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援疆教师宋耀平:广州来的“化学爸爸”

发布日期:2019-11-04 11:03    文章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访问量: -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现年57岁的宋耀平出生于新疆喀什,1996年随父母到广州定居,但他心里始终惦念着生他养他的故土。2014年1月,听到援疆招干消息,宋耀平迫不及待地告诉了八十多岁高龄的母亲。征得老母亲同意后,他马上提交报名材料,如愿成为了广东省第八批援疆干部中的一员,站在了新疆疏附县二中的讲台上,这一站就是6年。

  宋老师在《我的援疆感受——写在援疆的第六十天》中写到“什么都是那么的亲切。从广州,从木棉花盛开的南国,到喀什,到胡杨顽强生长的南疆”,充分表达了宋老师对故土的热爱。

  良工苦心钻研教学之法

  有着三十多年教学经历的宋老师,治学严谨,勤于探索。在教学中,他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把广州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学校、带进课堂。他带领学校教师开展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课题研究,亲自编写了近15万字的《乡土化学》校本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既要学好基础理论,更要提高动手能力。宋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疏附二中化学实验条件不足,宋老师就地取材,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没有盐酸,就用醋酸来代替;没有酒精灯芯,就用棉拖把上的绒线来代替。在宋老师的倡导下,学校化学实验课开设率由20%提高到90%以上。

  宋老师常说,“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课堂上,他经常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他还注重采用座谈、讨论、分组实验、评比等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他摸索出了一套“和谐互助法”,将班上学生按照民族、学习基础和爱好合理搭配编组,让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实验、一起探讨,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帮助中共同提高。

  宋老师的化学课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对枯燥的化学课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成绩和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宋老师给我们上化学课以后,以前不喜欢化学的男生也开始对化学感兴趣了。”化学课代表阿依仙·艾尼瓦尔如是说。

  三尺讲台撒播团结种子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追求,它对维护国家安定、凝聚社会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援疆干部中的一员,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稳定的重要使命。”宋老师深感责任重大。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宋老师始终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他时常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一些维护民族团结的故事,播放一些感恩方面的电影,在学生头脑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实验编组中,注重把汉族、少数民族学生分在一组,增进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相互之间的感情。他还悉心帮带学校年青教师和少数民族实习生,积极参与他们的教学活动,与他们一起探讨、分享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该校民族教师左然木·买买提感慨地说,“跟着宋老师虽然很忙,但能学到很多东西”。

  学校教学之余,宋老师还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当地开展的民族团结互助方面的志愿服务。他积极参加疏附县爱国主义教育宣传,主动协助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引导各民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深刻认识党、国家和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增强认同感和团结心。

  在得知疏附县少数民族武警战士的军校梦后,宋老师主动联系疏附县武警相关部门,提出无偿为少数民族武警战士辅导功课的意愿。他经常步行2.5公里去给武警战士上课,让武警官兵十分感动。

  “心念故土养育恩,情系南疆终落根。勇担使命倾全力,丰功伟绩载史册。”援疆近六年,工作固然辛苦,但宋耀平老师始终乐在其中。他用心、用情、用爱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操,以实际行动书写了援疆大爱光荣篇章。他先后荣获“羊城最美教师”“广州市优秀教师”“感动广州教师”“广东好人”“全国模范教师”“第八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喀什地区优秀共产党员”“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个人事迹载入了疏附县史册。

相关附件:
分享到:
我为政府网站找错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