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花都资讯 > 图片新闻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发布日期:2022-04-29 10:33    文章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访问量: -

区民政局  德治民约润人心  和谐共治谱新篇

635688.jpg

竹洞村逸翠园改造后

  乡村要美,美在文明;民风要正,正在村规。经济社会在发展,农村生活方式在转变,要“管”的事情越来越多。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自全面整改工作开展以来,区民政局立说立行,以政治站位筑初心、以德治民约润人心、以志愿服务聚同心,重点抓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相关工作,着力加强正面引导,倡导广大村(居)民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茶塘村:完善村规,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炭步镇茶塘村位于炭步镇西南面,与南海相邻,立村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近年来,茶塘村村民委员会立足村民村情,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古村落资源,以完善村规民约为引擎,以传承历史文化、村容整治和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村民投入到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工作当中,进一步凝聚群众智慧,聚力共建美丽宜居乡村。

  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过程中,茶塘村村民委员会践行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由村党组织牵头领导修订过程,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等法定程序审议决议,并通过在村务公开栏张贴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充分讨论完善。在修订完成过程中,收集关于村容村貌、保护古树木、传承历史文化、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意见100多条。

  该村充分发挥村里巾帼志愿者队伍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志愿队的自身行动,践行落实村规民约,协助茶塘村村民委员会做好人居环境建设和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志愿者们带动村民自发参与,通过对村公共区域进行清扫整理,分工合作,扫污物、捡碎屑等行动,沿线带动附近村民自发加入。

  为认真做好村规民约的落实,茶塘村村委联合村社委、村民小组长等基层村干部经常走访村民进行村规民约宣传,同时利用村广播等形式,对村规民约内容进行宣讲,敦促广大村民遵约守约。茶塘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在村规民约上对生态保护、延续历史文脉等新内容进行了加强,如按“一户一宅”标准开展“四小园建设改造”,通过鼓励村民种植花果蔬菜作物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

  村规民约究竟让茶塘村发生了哪些变化?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了,垃圾不乱扔乱倒了,邻居之间更和谐了……村民们如数家珍似地历数着建立村规民约以来的发展成果。如今,走进茶塘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环境整洁,村规民约让乡村治理更有效果,让村庄变得更美丽,让村民感到生活更幸福。

  村规民约正成为一种软实力,进一步推动激发花都城乡社区自治、德治、法治体系的有机融合,农民精神面貌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更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今年3月底,全区258个村(居)全部依法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不断激活了村(居)民群众遵约守约的参与热情,“约”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和谐治理的新篇章、新活力、新风尚。

  竹洞村: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

  共建美丽宜居乡村

  赤坭镇竹洞村位于赤坭镇西北部,原是一个村舍老旧、卫生堪忧的贫困落后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化,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扶持下,竹洞村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土壤污染保护和修复、碧道建设等工作,村内环境迎来巨变。

  当日的“采石坑”摇身一变为“竹洞湖”,还有一条2公里的环湖碧道,引进盆景产业园,打造环湖景观公园,举办黄花风铃、洪熙官武术等文化节,如今的竹洞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美丽乡村。一栋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意盎然、干净整洁。村民之间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男女老少相约着行走在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幸福。

  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竹洞村将村规民约作为基层治理有效抓手,在深化完善村规民约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有关内容的同时,还笃之于行,因地制宜,聚力村内古树保护和历史传承。一方面建立古树名木档案。在摸清村里古树名木资源的基础上,明确古树名木的树种分布和价值界定,从而建立信息资源库及古树名木技术档案卡,制作古树名木说明牌,让村民和游客了解古树名木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营造全民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成立了古树保护队,常态化做好古树名木的巡查和管养等工作,通过加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历史文化底蕴的宣传教育,为村民守住回忆,留住乡愁。

  竹洞村的生动实践证明:守护了绿水青山就是留住了新的发展机遇。竹洞村以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为切入口,通过一系列行动举措凝聚村民群众共建美丽宜居乡村共识,做出了一篇群众满意的绿色生态山水文章,为这个实现巨大转变的美丽乡村赋予了新的生态内涵。

  声音

  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心妹

  “三个聚焦”推动全面整改走深走实

  区民政局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坚持“三个聚焦”,做到整改工作为了人民、整改工作依靠人民、整改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解决困扰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全面整改工作在我区民政领域落地见效、走深走实。

  聚焦基本民生保障,推动整改工作惠民生。构建“物质+服务+技术”社会救助综合体系,完善街面救助、照料服务、集中安置、定点救治、寻亲返乡“五管齐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制以及基本生活、监护、教育、医疗等合法权益保障有力的困境儿童保护体系,持续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基层社会治理,推动整改工作维民利。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主动向群众问计、问需、问政,发动全区群众参与村规民约修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移风易俗等思想理念成为广大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自觉行动。

  聚焦基本社会服务,推动整改工作解民忧。实施养老设施、服务质量等提升工程,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多层次、品质化养老服务需求。

  花都区融媒体中心继文陈琳

  通讯员杨碧君

狮岭镇倾听民意解难题 凝心聚力谋发展

635686.jpg

马岭观花植物园

  “如果让我来当镇长,我会重点提升狮岭镇作为中国皮具之都的对外形象……如果让我来当镇长,我首先会解决工业固废的处理问题,让狮岭的环境更加舒适……”

  今年以来,狮岭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吸取广州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深刻教训,把开展民意调查作为落实整改工作的重要举措,创新形式开展“我来当镇长”系列民意征集活动,通过短信平台、自媒体平台、“10号工作室”、人大代表联络站等线上线下的形式,第一季度活动(1月10日-20日)共收集到2160名群众提出有关便民服务、交通出行、产业发展、环境卫生、休闲设施等多方面意见建议共8000多条。

  狮岭镇党委政府针对这些意见建议,梳理出20项热点问题并纳入了本年度重点工作清单,逐一对应制定了“皮都形象提升”“工业固废分类处置”“工改工”项目等工作方案,从群众关心的问题谋划,从群众关注的热点着手,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让整改工作扎实接地气有成效。目前,已有5项办结,第二轮社情民意征求活动,目前也正在筹备中。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提升城镇人居环境

  狮岭镇是全球知名的“中国皮具之都”,当前狮岭皮革皮具产业发展正到了一个拐弯口,如何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一直是狮岭镇党委政府和在狮岭拼搏奋斗的“皮具人”最关心和最关注的问题。为解决早期村级工业园布局分散、利用效率低、产值税收低等问题,狮岭镇结合群众意见,加快推进“工改工”产业园区的落地建设,全力打造集时尚产业与智能制造为一体的“狮岭时尚智造产业园”。

  “旧厂房改造、拆迁围蔽,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狮岭镇联合村支记毕平正这样说,如今该项目得到了周边村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各项工程正如期开展。

  “我已经签好协议了,以后的工业固废垃圾由有资质的公司收运处置”。一名在狮岭镇开厂的企业老板积极响应狮岭镇当前开展的工业固废分类收运处置工作。在皮具产业兴旺的同时,皮革类工业固废问题更一直是狮岭镇“生态环境保卫战”的难点之一,是当地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痛点”问题。狮岭镇以整改工作为契机,从制度、实施办法、长效机制方面着手,制定实施镇工业固废(皮革)分类收运处置方案、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方案,优化城市清洁管理费收费工作办法,引进第三方资质处置单位对源头、收集运输、处理全环节监管,对全镇固废产生单位开展摸查并实行规范化管理,根据“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对辖内工业固废(皮革)按相关规定进行按量计费回收处理,争取从源头做好管控和化解问题。目前已有7037家皮具企业签订了处置协议。

  下一步,狮岭镇也将根据企业、市民群众、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和完善各项制度和措施,确保以人民满意为导向,持续完善和提升城镇人居环境。

  传承创新发展 弘扬历史文化

  在开展整改工作中,狮岭镇始终强调要尊重本土文化和传承。近期,镇政府结合乡村振兴亮点在马岭村花果节、观花植物园开园等活动上展示和宣传推广本土的传统黄豆酱制作、打铜技艺等非遗项目;在镇党群服务中心、村社党建驿站,辖区中小学等场所打造盘古(或客家)民俗文化长廊;结合国球文化,打造新亮点,在流程办理、暖企服务、宣传引流上开“绿灯”,推动广州民间博物馆——赵氏天水堂博物馆在狮岭落地开馆,向市民朋友们展示梁丽珍生平和体育生涯300多件珍贵藏品和其他体育相关展品,体验“纯正粤味”体育精神,一睹“国球”崛起的风采。

  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在全镇营造出浓厚的人文宣传氛围,切实做好整改各种工作,“留住乡音、留住乡愁”。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