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花都资讯 > 图片新闻

联合国人居署点赞花都平西安置区 岭南特色“未来社区”样板

发布日期:2024-06-28 10:39    文章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访问量: -

1225323.jpg

  今日花都讯 近年来,花都区(携同广州机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征拆安置为契机,聚焦“住有所居 多元包容”,瞄准居民需求、问题导向,持续提升安置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水平,着力将平西安置区打造成为岭南特色“未来社区”样板。近期,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考察团赴现场调研,对平西安置区的规划建设理念给予高度评价。

  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是中国民航机场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改扩建工程,项目动迁居民约1.8万户、6.2万人,规划建设15个安置区,总投资超千亿元,是广东省在建规模最大的安置区项目。其中,平西安置区是机场三期扩建征拆安置区的先行启动区,占地面积约60.6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23.4万平方米,规划安置户数约6286户。

  “党建+联动”聚合力 

  实现党群一心共同推动

  通过“党建+联动”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安置区早于机场主体工程三个月先行动工,实现“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当年封顶”,开创了国家重点项目“边征拆、边建设、边交楼”的良好示范。

  四级“联动”强攻坚。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统筹推动,组建区委、区政府、区相关职能部门、镇党委政府、各村党组织四级征拆安置工作队伍,形成强有力的指挥调度、专项指导、攻坚落实工作体系。实施挂图作战、工期倒排,建立每日报送信息、每周督办通报、定期例会制度,发扬“白+黑”“5+2”战斗作风,确保按照时间节点持续攻坚。

  广泛“发动”赢支持。广泛发动党员干部、“花山老友记”志愿服务队伍等多方力量,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向广大被征拆村民和企业讲解征收补偿政策,围绕群众关心的补偿等问题,与群众一起算好“经济账”,用真诚、真情、真心赢得被征拆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实现了征拆安置进度早于计划进度。

  真情“带动”暖民心。围绕被拆迁村民最关注的回迁问题进行深入沟通,耐心倾听困难与诉求,千方百计调动各方资源,点对点、面对面、不遗余力地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围绕被征拆企业最关注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强化政策宣传,设身处地为企业寻找闲置土地与厂房,用真诚把优质企业留在本地。协助切实无法留在本地的企业解决新厂房搬迁、报建、验收等问题,陪同企业跨市进行厂房选址,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多元+融合”绘蓝图

  展现岭南社区特色风貌

  适应“居民身份多元、临空产业多元、配套服务多元及治理模式多元”四个“多元”需求,围绕“城市与乡村地区空间融合、历史与未来时间融合”两大“融合”,高标准规划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舒适生态宜居社区。

  “适度超前”规划布局。安置区以“非凡两公里,乐享生活环”为设计理念,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提供65-140㎡多种实用户型,规划“两环一核多客厅”功能布局,构建约两公里长的集公共服务、文化艺术、生态休闲等多功能复合的“乐享生活环”,利用现状水道景观资源,在居住区外围打造集休闲、健身、康养、游乐的“生态绿道环”,文化教育、历史文保等公共配套集中在安置区中心形成“精神文化核”,其余公共广场、口袋公园等开敞空间形成“邻里客厅”,成就安置村民“向往的生活”。

  “高端定位”优化配套。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体育健身、文化服务、交通物流、商业服务、物业服务、智慧安防、社区基层治理等各类配套设施配置,安置区已集聚幼儿园、九年一贯制学校、省一级中学(市六中花都校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养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交首末站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传承融合”赓续文脉。围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组织对安置区内的近50座市、区文保单位进行了深入研究,参考历史文献、相关规划、同类案例,制定区域内历史文化保护建筑的设计方案。结合思明西校旧址建筑特色进行了修缮及活化利用,将树滋庄古建筑群改造为市六中花都校区“六艺书院”功能区,将笃庆庄古建筑群改造为“乡情”宜居社区,确保在保护原有历史风貌的前提下,融合多种元素,实现对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

  “绿色+智慧”强支撑

  拓展未来社区场景内涵

  通过“绿色+智慧”强化未来社区支撑,在未来社区建设中贯穿生态化价值和智慧化坐标,拓展未来社区场景内涵,项目入选《广州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培育名单(第一批)。

  “绿色低碳”丰富应用。通过总体规划的建设单体优化设计,实施绿色二星建筑标准,全部采用装配式等低碳、绿色、环保建造方式,与周边生态系统取得动态平衡,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提高居者的环境舒适性,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到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的全寿命周期。同时,积极推动绿色交通发展,探索引入“自助租车+换电服务”等新模式,为居民提供规范、安全、低碳、便捷的出行方式。

  “智慧互联”贯穿始终。建设过程中,深挖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等新城建示范应用,定制打造智慧工地管理平台。项目建成后,通过项目集成环境监控、视频监控、水电智能监测、人脸自动核验门禁等安置区智能信息化,引领新城建智慧绿色发展。

  “海绵理念”充分渗透。全面落实海绵城市设计要求,充分发挥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片区生态环境。

  “共治+服务”促发展

  构建运营管理长效机制

  通过“共治+服务”促进未来社区长效发展,提升公共服务、社区治理和管理运营水平,构建可持续长效机制。

  公共服务“集成性”落地。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突出对“一老一小”群体的服务,加快完善以平西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集智慧健康站、托育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老年食堂等设施于一体的未来社区公共服务矩阵,努力实现按需配置、全面落地。

  社区治理“现代化”推进。注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组建社区议事会、社区客厅等自治载体和空间,强化社区自治功能,由居民共同管理社区事务。以社区事务统筹管理、流程再造、智能服务为目标,优化提升“项目、服务、楼宇、共治”等功能,有效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物业管理“可持续”运营。针对安置小区管理难问题,积极探索引入优质物业公司,着力加强宣传教育,破解回迁居民旧习惯思维和现代生活秩序之间的冲突;利用物业服务专业知识,对居民提供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高品质服务。

  图文: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理聪 绍成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