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广州市花都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发布日期:2023-02-09 17:58    文章来源:广州市花都区发展和改革局     【 字体:   】  访问量: -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扎实做好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牢牢抓住广州发展北部增长极、南沙方案等重大历史机遇,全区上下勠力同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步伐加快推进,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迈上新台阶,经济社会各项活动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序恢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持续巩固和拓展防控成果,经济总体承压恢复

  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严格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二十条不动摇、不走样,科学精准实施防疫新十条,成功处置了“0408”“0427”“1012”等突发疫情,积极支援白云区、海珠区抗疫。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持续构筑免疫屏障,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助企纾困持续推进印发实施《花都区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花都区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助力企业纾困解难。落实国有房屋租金减免政策,区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共减免制造业、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租金5979.72万元,惠及租户1987‬人次。兑现企业奖补政策,安排1.98亿元绿色发展奖励专项资金、4.02亿元东风汽车发展扶持资金、2958.87万元用于配套奖励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的外贸企业专项资金。加大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保证金清理清退工作。强化金融支持,建立《花都区企业融资需求动态管理清单》,助力重点企业获得银行授信支持74.21亿元。全年全区银行业普惠贷款余额321.95亿元,惠及超1.9万家企业和农户。全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1.46万户,同比增长4.6%,其中各类企业7.61万户,同比增长7%。

  经济运行稳中趋缓印发实施《花都区2022年稳增长工作要点》《花都区稳经济工作专班工作方案》《花都区关于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的工作方案》等文件,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盘,尽最大努力降低“1012”疫情对经济运行影响,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70.8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09.12亿元,汽车产业产值1524.52亿元,汽车整车产值1165.03亿元。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印发实施《花都区持续落实项目首席制度服务重点项目工作方案》,各项目首席累计走访项目现场2987次,召开项目首席专班协调会议35次,研究协调督导155个项目进展及108个具体问题,推动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1.2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1%,100个市“攻城拔寨”项目、210个区“攻城拔寨”项目均已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全年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9亿元,获批成功签约放款国家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4个、项目总投资132.29亿元,签约投放规模13.13亿元,签约、投放规模均排名全市各区第三。多措并举促消费,发放“约惠花都”消费券360万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15亿元,同比增长10.4%。一般公共预算累计收入完成75.78亿元。1-12月,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45.64亿元,同比增长12.0%。商品进出口总值786.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54亿美元。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效能不断提升印发实施《花都区“十四五”时期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花都区“十四五”时期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等文件,成立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专班,市区联动稳定工业生产,成功开通全省第一批区级使用的“广东省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信息共享系统”账号,并为东风日产办理全省第一张通行证。印发《花都区进一步落实暖企专员制度服务规上企业工作方案》《花都区进一步优化暖企专员运行机制的工作方案》《花都区“暖心驻企”行动计划》等文件,加大常态化暖企力度,服务打卡企业9076家(次),为企业协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576个。支持本区200个企业项目申报中央和省、市财政专项资金超过1亿元。坚持“智造立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印发《花都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花都区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支持狮岭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皮革皮具产业智造新高地的意见》等文件,按照“1+4”的转型模式加快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区。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出台《花都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持续开展“鲲鹏计划”,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

  服务业持续向好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印发实施《花都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行动方案》《花都区“十四五”商贸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举办“2022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广州‘汽车消费节’活动—第一站(花都)东风日产”“浓情六月•惠聚花都”“金九银十 钜惠花都”“约‘惠’花都消费券”等活动,建设广州北站免税商圈、花都主城区总部经济商圈、融创文旅城都市休闲商圈和狮岭时尚消费展贸商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稳步提升,获批4家市级科技金融工作站,金融暖企助企平台支持机场三期、广州北站等项目建设和东风日产、玉湖冷链等企业发展,截至12月末,工行花都分行累计为东风日产经销商降低财务成本超4.18亿元。信息服务业高速增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7.3%,2022年已建成5G基站1378座,累计建成5619座。物流业提质增效,京东亚洲一号一期全面投产运营,现代物流机器人研发生产项目竣工,顺丰速运华南(广州)枢纽快件转运中心即将正式运营。

  创新驱动战略初见成效。印发实施《花都区促进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管理办法》《花都区创新创业领军团队认定及奖励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首增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实现国家级孵化载体零的突破;新增3家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培育单位。全区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省级、市级各2家),众创空间10家(国家级、省级各1家),孵化总面积32.47万平方米。优质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全区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新认定市级高水平企业研究院1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达到548家,排名全市第三。实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创新主体“质和量”双提升,新增种子独角兽5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提交440家,同比增长52.8%,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其中349家企业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880家,创历史新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总入库数1031家,同比增长57.9%。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初见成效,1家企业获评第23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2家企业获评第九届广东省专利奖。全区专利授权总量14503件,其中发明专利687件,同比增长6.8%。广州第十七登记点(花都)2022年度累计技术合同登记421项,合同交易额34.79亿余元。广东省科学院技术经纪人科技驿站落地花都,促进科学家企业家合作创新。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聚才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最优人才综合服务的若干措施〉配套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引入广州人才集团增资扩股“花都人才”公司,打造区人才服务和人力资源全产业链标杆企业。

  新兴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印发实施《花都区推动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方案》等文件,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9月“3+5”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04.04亿元,占全区GDP比重为39.8%。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成功申报国家车联网先导区以及城市智慧汽车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工作试点,逐步推进花都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交通路网车路协同智能化改造建设。汽车延链补链强链成效初显,世界500强采埃孚汽车电子工厂签约落户花都,采埃孚华南研发中心一期已封顶,金钟股份、信邦智能已上市,滴滴自动驾驶、禾多科技总部、马瑞利汽车电子中国研发总部、京东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已注册落户。积极布局预制菜产业,打造大湾区预制菜一体化生产加工基地,签约美团大湾区零售科技产业基地、椰林海鲜码头预制菜产业基地等项目,锦华、领航食品项目已动工。加快集聚生物医药产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合景生命科谷全面招商。培育新型显示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鸿利智汇显示二期等项目建设。

  (三)改革开放深度推进,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广州北部增长极建设有序推印发实施《花都区落实市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加快打造广州发展新增长极的工作方案》,成立区“建设广州发展北增长极”工作领导小组,市区联动共同推进北部增长极建设工作。平台能级不断提升,花都经济开发区扩区升级等事宜纳入《广东省2022年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工作要点》。规划研究初见成效,广州发展新增长极战略路径研究已完成,推动“航空都会、枢纽花都”建设的战略举措取得新进展;花都区临空经济产业规划和现代物流产业规划已完成终期成果,“一区一城一港”产业体系规划建设迈上新台阶。空间保障进一步强化,临空数智港东翼启动区等重点建设区范围已全部纳入城镇开发边界内。围绕机场积极布局临空经济产业,嘉诚国际航空已落户,新签约阿里新零售华南总部、极兔大湾区数字化供应链产业园项目。顺丰速运华南(广州)枢纽快件转运中心即将正式运营,中远海运、京东亚洲一号、玉湖冷链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将陆续竣工,与极兔速递、圆通、中通等有效结合,在机场周边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物流体系。

  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突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取”,继续深化“多证合一”改革,有序推进“证照分离”改革,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开办企业全程最快0.5天办结,首创印章“极速达”模式,较全市平均时效提高50%。着力加强涉农服务,有序推进信用+农村金融服务示范点创建,全国首创“农户信用绿码”,获评国家级信用案例,为全国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花都经验”。持续提升服务质效,推出89个“一件事”主题套餐服务,发布2266项“跨域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创新服务举措,“建设工程项目审批4证跨部门联办”入选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复制推广清单。知识产权保护效果显著,花都(皮具皮革)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预审量和授权量在全国快维中心均排名第一。国企改革成效明显,已完成《花都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全部31项任务清单。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持续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贯彻落实“三个主动”基本要求,对标对表《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印发实施《花都区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行动方案》,积极推动两区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全域旅游发展品质持续提升。推动在金融、教育、法律、物流等领域对港澳率先实施特别开放措施,进一步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行业准入限制,促进港澳居民创业就业。积极推广“单一窗口”“线上海关”“粤商通”“粤省事”等平台应用,优化企业通关,提高货物在口岸结关效率。深化港航合作,加快口岸通关信息化建设,推进集装箱设备交接单、装箱单、提货单等电子化应用,提高货物通关效率。在广州关区首个实现“湾区一港通”进出口双向通航,提升口岸物流效能。重点平台助力开放,充分发挥国家级战略平台带来的示范带动效应,2022年,花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供货商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49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贸易达37亿美元,成为全省、全市稳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绿色发展取得新成就

  深入推进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细化落实162项整改工作任务,需12月底前完成的46项已全部完成,需长期推进的116项均按时序进度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推进整改落地见效。印发实施《花都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指引》《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责任)的通知》《花都区城市树木迁移管理制度》等文件,从严规范对古树名木迁移审批,建立古树名木电子数据图层,全区298棵古树名木全部完成挂牌保护。扎实推动科学绿化工作,建设完成6个口袋公园,完成碧道提升20公里,加强G106跨线桥、新都大道等超5000米立体绿化养护,超1.2万人次参加千村万树植树行动,累计种植树木24076株,补植色块超4万平方米,进一步丰富城市绿化空间。锚定智慧化治理方式,建设“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构建区—镇(街)—社区村居三级指挥调度一体化体系,打通数字城管、拆违、城市社区网格、来穗管理、市“12345”政府热线等5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格事件“一键”办理。全市首创“AI智慧网格员”应用,智能精准识别垃圾抛洒、城市部件损坏等异常情况,累计上报工单19196件。违建治理卓有成效,治理各类违法建设2847宗,面积271.37万平方米,其中拆除2829宗,面积234.11万平方米,市年度治理任务完成率达100.5%。

  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提升印发《花都区“十四五”时期交通物流融合发展规划》等文件,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空铁联运枢纽建设,打造花都区七横八纵道路网络。工业大道(新街大道—G107—花港大道)跨天马河桥梁、花都大道快速化改造(花山立交—花东立交)、空铁大道(首期)等工程完工通车。大力推动广州北站综合站房等项目加快建设,推进T4航站楼、广州北站至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空侧专用轨道线等项目启动工作,推动广州北站创建“四网融合、多式联运”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示范项目,努力实现“到北站即到机场”、与广州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合并报批已获得国务院批复,创造全国首个安置区合规占用基本农田范例,为合法推进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粮食能源供给持续保障粮食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印发实施《2022年各镇(街)粮食大豆生产目标的通知》等文件,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51万亩,超额完成市下达粮食播种任务,全年农业总产值90.9亿元,同比增长6.2%。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禄巢粮食仓储及加工项目已竣工。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设立粮食应急供应网点56个,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预警机制,不断提高粮食应急供应水平。加大“菜篮子”建设,推动新型机械应用。能源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粤电花都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首台机组、第二台机组分别于6月、7月投产运营,均已按照省市要求提前投产运营。

  碳达峰碳中和统筹推进。谋划编制《花都区碳达峰行动方案》《广州市花都区“碳中和”试点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研究确定双碳目标、路线图和实施路径,加快推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重点行业气候投融资等多个“碳中和”示范项目。深化“双碳”交流合作,推动开展碳汇助力花都碳中和零碳高峰论坛与碳中和试点示范市(区)建设经验交流分享会。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编制《广州市花都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成功纳入广东省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率先开展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发布全国首份碳信用报告,全区已有533家企业完成碳账户注册,172家企业已完成碳排放数据填报并生成报告。

  绿色金融改革成效显著。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以花都为核心的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总分连续四次在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中排名第一。地方金融业发展、金融业对地方经济贡献的质效实现双提升,2022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55.13亿元,同比增长6.9%,对地方经济贡献占比达4.46%,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银行存款余额、银行贷款余额、保费收入等三项金融业主要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绿色机构加快集聚,广州农商银行花都支行成为区内第六家绿色分行,完成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碳金融中心(碳金融实验室)筹建,绿金街管理及服务机构390家,注册资本金380.47亿元。信邦智能登陆创业板上市,建立上市企业后备库并纳入后备企业31家。绿色保险稳步推进,全国首单创新性水产养殖制种育苗保险落地花都,累计2487家企业和农户投保环责险、安责险、蔬菜气象险等绿色保险,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位居全市第一。创新碳金融业务,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累计成交配额2.14亿吨,总成交金额达56.39亿元,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均居全国试点市场首位。

  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印发《花都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印发实施《广州市花都区2022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花都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督管理巡查方案》,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巩固提升黑臭水体和重点断面周边一级支流治理。2022年,我区国考流溪河李溪坝断面达到Ⅱ类标准,优于国考标准(Ⅲ类)一个类别,省考白坭河大坳断面水质达到Ⅳ类考核标准,省考秀全水厂断面达到Ⅲ类考核标准,列入考核的26条重点一级支流,除六花岗排洪河(2022年新增列入考核)外,已全部达标,列入住建部监管平台和市考核的13条黑臭河涌,持续保持“长制久清”。持续向深向广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工作,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印发《花都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广州市花都区2022年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等文件,强化土壤污染监督管理,新增1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大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印发实施《花都区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全年全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83.6%,综合指数排全市第三。PM2.5年均值降至23微克/立方米,连续6年稳定达标;PM10、二氧化氮年均值同比分别下降11.6%、10.3%。

  (五)乡村振兴步伐加快,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印发《花都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花都区深化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八项措施》等政策文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代表广州市参加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以小组第一直接晋级争霸赛。着力强链增效,加快精品花卉、现代渔业、绿色果蔬、生态畜禽等产业分链建设,花卉和渔业两个省级产业园项目全部建成,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推进粮食产能储备,率先在全省开展鱼塘种稻试点400多亩。瑞岭村获评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称号。推动品牌提升,蓝莓、西洋菜等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花都微盆景”等花都十大农产品影响力持续扩大。强化数字赋能,以“五云”体系为核心,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布局推进“互联网+农业”省级产业园创建,区农村电商产业园带动农村电商全年网上销售额突破4亿元。推进花都区幸福乡村试点创建,探索建设幸福乡村花都样板,塱头村《村企共建,兴产业促发展》案例入选广东省“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典型案例。培育本土人才,全区新增省级“农村乡土专家”47人。着力加强技能培训,引入50多位盆景艺术大家进驻赤坭大师级人才培训班,建立盆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持续优化就业服务,在花山镇洛场村建立区首个乡村振兴“就业驿站”,健全“15分钟”就业服务圈,推动新建两家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示范站。

  城乡融合持续深化。印发实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广州花都(片区)2022年工作要点》,围绕6大试验任务持续开展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工作。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集聚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创业,全面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和盆景技能人才,12个村级就业驿站已正式投入运营。继续完善我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实施细则,推进“一村两镇”用地入市先行示范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朱村、李溪等村镇已完成流转。完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培育壮大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示范点,完成先行示范点“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七溪地芳香产业基地入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粤乡寻韵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宝桑园等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竹洞村获批创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打造出马岭、领航、七溪地等一批三产融合示范亮点。中旅•阿那亚九龙湖项目正式动工,推动打造大湾区文旅产业标杆。推广复制“金融支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经验,创新试点“蔬菜降雨气象指数保险”等绿色农业保险产品,落地全国首单绿色金融支持生猪“保险+期货+银行”项目,为企业提供“生猪价格保险+保单项下融资”一揽子服务。

  社会事业发展稳步推进。持续加强就业服务,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提质发展,共培训17623人次。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区汽车产业基地获评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工业园区。2022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2818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3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5%以内。教育服务持续优化,新建成秀全中学附属小学、新华五小附属凤凰路小学,改扩建骏威小学北校区,推进6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开办为公办幼儿园,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2970个、幼儿园公办学位2520个。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开展2022年新时代文明实践“花漾花都 文化进万家”活动。高质量推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落实2022年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补助资金32.7万元。全民健身服务保障有力,在体育中心建成区首个室外智能健身房,升级改造花都区人民公园健身步道,完成230公里广州市近郊山野健行区项目建设。榜样力量不断彰显,漆文光上榜第一季度广州好人、张容有获评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胡腾逸被评为2022度“新时代好少年”,赖宣治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1—2022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赖宣治家庭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家庭”。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制定《花都区村居颐康服务站建设提升工作方案》,累计建成129个村居颐康服务站,提供8.9万人次老年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加快推动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完工,目前已完成8个敬老院285张护理型床的采购和安装工作,实现全区农村敬老院护理型床配置比例达到100%。进一步强化医疗资源供给,加快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花都院区等建设,引进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优质医疗资源,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出台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若干措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120元提高到1196元,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养育标准从每人每月2637元提高到2808元,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88元、252元。物价水平总体稳定,预计全市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5%左右。实施困难群众消费性减免和补贴政策,全年累计发放低收入居民价格补贴171.35万元,惠及群众约3.43万人次。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特别是特困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2022年,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5096套,住房租赁补贴惠及507户,分配保障性住房约2166套。

  二、当前面临挑战和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定,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指标恢复不及预期。全国疫情多点散发,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仍然存在,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投资和外贸等指标增速与年度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经济稳定恢复基础尚不稳固。从全球看,当前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能源、环境等要素刚性约束日益趋紧。从花都看,招商引资大项目落地较慢、固定资产投资优质项目储备不足,财政资金紧张,政府投资计划放缓,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重大科创平台、高新技术企业数仍有差距,经济稳增长压力仍然存在。三是工业结构亟需调整。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我区汽车产业一业独大弊病凸显,经济抗风险能力降低,必须加快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加大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四是实体经济面临困难较多。市场采购贸易补贴取消造成的外贸缺口较大,实际使用外资存量严重不足,产业链“卡脖子”短板仍然存在,中小企业发展压力较大。五是社会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均衡,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生态建设、教育、养老、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与群众期望还有差距,碳达峰碳中和、污染防治和安全生产任务繁重。对这些问题,我区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今后将持续深入推动相关工作开展。

  (二)发展的机遇

  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双区”建设,全省大力支持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推进实施《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将机场周边打造成为广州发展北部增长极,为我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战略支撑。临空经济示范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4个国家级战略平台为我区发展提供新动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能级不断提升,同时我区产业发展用地资源在全市排名前列,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发展空间、资源禀赋等综合性竞争优势逐步形成,为花都在国家、省、市发展大局中实现新突破、展现新担当打下坚实基础,为花都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势必将进一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压力较大,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区上下必须更加奋发有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区“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2023年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紧扣区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全力支持、协同联动南沙开发建设,聚焦“一区一城一港”加快产业发展、项目导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加快打造广州北部增长极,为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做出花都贡献。

  根据以上思路,与我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相衔接,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提出我区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6.7%,商品进出口总值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全力扭转工业投资下降趋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均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通过努力,实现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广州北部增长极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枢纽功能更加强大,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乡村振兴走在前列,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表1  2023年花都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指标名称

  2023年预期目标

  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

  7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额

  17左右

  农业总产值

  10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9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6.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左右

  商品进出口总值

  持平

  为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深入落实广州“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实施“智造立区”,坚持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力量向实体经济汇聚,筑牢花都发展之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东风日产20万产能新能源汽车产线改造和1255亩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产业园建设,大力推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聚焦滴滴自动驾驶、禾多科技、联友科技、杰赛科技、采埃孚等已在花都落地的智能网联汽车项目资源,以花都赤坭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建设为牵引,积极引入车规级芯片、激光雷达、车载智能终端等关键零部件项目,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大数据等平台项目,以及智能共享出行、数据增值等应用型项目。规划村集体留用地建设供应链共享云仓,将花都汽车城建成广州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鸿利光电显示二期、东方雨虹生产基地、花都数字文化创意园项目。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发挥项目拉动作用,加快建设九龙湖“湾区•中旅世界”、中旅广州北站免税综合体、广州北站TOD项目。支持企业盘活资产拓宽融资渠道,利用“银税互动”将企业的纳税信用与融资信用相结合,使纳税人的纳税信用与银行有效对接,推动守信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加快编制《花都区促进航空货运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支持航空货运产业链发展。发挥机场航空保税物流辐射作用,引导企业利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一体化通关”等作业模式缩短通关周期,强化通关便利降低交通物流企业成本。实施旅游饭店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加强服务礼仪、技能培训,加大文化主题酒店、星级民宿评定力度。推进文旅融合,提高文化资源在旅游饭店的使用率,打造酒店服务品牌,优化旅游住宿产品结构。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工业强区 制造业立区”战略不动摇,不断夯实工业基础,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做大工业经济增量,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印发实施15条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产业链靶向招商,实现精准补链强链。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力争新增10家以上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100家以上“小升规”重点培育企业达到规模以上。依托“暖企专员”服务制度和梯队培育企业库,建立重点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基本数据库,摸清存量企业增资扩产需求,动态跟进企业成长情况,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为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培植发展沃土。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加快实施《花都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围绕推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落实“一区一城一港”产业发展布局和“智造”“定制”“上云”“赋能”计划。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构筑协同创新、生态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继续推进5G基站、三线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强化招商引资发展高层次经济。锚定进出口等目标企业名单溯源走出去招商,以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和新型显示、临空高新技术等产业链为重点,全面梳理各产业链上中下游重点企业分布和发展情况,协调做好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助力产业链靶向招商,实现精准补链强链。积极指导和推动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为企业“走出去”持续赋能,提升国际竞争力。政企联动协同招商,常态化开展“云招商”,通过中介招商、以商引商等形式拓宽招商信息资源,扩大“招商朋友圈”。

  (二)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推动创新平台建设组织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基础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联动发展。力争新认定5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探索设立中国美都(花都)化妆品产业创新研究院、汽车数智化研究院、智能光学研究院,推动科技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发展。加强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大平台联动,积极对接中新知识城、南沙科学城,加快推动粤港澳产学研协调发展,加强与港澳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着力推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承接一批科技成果来花都转移转化,鼓励区内科研机构、企业与大湾区城市开展科研交流合作和科技创新协同。支持花都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增强花都科技创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显示度。

  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广州市花都区促进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管理办法》,加大对省级高新区、各级孵化器支持力度,通过引入高企工作站、科技金融工作站、科技驿站、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等方式,实现管理园区化、服务多元化、产业集聚化的效应,支持鼎盛智谷、美东等孵化载体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生态孵化服务链条。深入开展“鲲鹏计划”,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杆企业”的梯次,打造“三个一批”。实施“小升高”培育计划,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地,加快建设智都“专精特新”产业园。

  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推动人才合理布局,着力构建人才创新生态系统。推动花都“聚才”系列政策落地落实,大力吸引港澳、海外科学家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按照“创新人才政策+用好现有政策+优化人才服务”的工作思路,建立“花都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落实“智汇花都十条”人才新政,优化花都人才服务。加强海豚俱乐部体制机制建设,努力调动海豚俱乐部会员内外部资源,不断提高海豚俱乐部高层次人才活动举办的数质量水平。不断引进更多有实力、有项目、有担当的大型人力机构落户花都,推动花都临空产业人才服务园区建设,努力打造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服务配置枢纽。

  (三)坚定不移扩内需稳外需,畅通内外双循环

  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保稳提质激发外贸新动能,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实施《花都区持续落实项目首席制度服务重点项目工作方案》,加强项目调度频次和力度,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切实为重点项目提供优质服务。深入落实《花都区关于推动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加快开工建设的工作方案》,完善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事中事后的服务监管机制,加快项目推进,争取撬动更多有效投资。实行投资项目清单化管理,目标化推进,将投资目标细化分解至各个项目,压实主体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成立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城市更新投资、前期工作推进和督导等工作专班,全力完成全年投资任务。加快推进实施286个“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297.49亿元,紧盯中旅广州北站免税综合体、东风日产新能源产线改造、新花大道(花都大道-迎宾大道)工程等23个年度计划投资3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推动项目早日动工、建成投产,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有效增长。

  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实施“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五大行动”,培育“1+4+4”商圈体系,加大力度建设以广州北站免税商业综合体、区政府CBD、融创文旅城、狮岭时尚消费为核心的广州北站-白云国际机场枢纽型国际商圈,全力争取广州市内免税店首店在花都落户,进一步优化全区消费结构。深化落实《广州市支持商业网点建设若干措施》《广州市加快推进商务领域居民生活服务业品质化发展若干措施》等扶持政策,激励企业发展壮大。持续完善《花都区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强重点企业精准服务力度,协调和解决企业发展堵点问题。积极谋划春节、五一、国庆等消费节点的大型促消费活动,激发更多消费需求。支持各商圈结合企业特色开展露营车尾箱经济、夜间经济,打造花都本土品牌。加大区位宣传,多措并举支持刚需购房需求,加大供应和促销,推动商品房销售。

  推动外贸外资提质增效支持企业通过包机、拼机、航班等模式赴境外参展、开展商务洽谈。依托机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积极融入广州空港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国际枢纽港建设,促进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利用谷歌(广州)出海体验中心、琦亚展览等花都独有平台,协助企业举办“跨境电商课堂”“线上推介”“智能云洽谈会”精准对接采购需求、开拓国际市场。持续走访调研重点外贸企业,收集企业困难和需求,加强中央、省、市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协助企业申报扶持资金、申购出口信用保险等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规避进出口风险。全力支持广州飞机维修公司等航空维修龙头企业做优做强,积极拓展保税维修业务,推动全区贸易平稳有序发展。继续夯实狮岭皮具箱包和声频电子等国家级外贸发展载体建设。

  (四)持续深入推进改革,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监管机制,按照不同风险级别开展差异化监管,强化重点领域监管。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工作,实现规范监管、精准监管、智能监管,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取”,持续深化“多证合一”改革,有序推进“证照分离”改革,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按照成熟一批、实施一批,分类公布“一件事”清单。优化资本要素和土地要素配置方式,提高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流动效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依托中国广州花都(皮具皮革)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立健全快速响应、快速确权、快速调处“一站式”处理机制。

  继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企综合改革,盘活区属国有企业土地和房产资源。依托空铁融合发展、汽车产业链完备等优势,推动区属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效益增长。大力推进“僵尸企业”出清工作,加快“老破小”国企破产兼并,有效化解企业债务。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更新设备、引进核心技术、设计研发等手段,推动产品向优质、精细、高档发展。精准发力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推动金融工作更好为民营企业服务,进一步扶持工业、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民营企业,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

  持续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加快落实《花都区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行动方案》,积极推动花都南沙两区优势互补、联动合作。以南沙海港、花都空港为极点,联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广州国际港(大田站)、花都港等重大交通枢纽,加快空铁一体化建设,推动区域互联互通。深化平台联动,依托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国家级平台联动支持南沙,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带来的示范、辐射、带动效应,积极推动两区合作共赢。加快产业合作,重点支持东风日产研发中心与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等大湾区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打造“技术产业化”模式,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平台。

  (五)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水平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牵引,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满足人民群众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居住需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现代化水平高质量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高标准谋划建设“双枢纽+空铁大道”产业金廊、临空数智港、中央商务区等重大重点平台。科学谋划土地征收成片连片开发,加快空铁大道、花都大道沿线和中轴线片区的征地拆迁、土地收储和招商引资。强化工业用地的保障,大力建设西部汽车制造园区、东部临空数智港园区以及茶塘工业园区。推动绿色建筑原材料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粤港澳大湾区砂石矿项目提供要素保障。有序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推进旧厂房“工改工”类微改造项目,探索旧村改造项目可持续模式。稳步推进横潭村河西(第六)经济社旧村改造项目和田美村东南经济社旧村改造项目复建安置区建设。以三华村为试点,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模式,积极推动旧村改造由“开发方式”向“经营模式”转变,充分发挥金融政策和国企融资优势,实现产城融合。用“绣花”功夫实施老旧小区微改造,持续推进具备改造条件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现后续长效管养。推动垃圾分类管理,积极推进区级垃圾分类智能监管平台建设,持续完善垃圾分类工作体系。依托“穗智管”花都区平台,强化协调统一的指挥运行体系,深入挖掘多网融合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开展创新特色应用,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完善城乡社区协商机制,持续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慈善+志愿者”五社联动机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打造高质量综合交通枢纽。继续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花大道(花都大道—迎宾大道)工程、东风日产周边三座桥梁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配合推动清远清新至广州花都高速、惠肇高速白云至三水段工程、机场高速(含北延线)扩建改造工程、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等高快速路和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推动花都区智慧停车项目二期,为辐射和带动我区扩容提质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着力引进一批品牌知名、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大力培育花都蓝莓、花都西洋菜、花都彩虹鲷、花都加州鲈鱼、花都无花果等知名品牌。加快创建“互联网+农业”产业园,推动数字赋能、电商赋能,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目标对花卉、渔业产业园升级提质、补链强链,实现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幸福乡村试点创建工作,探索打造升级版“美丽乡村”。大力推进新乡村示范带建设,重点建设“乡约古韵”等6条新乡村示范带。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推动景观优化、设施升级、风貌提升,打造更多乡村振兴示范亮点。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完成对99座公厕的新建和改造任务,进一步提升公厕建设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大改革试点为牵引,落实《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广州花都(片区)实施方案》。完善城乡人口迁徙制度,做好户籍迁移管理、城乡人才引进、城乡人才培养等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工作,持续推进“一村两镇”用地入市先行示范点建设,探索组建融资性担保公司,积极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业务创新,有序推动三东村、岐山村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宣传,打造融创文旅城、世间香境七溪地、红山村、竹洞村等一批国家A级景区,用好农村电商产业,进一步促进农产品销售,完善广清城际、佛清从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六中、市妇幼医院等基础设施向花都延伸。

  (六)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努力绘就绿美花都画卷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绿色低碳发展底色,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绘就绿美花都画卷。

  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完善我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着力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以“低碳建筑科创”和“绿色建材”业务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新型建材、智能建筑、装配式建筑业务。积极争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升格为示范区,助力以花都为核心的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提升碳金融平台功能,依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争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探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碳市场建设。依托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碳金融实验室,开展具有代表性、可复制推广的碳金融研究,探索区域间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城市矿产交易路径。推进各公共机构、国有企业新建和既有停车场的电动汽车充(换)电设备建设,公共机构、国有企业“已安装充电桩”和“将管线和桥架等供电设施铺设到车位,以满足直接装接电需要”的停车位合计占本单位总停车场比例不低于10%。

  大力实施绿美花都行动加快落实重点生态区域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碳中和林业、高品质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森林城市群品质提升、林业助力乡村振兴等六项行动计划。抢抓国家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重大机遇,做实城园融合规划,创建一批专类植物展示园。全面推行林长制,管养好 298 株古树名木,科学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

  巩固绿水青山优质生态圈。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科学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持续加强河涌综合整治,不断推进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深入开展“五个美丽”行动,加快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打造一批有示范效应、辐射作用、可复制的美丽乡村。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巩固提升垃圾分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不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大违法用地整治力度,抓牢抓实卫片执法检查,推动“全链条”遏制违法用地各项措施落实落细。毫不松懈抓好地质灾害防御和行业安全监管等工作,实施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保护发展好林业园林生态资源,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组织开展《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年—2035年)》编制工作,推进高质量水源林建设项目,实施林分改造46公顷,封山育林166公顷。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推动林地科学管理。持续抓好《广州市绿化条例》宣贯实施。认真谋划义务植树工作,开展千村万树植树活动,种植乡土树木或适生树木1万株以上,进一步加快城乡绿化进程。全面做好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保护工作。全力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花都片区建设工作,全力争取将花都湖纳入华南国家植物园北部迁地保护示范区建设。

  (七)多措并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民生福祉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大力促进居民就业增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省市“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3.0版本。大力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向纵深发展。深入开展“南粤春暖”“春风行动”等专项招聘活动,为企业招工和劳动者就业牵线搭桥,着力解决企业招工难题。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以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等为重点对象,因人施策、分类帮扶,深入开展公共就业援助和服务,加大异地务工人员稳就业工作力度,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持续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健全困难边缘家庭救助帮扶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与合法权益。持续深化省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拓展“特质+服务+技术”综合救助方式。大力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项目。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基本民生功能,落实支付临时价格补贴,继续做好技能提升补贴发放工作。深入推进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区颐养院示范引领、家庭养老床位提质扩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提升、老年人康养等“五大工程”建设,推动农村敬老院软硬件全面升级,推动区颐养院继续创建省级五星级养老机构,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实现老年人需求及时响应、服务及时通达,完成103个村居颐康服务站点建设,妥善解决老年人出门难看病难问题。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全面建成10个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并投入使用。强化基层儿童保障队伍建设,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困境儿童服务保障平台网络。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加大宣传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做好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工作。优先发挥公租房社会效益,进一步做好公租房的分配管理,重点保障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需求,实现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巩固“5080”攻坚成果,确保实现“5085”任务要求,推进6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开办,新增幼儿园公办学位2700个;协调加快住宅配建学校移交开办,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1080个;启动花都区中轴线学校、风神第二小学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六中花都校区建设,深化集团化、学区化办学,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对薄弱、偏远学校的软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鼓励在职教师提升学历,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扎实推进卫生事业发展推进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花都院区等项目建设,完善高端医疗资源布局,发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名院吸引名医,落实“外引内培”,继续发挥区内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打造一支卫健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化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持续落实环境卫生整治,加强控烟工作,建设无烟环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推进普惠托育行动。健全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大力开展专项整治,依法打击各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深化殡葬改革,常态化开展违建墓地整治行动,加快开展区、镇两级公益性骨灰楼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区殡仪馆打造为全国一流的殡葬服务机构。

  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积极打造特色公共文化活动品牌,重点做好2023年春节文化系列、文化欢乐节、盘古王民俗文化节、“花漾花都•文化进万家”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暨“送戏下乡”文艺演出等文化品牌活动。推进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依托文化馆的数字配置向镇(街)、乡村延伸,实现全区数字文化平台互联互通,提升数字文化馆网络化服务水平,打造覆盖全花都的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服务总平台。优化提升公共文化志愿服务,继续实施“书香花都”“文艺轻骑兵”等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深化文旅体志愿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志愿品牌。持续推进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活化、利用、保护历史文物,对非遗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提升重点品牌赛事活动,加大与万达、融创、上海大石公司合作力度,持续打造具有花都特色的冰雪、马拉松、跳绳、体操、徒步等五大赛事品牌。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研究出台《花都区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和《花都区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发展规划》,落实《花都区“体育与健身”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花都产业发展新动能。

  (八)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住城市安全防线

  毫不动摇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维护发展安全和社会稳定,优化疫情防控,提升粮食能源、城市安全保障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花都。

  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学精准、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工作,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建设,全力保障群众的就医用药,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工作,筑牢群众健康防线,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强化粮食能源安全保障。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零弃耕”,稳步提升粮食供给能力。全面落实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建立健全科学的仓储管理制度体系,持续完善粮食市场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储粮行为。提升城市能源保障水平。进一步做好电力供应保障,加快建设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严格管控频繁停电、电压质量低等问题,提升供电可靠性。切实做好城镇管道燃气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推动城镇燃气高质量发展。

  筑牢城市安全屏障深入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集中力量打好危化品、燃气、自建房等领域安全整治攻坚战,持续抓好重点领域安全防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抓紧抓实防灾减灾工作,扎实开展灾害隐患全面排查,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严防汛期灾害性天气安全风险,完善应急预案,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继续抓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全面加强监测预警。防范化解涉房地产矛盾和“问题楼盘”风险,积极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