海珠》:

 

  竹林遥闭上芳幽,先劈昆仑一派流。

  应有禅僧飞锡度,更疑神女弄珠游。

  光涵蛟空星辰动,水接扶桑日月浮。

  身世直超人境外,数声渔唱起沧州。

 

  这首诗极富想象力,赋予“海珠”极其丰富的内涵,而且韵味清雅,时人赞之,流传久远。

 

  黄皞父子诗词世家虽未先声夺人,但却影响深潜,以后塱头还出过不少诗人。奇异的是距这400 多年后,后裔黄倚云成为广州诗坛奇才,这是羊城诗界周知的花都区芙蓉诗社首届社长,为花都的诗词事业创下了不朽之功!还有倚云诗贤的侄女黄月华等现今塱头村的中青年诗人,也令人眼前一亮。

 

狮岭盘古王公园

 

百丈晴峦

 

  二、“中国最大的诗僧集团”

 

  诗僧天然和尚(1608——1685 名盛岭南, 众所周知,他的诗作《瞎堂诗集》共20 卷,1719 首,其中近体诗1481 首,流传至今,近年已一再出版,争阅者众,选载各刊颇多。早在民国十三年版《花县志》就发表有35 首。

 

  中山大学李福标、仇江于2004 6 5 日点校《瞎堂诗集》,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点校者在《前言》中介绍了天然和尚:

 

  “明末清初岭南著名诗僧函昰,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师,番禺迼径村(后划入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迼径村)人。少颖悟,负才名。年十三,入私塾。年十七,补诸生。与里人梁朝钟、黎遂球、罗宾上等交游,相与纵谈时事,以康济为己任......崇祯六年中举人,九年绍举贤良方正,得两广总督熊灿举荐,后世称“名孝廉”。十三年上京应试,舟次南康,入庐山归崇祠,求道独和尚削发为尼。明亡,曾一度避乱西樵山。又入番禺雷锋兴隆寺( 后改名海云寺),康熙二十四年卒于雷锋海云寺。“瞎堂”,就是这位被后世誉为清代岭南佛门精神领袖、天然和尚住海云寺时的方丈名,也是他终老之处。

 

  “函昰以盛年孝廉弃家,时人多异之。他出家先是个人行为,而后竟成其家族的集体行为。”函昰的行为实为不满清初的科族压迫,受函昰的影响,弃儒向佛之风大起。在追寻佛性光明的历程中,天然禅师收罗众僧,整顿禅风,著述甚丰。”他尤其擅长著诗,他将“求诗”、“求禅”、“求僧”结合起来,成为一大诗家,带动了当时岭南众多僧人写诗,他的弟子澹归动情地说:天然门下可能集中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诗僧集团”,史称“海云诗派”。

 

  《瞎堂诗集》题材多样;

  一是反映明末清初战乱中的民间悲情;

  二是哀悼反对清兵入主中原而死难的将士;

  三是歌颂佛门中人的情谊和佛法;

  四是描写祖国的美丽山河和事件。

 

  1644 年明崇祯自缢,1646 年,诗僧天然和尚闻得好友端伯殉国,不禁写诗悼念:

 

  品格文章第一人,曾随匡越忆前身。

  分明学到无生处,博得浮名答旧恩。

  清兵破广州,梁朝钟父子壮烈牺牲,他又挥泪作诗云:

  生平多感慨,死国在儒林。

  父子情偏重,君臣义独深。

  碧潭今日事,明月古人心。

  俯仰堪谁语,一堂应对森。

 

  他痛惜明亡贤能之士的悲惨情景,借以表达自己爱国忧民的情怀。

 

  天然禅师的诗不单题材广泛,而且诗体各种格式皆能,包揽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各种格式,这是他精深写作能力的表现,尤其是七言律诗更是运用得十分顺手。

 

  

 

  三、建县初期兴起“花县八景”诗词热潮

 

  清初诗僧天然和尚带动起来的岭南诗僧群体,把诗词创作推向高潮,花都地域持续出现了不少诗人,但未形成另一个著名的群体。直至清康熙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686.1.12)花县成立。当时建县倡议者黄士龙和首任知事王永名经过艰苦努力,花县县城在平岭(今花都区花城村)建立。令人赞叹的是黄士龙和王永名不单是建立花县县城的两大功臣,而且同时又是考察花县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文化历史的先行者。作为地方官,熟悉自己管辖的地方,这是职责所在,有利于施政的针对性。这两位都有独到的眼光,挖掘出这块地域的亮点,建县次年便组织人力编纂《花县志》和评选“花县八景”。由评“八景”带出了一个写“八景”诗的热潮,成为花县诗词创作的崭新开局。一批文人墨客大展才华,游八景,写八景,佳作连篇,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写景抒情的范例。尤其是黄士龙带头写的“花县八景”诗,堪称经典之作。

 

  当时首本《花县志•艺文志》录入诗家黄士龙、顾麟、金瓯、江盛、何李、欧阳雟等写的“花县八景”诗,共50 多首,精彩纷呈,下面节选供欣赏:

 

  盘古烟霞

 

  烟霞缭绕接层霄,望入千峰路转遥。

  景色依然留太古,声名从此著兴朝。

  东巡不受秦碑勒,南伐无劳汉柱标。

  欲访神仙旧时宅,苍茫何处听吹箫。

 

  百丈晴峦

 

  雨霁朝来爽气生,苍峦翠嶂矗空明。

  云开仰见孤峰出,风过遥看万壑清。

  秀入中天联斗极,灵钟下土结花城。

  从今赖尔为屏翰,正好磨崖纪荡平。

 

  这时期他们还写有多首《伏虎石歌》,被选入首本《花县志•艺文志》中。一时成为流传于广州府的佳作。录下供欣赏:

 

  伏虎石歌

 

     伏虎石,伏虎歌,我歌伏虎虎如何。

  深山大壑狼豺穴,况复花城四面环嵯峨。

  南山白额猛莫比,宵行昼咥纷纷多。

  我侯下车赫然怒,光天安復容么么。

  曰予恭承天子命,芟平荆莽除残苛。

  闻今圣人握图御宇宙[],百兽率舞翔太和。

  穷荒绝域凛声教,咆哮饕餮理则那。

  别有神鬼司其责,巉岩突兀山之阿。

  苍然古气共盘礴,天成碑碣难砻磨。

  当是山灵挺神异,祷祠镌勒垂蚪蝌。

  磨牙吮血不知处,畏途络绎忘险颇。

  从来异政动天地,后有徙噩前渡河。

  我侯为治尚仁惠,化行奚用施网罗。

  伏虎石,伏虎歌,作歌传待采风过。

 

  四、王敏与同僚的“屏”字诗

 

  受花县建县初期官方倡导写“花县八景”诗热潮的影响,花县诗人辈出,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花县第三任知县王敏上台,他文才横溢,正遇时政风清,忙中偷闲,游山玩水,颂花县景物,诗文甚多。最著名的是与同僚共游,咏“屏”字诗。他牵头写有《庚寅孟秋七日,同过王氏别游盘古洞后,复憇荷亭招饮。首韵得“屏”字诗四章》(七律)佳作:

 

  百丈晴峦开翠屏,清秋遥指出郊垌。

  晓烟乍起村村碧,宿露初曦树树青。

  涧道恰随行处转,泉声堪向静中听。

  到来已是穿花迳,驻马深林过短亭。

  断壁疏松绕石屏,绿杨影里露云亭。

  正浮瓜果思牛女,漫忆花田看素馨。

  涤尽烟尘忘溽暑,拓开形势得山陉。

  辟门受客家童惯,携得盈盈双翠翎。

  林密山横展鹤屏,手持竹杖步无停。

  沿溪熟识探幽地,傍树重临讲武庭。

  笑展眉峰清宿莾,默从心境祝山灵。

  得邀胜侣酬佳节,藉草眠花数绿萍。

  乘兴仍寻竹涧屏,披襟放适尽忘形。

  爱依芳渚成华醮,戏采莲房饮醁灵。

  觞政欢呼闻隔岸,诗情叉手傍疏棂。

  归来明月楼头满,可与时人论岁星。

 

  同行幕僚方根扬、王定勋、陈元勋纷纷和前叠韵,官方雅士在政通人和的环境下,乐于美景之中,触景生情,咏诗和诗,延续了花县建县初期,写“花县八景”诗的触景生情传统,成为花都地域诗词史上一大特色,流传至今,仍令人喜咏,可见其水平相当高雅。

 

  五、歌颂刚直不阿,廉洁名臣的佳作

 

  本文“一个诗词世家的诞生”中所提及的明代“铁汉吏”黄皞,他被逼辞官回乡,本着爱乡爱民的理念,毅然带头捐资在塱头村建造了便民消灾的“青云桥”和疏通“鲤鱼涌”。“青云”、“鲤鱼”命名桥、涌,寓意后人“青云直上”,“鲤鱼跳龙门”。结果得到“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的美誉,可见他爱国、爱乡、爱民的良苦用心,促进了塱头村文风盛世。他的事迹也流传千古。

 

  延至清道光五年(1825),“青云桥”残破,于是,乡里人集资重修。民国十三年版《花县志.艺文志》有载:

 

  “前明黄皞,字栎坡,塱头乡人,仕正德朝,当时士民有“铁汉吏”之目。忤刘瑾放归故里,因于村左建青云桥,以便行人。越年起官滇南参政,五子一婿相继科第,谓桥之形胜也。事详《南海志》。道光五年重新,是桥征诗刻石,是均登选”。

 

  这段文字既写了黄皞刚直不阿的事迹,又赞其建青云桥,“形胜”(指好风水),得荫后代,故重修。重修落成之日,向社会上人士征集诗词赞美。入选者将刻石留念。由于“青云桥”于黄皞之善举不可分,又有为官直正的事迹,流传民间,故征诗得社会上民间诗人和仕人广泛响应。其中评出佳作的作者,有花县小布村闻名于羊城的民间诗人利普和陈礼庸、三永县进士陈骥,花县炭步举人龚延焯。民国十三年《花县志.艺文志》均收发表。其中利普写的《重修青云桥》最佳,录下供赏:

 

  丫山之麓横潭西,长虹宛水横天梯。

  淋漓大署青云题,往来道周相扳跻。

  此桥借问缘谁置,父老争传铁汉吏。

  京华供职廿余年,为忤权奸官逐弃。

  挂冠林下虽食穷,利物济人犹此衷。

  割鸡岂碍牛刀试,不忍病涉旋鸠工。

  三百年来石梁折,后人重踵前人辙。

  江水泱泱清且长,想见高风与亮节。

  有云此桥尚形胜,建之明年起参政。

  满门簪笏递延绵,皆视此桥作福命。

  公之高明古所无,用行舍藏忘荣枯。

  患得患失事游谬,而谓贤者为之乎。

  因之遇物觇负抱,小小设施皆大道。

  君不见白公水闸樊公渠,前贤岂为邀福造。

 

  利普出身贫苦,不满清朝已走向腐败,自甘在乡间为人师表,其诗誉满羊城,有“为民间疾苦鸣不平”写诗和赞颂好官而作诗的美誉。

 

  此征诗活动,查乃花都地域诗词史事一大亮点。

相关附件:
分享到:
我为政府网站找错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