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花都资讯 > 热点专题 > 学党史 跟党走

“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首站抵达花都  在红四师诞生地缅怀先烈

发布日期:2021-04-07 14:51    文章来源:花都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访问量: -

359710.jpg

  今日花都讯 “化作惊雷,震碎旧世界”“就用我这流淌了34年的热血,换一个新中国的黎明……”话剧演出中慷慨激昂的台词,让现场许多观众热泪盈眶,深受感染。

  4月2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承办的“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首站抵达花都,在花山镇花城小学以生动接地气的文艺展演形式,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当天,花都站活动共有党员干部、村民群众、学校师生等数百人现场观演。一场以“飘动的红布带”为主题的文艺展演中,参演人员倾情献上了舞台版话剧《1927·红色广州》及话剧主题曲、木偶剧《游曦》片段等。其中,《1927·红色广州》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2019年推出的“1927·广州起义”沉浸式话剧形式的基础上重新改编创作,通过贴合史实的剧情及富有张力、引人入胜的演绎,加上革博金牌讲解员的穿插讲解,使观众如同亲临革命前线,对广州起义的背景及经过、对革命先烈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现场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大型红色题材木偶剧《游曦》片段,同样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27年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19岁女兵班长游曦一生追随革命、奋勇守卫天字码头的场景,形式鲜活有趣,剧情跌宕起伏,深深地吸引了观众,让大家对革命先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受到了一次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游曦和她的同伴们太勇敢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她们和先烈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花城小学一名五年级小学生坚定地说。来自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20多名大学生当天也跟随“红色文化轻骑兵”前来观看展演活动,参观了红四师成立遗址及花县农会旧址,通过与革命史迹的零距离接触,加深对革命历史的了解,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当天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除了精彩的文艺展演外,还有“广州起义”图片展览和以“重走革命事迹,践行初心使命”为主题的党课。

  活动承办单位——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介绍,1927年12月11日爆发的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起义部队撤离广州后,第一站就是在花县(现花都)整编为红四师,这次整编在我国军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追寻红色足迹的第一站就选在花都。“把红色的资源挖掘深、利用好、传播出去是开展此次活动的初衷,我们也希望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青少年、群众能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把红色故事讲得更好,让他们更能听得懂、记得住。”

  据了解,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月26日,“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在广州起义纪念馆正式启动。此次追寻革命足迹活动将沿着广州起义参战部队改编的红四师的转战路线,途经花都、龙门、紫金、海丰、普宁等地,结合“广州起义”主题图片展、文艺展演、“诵读红色经典”活动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多种形式、多维度、立体化地进行党史学习教育、传播红色文化,着力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让党史学习教育变得更为生动鲜活、切实可感。

  广州起义爆发后,花县农民武装曾急驰省城,积极投身革命。12月15日,广州起义军余部在一路经历大小十余场战斗之后,终于抵达花县县城。部队驻扎于当时的花县县立高等第一小学和县府等地,临时指挥所也设在县立高等小学里,也就是如今花山镇花城村花城小学内的“福荫祠”。12月16日,经会议商讨,决定整编起义部队,并命名为“工农红军第四师”(简称“红四师”)。17日,红四师在县立高等小学举行了简单而庄严的成立大会。

  近年来,花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不断加大对红色革命遗址修缮和陈列馆建设的投入力度,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积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当地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目前,区内现存革命先辈斗争的遗迹遗址共23处。其中,10处被认定为红色革命遗址,包括红四师成立大会遗址等在内的8处革命遗迹遗址被列入花都区革命文物名录。

  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姚日文 李沁杰

  通讯员 景媛


相关附件:
分享到:
我为政府网站找错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