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公报

2006年广州市花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08-04-22 02:46    文章来源:区发改局     【 字体:   】  访问量: -

广州市花都区统计局(2007年4月)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年初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困难,总体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为今后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 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但增幅较上年有回落。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速比上年回落7.6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6896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7136美元,增长12.5%。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三次产业均比上年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20.03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240.62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99.71亿元,增长15.5%,超过第二产业增速2.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5.56:66.77:27.67,与上年对比,第一、二产业所占份额分别下降0.07和0.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增加0.4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65.5%、31.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4、8.65、4.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主导作用依然显著,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亦明显增强。


    就业再就业形势良好。2006年,全区从业人员49.60万人,比上年增长5.1%,增加2.39万人。从单位登记注册类型看,集体企业从业人员最多,有15.3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0.9%;其次是私营企业从业人员8.97万人,占18.1%;“三资”企业从业人员7.02万人,占14.1%。从行业分类来看,仍以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比例最大,分别有24.40万人和13万人,占49.2%和26.2%。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及所占比重均比上年下降,而第二、三产业人数及比重均有上升。

 

全社会从业人员结构

 

单位

2006

2005

增长        (%,百分点

从业人员合计

495978

472103

5.1

第一产业

130018

134428

-3.3

第二产业

258169

237590

8.7

第三产业

107791

100085

7.7

构成

%

100

100

 

第一产业

%

26.2

28.5

-2.3

第二产业

%

52.1

50.3

1.8

第三产业

%

21.7

21.2

0.5

 

    2006年,城镇新增登记失业人员2919人,安置城镇就业人数2776人,登记失业率为1%。


  价格总水平上升。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3%,涨幅较上年高0.8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0%,消费品价格上涨2.0%。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类商品(服务)价格中,除衣着类持平外,其余七大类均上升,升幅最大的是居住类,上升5.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升3.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2.0%;食品类上升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均上升1.3%;交通和通讯类上升1.2%。


    二、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200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4.54亿元,比上年增长6.2%,实现增加值20.03亿元,增长6.0%。其中,种植业产值17.78亿元,比上年下降3.8%,林业产值0.4亿元,增长9.5%;畜牧业产值9.0亿元,增长37.5%;渔业产值5.30亿元,增长4.3%;农业服务业产值2.05亿元,下降4.0%。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1.93万亩,比上年减少1.24万亩,减幅为2.3%。其中,以稻谷为主的粮食种植面积23.22万亩,下降3.5%;以花卉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5.32万亩,增长11.9%;以蔬菜、水果为主的其他作物面积23.40万亩,下降4.0%。

 

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

2006

增速(%

粮食

87013

-4.5

水果

21067

-4.5

蔬菜(含菜用瓜)

357698

41.3

花生

2926

-16.9

盆栽观赏植物

万盆

2051

93.7

猪肉

20954

14.5

牛羊肉

80

8.1

禽蛋

2831

1.6

水产品

56532

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82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广州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2%,连续两年新增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工业对全区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为66.6%,拉动GDP增长8.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独立核算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达到74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38.38亿元,增长15.4%,其中重工业产值458.07亿元,增长15.4%;轻工业产值180.31亿元,增长15.6%,增速略高于重工业产值增速。

 

    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汽车、皮革皮具、金银首饰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80.2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9.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6.0%。汽车制造业产值345.13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汽车整车产值289.58亿元,增长5.2%;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值55.55亿元,增长71.2%。皮革皮具产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开始注重自主品牌创新的企业不断增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全年产值3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6.9%。金银首饰作为我区主要出口产品之一,出口额再创新高,全年金银首饰业产值3.94亿元,增长7.7%,出口额为5077万美元,同比增加了2667万美元,增长110.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项目

计量单位

2006

增速(%)

万米

15960

-2.2

服装

万件

8266

3.1

天然皮革包、袋

万个

1860

29.9

水泥

万吨

494

49.0

汽车

201681

22.2

摩托车

254193

130.6

自行车

258762

-15.0

组合音响

223881

24.5

眼镜

万付

3492

21.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企业亏损面为8.1%,减少0.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实现利润47.93亿元,增长35.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9.3,比上年提高21.2点。产销衔接状况进一步向好,产品销售率为98.9%,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按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12.42万元/人,人均创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提高2.45万元。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区32家三级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5.31亿元,增长21.6%;实现利润总额1.10亿元,增长66.0%。按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达17.54万元/人,人均创造产值比上年提高3.57万元,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增幅上升1.4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3.58亿元,增长175.0%;更新改造投资27.27亿元,增长27.2%。在总投资中,反映镇域经济增长后劲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3.65亿元,比上年增加4.79亿元,增长32.8%。


    从投资主体看,民间完成投资额最高,达4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次为外商(不包括港澳台),投资额为35.77亿元,比上年增长62.1%。二者投资额占全社会总投资的88.0%。


  从投资的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50万元,比上年增长40.6%;第二产业投资43.34亿元,同比增长1.1%;第三产业投资43.33亿元,增长49.5%。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0.05:49.98:49.97。投资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25.93亿元,占第二产业投资的59.8%;房地产开发投资24.31万元,占第三产业投资的56.1%;仓储业和教育投资,分别为5.30亿元和3.99亿元,占第三产业投资的12.2%和9.2%。


    以汽车城和空港经济园区为主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27万台汽车改造和兴建新发动机等9个超亿元项目全年累计投资27.8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2.1%。


    房地产开发投资强劲,售价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24.31亿元,比上年增长26.2%,但增幅回落7个百分点。从房屋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17.67亿元,增长17.8%,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2.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91亿元,下降8.2%;办公楼投资增幅最快,本年投资3975万元,是上年的397.5倍。商品房(含现房和期房)价格持续上涨,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3.15万平方米,增长17.8%;销售金额44亿元,增长41.3%。销售单价达3304元/平方米,增长19.9%。商品房空置面积49.21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51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百亿大关,达10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0.33亿元,增长12.0%,占零售总额的74.2%;住宿餐饮业成为我区消费市场中发展速度较快的行业,实现零售额27.93亿元,增长18.9%。商品销售总额142.83亿元,增长15.4%,其中批发额62.50亿元,增长20.0%。


  星级住宿业和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36.07亿元,增长1.7%。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销售商品分类中,汽车类销售额下降12.0%;食品饮料烟酒类销售增长10.6%。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全年进出口总额23.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4%。其中,出口11.63亿美元,增长43.7%;进口12.27亿美元,增长95.8%。香港、美国、欧盟仍是我区最大出口市场,出口额分别增长23.2%、58.8%、45.5%,所占出口份额分别为22.4%、21.9%和12.9%,与上年相比,香港的出口份额有所下降,美国和欧盟的出口份额上升。出口升幅最大的地区是非洲,出口额同比增长2.8倍。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出口产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首次退出出口额第一的位置,让位于机电和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机电和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类出口额2.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0%;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类出口2.22亿美元,增长22.1%;皮革皮具类出口仍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出口额达1.13亿美元,增长37.1%。


  利用外资项目减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加。2006年我区利用外资项目80项,比上年减少17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17亿美元,增长7.8%;合同外资金额2.50亿美元,比上年略降4.0%。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至年末,营运车辆8949台,比上年增加1158台,增长14.9%。其中货车较上年增加1225台;客车减少67台。全年货运周转量58136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4.75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4.4%和34.7%。


  邮电通信业略有增长。邮电业务总量3.81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270万元,增长13.0%;电信业务总量3.38亿元,增长4.6%。邮政共发送函件460万件、包裹8万件、特快专递20万件,其中特快专递的发送量比上年增长7.5%。至年末,本地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到32.6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0万户,增长50%。


旅游业发展形势平稳。2006年城市接待游客总人数396.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7%。其中:过夜旅游者167.04万人次,增长14.9%,占接待游客总人数的42.1%;不过夜(一日游)游客229.95万人次,减少1.7%。旅行社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为19.07万人次,增长17.6%。其中接待国内游客为17.75万人次,增长12.6%;国外游客明显增多,达1.32万人次,增长1.9倍。主要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214.9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25.4万人次,增长13.4%。全年旅游业总收入为14.86亿元,增长7.9%。


  八、财政、税收、金融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96亿元,增长35.2%,其中增值税5.69亿元、营业税4.57亿元、企业所得税1.42亿元、房产税0.63亿元,分别增长58.7%、27.1%、52.5%、24.8%。财政支出向技术创新和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地方财政支出达到22.64亿元,增长28.0%。其中:企业挖潜改造、科技支出分别增长53.6%、8.9%;基建支出、城市维护费、教育事业费、支农支出分别增长74.8%、37.0%、20.3%和15.1%。


    2006年全区税收总额53.2亿元(不含海关关税及代征税),比上年增长40.8%,其中国税收入32.05亿元,增长54.3%;地税收入17.67亿元,增长28.3%。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6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24.79亿元,增长18.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1.83亿元,增长23.3%,其中消费贷款48.04亿元,增长34.0%,消费贷款中,住房贷款余额46.18亿元,增长39.0%,占消费贷款的96.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继新华、花山和狮岭成为省教育强镇(街)后,2006年花东、炭步和赤坭三镇也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我区亦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区”的督导验收。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得到减免。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扩建校舍总面积42.5万平方米,同时投入专项资金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至年末多媒体电教平台947个,电脑室205间,校园网76个,实现了“校校通”。


    2006年,我区共有幼儿园91所,在园幼儿1.63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6%;小学103所,在校学生8.52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普通中学47所,在校学生5.48万人,其中初中3.88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1.9%,高中1.60万人。此外我区还拥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区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所,各类教育培训机构16所,成人教育培训基地9个,成人教育示范点5个,村级文化技术学校173所。


    科技事业取得好成绩。2006年我区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引进高新技术项目达187 项,全区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4家。民营科技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新认定10家,目前累计已达197家。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成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该中心全年共引进科技项目9项、各类人才95 名,进驻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能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的19家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也取得新进展,全年专利申请量567件,授权量264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7.4%和21.0%。


  十、文化、卫生、体育


    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东风日产杯”2006年企业文艺调演、第五届区运会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广东省流动演出“德庆行”专场文艺晚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举办粤剧粤曲大赛活跃社区文化,开展行业歌手大赛缔造广场卡拉OK品牌。2006年区图书馆新增加图书2万多册,藏书量达30多万册,接待读者52.3万人次,图书流通31万册次,“汽车图书馆”下乡服务38车次。区文化馆送戏下乡51场次。区电影公司全年共发行影片365套。此外还出版了迄今为止我区最完备的文物汇编——《广州文物普查汇编•花都卷》。


  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完善。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6个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5所,农村卫生站186所。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713张,卫生技术人员2426人,其中执业医师857人,执业助理医师125人、注册护士982人。2006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5%,比上年提高20.5个百分点;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资助7589名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合作医疗。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2006年,举办区第五届运动会暨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等14项次群众体育活动。我区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场上屡创佳绩,共取得国际赛奖牌24枚,其中金牌12枚;国家级比赛奖牌150枚,其中金牌62枚;省运会获奖牌103枚,金牌46枚;市级比赛奖牌250枚,金牌105枚。全年我区向上输送优秀运动员37人,其中输送到国家队4人、省队22人、市队11人。


  十一、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安全生产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全年市政工程项目建设投资近2亿元。完成维修、新建、改造道路路面2.8万平方米,维修花基476平方米;新建、维修人行道1.3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新建排水管670米。加强排水管网的清疏,控制城区“水浸街”现象,全年共清疏砂井20575座,雨水井4277座,疏通管渠10806米,清疏淤泥2760立方米。全年处理污水330万吨,新华污水处理厂(10万吨)扩建工程BOT项目已于年底动工兴建。新华城区绿地面积112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125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85平方米。


    自来水日综合生产能力达20.72万立方米,比上年提高1.5万立方米。全年采水7564万立方米,用水6795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4002万立方米,生产运营用水2393万立方米。全年供电量35.83亿千瓦时,增长25.2%,其中工业用电24.23亿千瓦时,生活用电3.88亿千瓦时,分别增长37%、22%。


    环保工作卓有成效。2006年,在着力营造绿色生态环境的大目标下,稳妥有序地关闭了7家立窑水泥厂,新增废水处理能力0.75万吨/日,废气处理能力38.39万立方米/时,有效控制各类污染。全年整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环境空气指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90.9%,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年均值0.04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值0.035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0.073毫克/立方米,均比上年下降;水质没有明显变化,河段平均污染指数为0.58,秀全水库和芙蓉水库水质属优,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为100%。声环境质量好转。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区公安分局组织了120人的打“两抢”便衣队,增招了120名交通协管员。2006年全区刑事案件立案下降5.9%,其中“两抢”案件下降15.1%, “两盗”案件下降8.5%。全年共破获刑事案件2094宗,破案率为41.8%,其中重大恶性案件破案率达80.2%。区检察院批捕案件1069件,起诉案件977件;区法院审结案件1000宗,比上年上升14.8%。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2006年全区生产安全、道路交通、火灾三大类事故共发生2394宗,死亡178人,受伤2373人,直接经济损失289.3万元,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与上年相比均有减少,分别下降26.9%和21.7%。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06年底,全区户籍人口63.64万人,比上年增长1.0%,其中非农业人口20.35万人,农业人口43.2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2%和68%。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5。家庭户均人数3.07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3‰,死亡率4.2‰,自然增长率6.1‰。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不同程度提高。2006年,全区职工年人均工资26764元,比上年增长0.5%。全社会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1095元,比上年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52元,比上年增长20.3%;家庭人均总支出15500元,比上年增长4.7%,人均消费支出12255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食品支出4638元,比上年增长1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70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工资性收入占63.9%,家庭经营纯收入占24.2%。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37.8%,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为47.8%,比上年上升2.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90平方米,使用面积23.33平方米,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6.1%和10.0%;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8平方米,增幅为6.9%。

城乡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城镇

农村

消费品名称

单位

拥有量

消费品名称

单位

数量

摩托车

70

摩托车

135

家用汽车

6

摄像机

10

洗衣机

102

洗衣机

91

电冰箱

101

电冰箱

104

彩色电视机

154

彩色电视机

129

家用电脑

75

照相机

24

空调器

187

空调器

82

淋浴热水器

105

热水器

89

健身器材

5

抽油烟机

25

移动电话

201

移动电话

193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48万人、7.79万人、4.63万人、1.10万人,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比上年略降1.6%外,其余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增幅依次为17.4%、14.5%和31.5%。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35万人,其中在职人员7.12万人。全区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97.6%。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8000人。其中,城镇低保1707人;农村低保6293人。全区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4家,其中公办12家,公办收养性单位床位686个,年末收养人数522人。社会福利企业7家,残疾职工175人。全年接待求助人员976人,实际受助715人,其中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71人。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部分是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和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数为公安部门提供的户籍人口数。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