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东湖村:传承红色精神谋求新发展

发布日期:2019-12-09 10:01    文章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访问量: -

转存图片

健身设施日益完善

转存图片

风景如画的村道

       位于花山镇最南边的东湖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叫田螺湖村。该村原面积约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00多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胜利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红色革命精神的影响下,几十年来东湖村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改变着乡村的面貌,努力实现老区村跨越发展。

     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1927年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花县开展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也触及了东湖村这块处女地。东湖村的村民很快就融入了九湖村王福三领导下的农民运动中去。此时广州农民讲习所派来了郑铁先来村以教书为名,指导农会工作。他在王氏宗祠创办了“知行农民学校”,一方面教农民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宣传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革命思想。知行农民学校先后涌现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有黄埔军校出身的王添柱、燕塘军校的王家团、东江纵队的王集聘等。知行农民学校还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自卫队组织,与地主反动组织浴血奋战。据《花县志》记载,在大革命战斗中,该村牺牲了以沈再典为代表的十多名优秀村民,他们的革命行动、勇于牺牲的精神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胜利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火如荼的抗日年代,全国一批又一批华侨青年回到祖国加入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行动中,东湖村也有一名归国华侨抗日志士。他是邝湘连(后改名邝贤)。抗战第二年,在祖国的“热诚救国、共赴国难、努力杀敌!”雄壮口号感召下,邝湘连参加了华侨归国抗日救国队。1938年,花县沙步村温金堂组织泰国二十七名志士人员回国参战,邝湘连就是其中之一。邝湘连经短期训练就被编制到新四军的汽车队当修理技工,主要修理炮车和运输车。由于工作积极肯干,不怕苦和累,经常受到上级的好评,当他得到表扬时总是红着脸说:“我这工作比起在战场冲杀的同胞们又算得了什么?”抗战胜利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邝湘连没有返泰国而定居韶关曲江。

     邝湘连与邝照晚是叔侄关系,叔辈邝湘连是为抗击日寇侵略而归的华侨热血青年。时间相隔二十二年后,为保家卫国打败美国“野心狼”,邝照晚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雄赳赳气昂昂地赴朝作战,在朝鲜战场英勇杀敌。邝照晚牺牲在朝鲜停战前一天的战场上。正是这些英雄们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花县解放村民迎来新生

     1949年花县地区解放了,东湖村村民也迎来了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湖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田螺湖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种植水稻、甘蔗、花生、芋头、黄麻等农作物,或打长工短工之类,外出做生意的比例很少。田螺湖村人是勤劳俭朴、刻苦善良的人民,特别能吃苦耐劳。水稻、甘蔗是东湖村经济两大支柱,村里有句口头禅:“耕田兼种蔗,犹如东海车”,是村民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1950年,东湖村掀起了农民协会运动,前后相继建立知行农民协会、尚光农民协会和三个东的农民协会,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穷人真正翻身解放了。分田分地,耕者有其田,实行单户单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之后相继成立互助组、小社、高级社等经济生产组织。所谓互助组,当时的原则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三至五户的农户合并起来,把自家耕牛、农具集中使用。实行互耕互种,在互相帮助的同时,也实行按劳分配。

     新中国成立初期,原来的东湖村、平东村、小布村合并为一个管理区,称布湖区。随后小布村分出。东湖、平东村合并管理至1958年才分开管理。东湖、平东村分开后,田螺湖更名为东湖村。东湖村也分成五个大片,即知行片(一至九队)、东光片(十至十二队)、东华片(十三至十五队)、东联片(十六至十八队)、尚光片(十九至二十六队),五个片管理一直沿用至今。

     据说五个片的命名是很有寓意的:尚光片采用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光荣属于我们”、知行片采用知道共产党意图就行动之意而命名。东联片采用联俄联共之意,东光片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穷人翻身作主如东方太阳升起之意命名。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把原来的小社、高级社合并为生产队,村成为村委会。全村划分为二十六生产队。这一来集体劳动力更强大,生产资料更足了。

     在这几年中,花县全县人民兴修水利,建设芙蓉嶂水库、福源水库,磨刀坑水库、蠄蟝石等水库。从此之后东湖村结束了用水难的局面,水利带给东湖村农业生产一个大的飞跃,当时每年上调国家的公余粮一百三十多万斤。

     七十年代村级企业年经济产值超百万元

     1964年冬,东湖村开始架线引电,村民初步得到光明,改变了靠煤油灯照明的黑暗环境。村民回忆,当时用电每户一盏40w以下的灯,每月收费6角钱其电费在年终分配时扣除,那年代谁也没有收音机、电风扇之类的基本电器。

     村里有了电后,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东湖村本身是个蔗区,1962年前榨蔗煮糖是用耕牛作动力压榨取汁煮糖作坊式的糖僚。村里通电后建立了花县第一个初具规模、日产压榨数以十吨计的甘蔗糖厂,糖厂生产是循环式,利用压榨的下脚料蒸酒,该村糖厂是花县糖烟酒公司指定的糖、酒生产厂家。

     七十年代,东湖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快。村级建立了化工厂、磨光厂、瓜子链厂、冶炼厂、五金厂等一批中小型企业,村级企业安置了一大批村民就业,年经济产值超百万元。东湖村在1968年就拥有花县村级汽车,七十年代初拥有中型拖拉机五台、小型拖拉机一批,南京牌汽车、红卫牌汽车各一台。村级运输能力走在全县的前茅。村级经济雄厚了也给村民带来了优厚福利:全村入学的学生由小学到高中免费入学;老人的百年后事由村里补贴;实行村内村民合作医疗,合作医疗卫生站一直坚持到1993年因欠缺2万多元经费缺口才被迫停止;七十年代初每个生产队分配一台电视机,丰富了村民的夜间文化生活。

     六十年代末,村里文化文娱生活十分活跃,定期不定期地举行文艺晚会,村民自编自演歌颂党的领导、歌颂社会主义制度,表扬村里的好人好事、批判坏人坏事的节目,村民们能遵规守法,雷锋精神随处可见,社会和谐风气蔚然成风。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的村民开始经营承包自己的责任田,多余的劳动力也向城乡转移,打工的、下海经商的、做建筑的,当时村里做建筑业的人员尤为之多。东湖村也出现了建筑商巨头,出现了万元户。

     1993年为了改善投资环境,东湖村将原来的村道取直加宽,为招商引资做好前期工作,另外出售山地土方资源解决了眼前的经济拮据。1993年冬,素有经济实力的花都东捷摩托车配件厂第一家走进东湖村境内,为日后东湖村发展带个好头,也解决了不少村民就业的工作出路。

     机场征地,东湖村迎来历史性变革

     1998年广州新白云机场定址花都,机场的建设要搬走该村六个生产队,移民1200多人,东湖村迎来了历史性的变革。

     新机场定址花都后征用该村的土地1900多亩。机场移民搬迁到龙口村与新和村交界地方安置,即现在的东湖安置区。当时因征地补偿政策村民如愿如偿,整个征地拆迁工作顺利进行,新机场如期破土动工。

     村委经过机场征地补偿有了经济实体,实实在在为村民办了实事:为解决群众行路难,村委通过出资集助形式铺设原来七公里长村道水泥路;2002年响应政府号召小学合并,撤销尚光小学,村委新建一幢教学楼并购置一批电脑教学器材。2003年开始,村利用安置区的发展用地积极招商引资,引来了二、三十家企业落户东湖安置区。这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也解决了安置移民的工作出路。而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村民经济来源不再是保守自家几亩的责任田,而是利用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发展;经商的、打工的村民随处可见,这是改革开放后农民的一大亮点。

     民风淳朴人才辈出

     东湖村人的生活习惯、地方语言、文化跟其他邻近村一样,讲的是地地道道的花县话。直至到今天村民一直过着民间传统节日,逢年过节喜欢醒狮拜年求吉利。喜庆宴席多用花县名菜“九大簋”,即笋虾烩猪肉、家乡扣肉、炒粉丝等菜式。其中笋虾烩猪肉、家乡扣肉的做法和味道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田螺湖村是由二十一个姓氏组成的自然村。其姓氏有:何、李、刘、麦、胡、曾、邝,温、伍、谢、谭、莫、茹、江,黎、钟、沈、陈、梁、‘两王黄’。现温、伍两姓全部迁到海外或广州等地居住,但温姓仍有祖屋在机场安置区。二十一个姓之中最大的姓有梁姓、邝姓。

     该村素有五十岁上祠堂、六十岁上大庙(议事、聚餐)的习惯。一直以来有着严明的管理措施和条训教育的基础,现存有光绪年间的石刻村规民约,内容都是禁赌、禁毒、禁偷和社会道德的条例。条例奖惩分明,落到实处,人人遵守,毫无私情。东湖村姓氏之多、人口之广,但直到现在村民都能团结一致,姓氏之间、村民之间、族系之间都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争斗。

     该村孕育了很多文人政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参议员何德如、花山镇中共第一代中共党员江树根、解放初期第一代大学生原广州中医大学教授梁广基、原江门市委任职梁保泉。素有“体育之乡”之称的东湖村早在七十年代在体育界就涌现出不少的体育骄子和精英,如获得世界体操冠军的邝显耀、邝树伦为国为村争了光;体育界教练邝锦星老师等为国家培育出优秀体育人才;东湖小学体操班一直是广州市教育界指定的体操班……这些都是东湖村的自豪和骄傲,也是东湖村的光荣。

     该村十分重视儿童成长,除给学校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外每年实行奖教奖学,考上重点大学、本科的学生都兑现一次性的奖励,以激励学子们的勤奋学习。此外,也十分敬老,每年举办九九重阳敬老活动,为社会的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区村的新期盼

     如今,走进东湖村,低矮的泥砖瓦房被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楼房代替;坑坑洼洼的村道已荡然无存,一条条硬底化村道四通八达;村道两旁绿树成荫,房前屋后果树相连;村内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白天,小孩追逐嬉戏,老人闲话家常。夜晚,华灯初上,村民或悠然自得地散步,或三五成群跳起广场舞……那一张张笑脸,是心底里绽放出来的喜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落后贫穷,到现在的新生活,是东湖村人不懈努力带来的变化,也是绝大多数农村致富奔康艰苦历程的真实写照。

     近两年来,在振兴乡村的大背景下,积极进取的东湖村人对未来赋予了更大的希望和梦想。“希望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我们村的发展有相关的倾斜政策和措施,让东湖村随着机场的腾飞,飞得更远,让这个老区村焕发更大的光彩”。

     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张金荣

     通讯员 梁业荣 梁永炽


相关附件:
分享到:
我为政府网站找错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