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广州市花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花都区统计局(2007年4月)
2007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全区人民齐心协力,以“打造经济强区、建设田园城市、构建和谐花都”为目标,努力建设一个宜商宜居的新花都,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健康运行,人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7年,花都区实现生产总值41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8885元,约7830美元,增长10.3%。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增加值22.4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6.74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117.35亿元,增长15.4%。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4:66.4:28.2,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68.8%和29.7%,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分别为0.2、9.8和4.3个百分点。
就业:2007年,全区从业人员54.94万人,比上年增长10.8%,增加5.34万人。按单位登记注册类型分,集体企业从业人员13.90万人,同比减少1.4万人,降幅为9.2%;私营企业10.51万人,同比增加1.54万人,升幅17.2%; “三资”企业10.16万人,增加3.14万人,升幅44.7%。按行业分,仍以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比例最大,分别有26.25万人和12.09万人,占47.8%和22%。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及所占比重均比上年下降,而第二、三产业人数及比重均有上升。
全社会从业人员结构
指 标 | 单位 | 2007年 | 2006年 | 增长 (%,百分点) |
从业人员合计 | 人 | 549409 | 495978 | 10.8 |
第一产业 | 人 | 120859 | 130018 | -7.0 |
第二产业 | 人 | 276546 | 258169 | 7.1 |
第三产业 | 人 | 152004 | 107791 | 41.0 |
构成 | % | 100 | 100 |
|
第一产业 | % | 22.0 | 26.2 | -4.2 |
第二产业 | % | 50.3 | 52.1 | -1.8 |
第三产业 | % | 27.7 | 21.7 | 6.0 |
2007年,城镇新增登记失业人员3560人,安置城镇就业人数3460人,登记失业率为0.9%,低于调控目标(3%)2.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75%。
价格:价格总水平显著上升。2007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4%,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食品价格上涨8.9%,消费品价格上升4.4%,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2%,其中,生活消费价格上升2.8%,生产消费价格上升6.6%,农村食品价格上涨11.5%。
二、农业
200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9.4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实现增加值22.43亿元,增长3.9%。其中:种植业产值19.29亿元,增长1.9%;林业产值0.4亿元,下降6.5%;畜牧业产值11.59亿元,增长8.8%;渔业产值5.81亿元,增长4.3%;农业服务业产值2.35亿元,增长11%。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0.75万亩,比上年减少1.18万亩,减少2.3%。其中,以稻谷为主的粮食种植面积23.05万亩,比上年减少0.17万亩;蔬菜面积20.71万亩,减少0.64万亩;水果种植面积6.51万亩,减少0.65万亩;花卉种植面积2.60万亩,减少0.44万亩。
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 标 | 单位 | 2007年 | 增速(%) |
粮食 | 吨 | 84927 | -2.4 |
水果 | 吨 | 21083 | 0.1 |
蔬菜(含菜用瓜) | 吨 | 345081 | -3.5 |
花生 | 吨 | 3360 | 14.8 |
猪肉 | 吨 | 21674 | 3.4 |
牛羊肉 | 吨 | 42 | -47.5 |
家禽肉 | 吨 | 49520 | 38.4 |
禽蛋 | 吨 | 3136 | 10.8 |
水产品 | 吨 | 60211 | 6.5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 2007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97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增幅高于上年3.1百分点。工业增加值261.97亿元,增长14.6%。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工业对全区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为65.0%,拉动GDP增长9.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独立核算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达到73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75.68亿元,增长23.1%,其中轻工业产值203.47亿元,重工业产值572.21亿元,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26.2∶73.8。
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汽车、皮革皮具、金银首饰三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72.0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9%。汽车制造业产值429.52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汽车整车产值331.99亿元,增长15.7%;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值97.53亿元,增长77.2%。皮革皮具产业全年产值38.12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对外出口额1.44亿美元,增长27.3%。金银首饰业产值4.44亿元,增长13.4%,出口额6606万美元,增长30.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项目 | 计量单位 | 2007年 | 增速(%) |
布 | 万米 | 13114 | -17.7 |
服装 | 万件 | 9720 | 18.4 |
天然皮革包、袋 | 万个 | 3214 | 72.8 |
水泥 | 万吨 | 447 | -9.6 |
汽车 | 辆 | 274126 | 35.92 |
摩托车 | 辆 | 500235 | 96.8 |
电子元件 | 万只 | 28144 | 6.7 |
组合音响 | 部 | 166678 | -25.55 |
橡胶轮胎 | 万条 | 258 | -8.2 |
737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50家,亏损面为6.8%,比上年减少1.3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0.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实现利润55.43亿元,增长21.4%。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99.6%,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按全年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13.15万元/人,人均创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提高0.7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5.5,比上年略有下降,降幅3.8个百分点。
建筑业:2007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77亿元,增长15.8%。全区31家三级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5.33亿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44.8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38.87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74.34万平方米,分别下降3.7%和51.9%。按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16.97万元/人。
四、 固定资产投资
2007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93亿元,比上年增长1.4%,增幅较上年下降18.6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0.62亿元,下降8.8%;更新改造投资14.81亿元,下降45.7%;房地产开发投资41.44亿元,增长70.4%,增幅上扬44.2个百分点。在总投资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4.86亿元,增长5.1%。
从投资主体的登记注册类型分,民间完成投资及外商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86.7%,其中民间完成投资53.98亿元、增长33.3%;外商投资22.24亿元,下降37.8%。
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长加快。第一产业投资3979万元,比上年增长7.84倍;第二产业投资28.88亿元,比上年减少14.46亿元,下降33.4%;第三产业投资58.65亿元,增长35.4%。
亿元以上重点工程项目数5个,全年累计投资9.29亿元。与上年相比,工程项目数减少4个,投资额下降66.6%。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03.19万平方米,下降22.5%,其中住宅销售91.60万平方米,下降22.0%。商品房销售金额47.61亿元,增长8.2%,其中住宅销售金额41.86亿元,增长15.1%。
商品房空置面积45.71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5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空置面积22.29万平方米,减少17.7%。
五、 国内贸易
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03亿元,增长26.4%。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6.10亿元,增长32.4%;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0.93亿元,增长10.7%。按销售地区分,城镇市场零售额76.74亿元,增长23.7%;农村市场零售额50.30亿元,增长30.7%。商品销售总额162.28亿元,增长19.5%,其中批发额66.18亿元,增长4.7%。
星级住宿业和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销售商品分类中,汽车类及食品饮料烟酒类的销售额占比重最大,分别占33%和19.6%。与上年相比,汽车类销售额下降6.3%;食品饮料烟酒类销售增长28.8%,其中以粮油、肉禽蛋类为主的食品类增幅达37.3%。
六、 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31.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出口15.16亿美元,增长30.3%;进口16.22亿美元,增长32.2%。出口居前三席的地区依次是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对这三个地区的出口所占份额依次为22.8%、15.7%和15.6%,其中,对美国、欧盟的出口增长35.6%、58.6%;对中国香港的出口下降9.3%。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机电和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类出口稳居第一,其出口额3.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0%;其次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类出口2.39亿美元,增长7.6%。
2007年,我区利用外资项目49项,减少31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52亿美元,增长16.1%;合同外资金额4.55亿美元,增长104.0%。
七、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至年末,营运车辆9645台,比上年增加696台,增长7.8%。其中,货车较上年增加563台,客车增加133台。全年货运周转量113634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76549万人公里,分别增长95.5%和19.7%。
邮电:邮电业务总量3.92亿元,增长3.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471万元,增长4.7%;电信业务总量3.48亿元,增长2.8%。邮政共发送函件353万件、包裹8万件、特快专递13万件。至年末,本地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到31.0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超过100万户。
旅游:2007年,城市接待游客总人数462.73万人次,增长16.56%。旅行社共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为23.77万人次,增长24.65%,其中国内游客22.42万人次,增长26.31%。区内 18家星级酒店接待过夜旅游者27.96万人次,增长26.21%。
主要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36.63万人次,增长10.09%。全年旅游业总收入为16.54亿元,增长11.3%。
八、 财政、税收和金融
财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97亿元,增长47.2%,其中,营业税7.93亿元,增长73.5%;增值税7.50亿元,增长31.7%;企业所得税2.37亿元,增长66.4%;房产税1.45亿元,增长129.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7.75亿元,增长22.3%,其中:交通运输支出0.16亿元,增长72.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36亿元,增长65.9%;科学技术支出0.65亿元,增长57.7%;环境保护支出0.15亿元,增长49.6%;医疗卫生支出1.30亿元,增长47.0%。
税收:2007年,全区税收总额76.36亿元(国税和地税),增长48.0%,其中国税收入47.87亿元,增长41.2%;地税收入28.49亿元,增长61.3%。
金融: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43.53亿元,增长8.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8.71亿元,增长35.6%,其中消费贷款68.48亿元,增长42.6%,消费贷款中,住房贷款余额64.42亿元,增长39.5%,占消费贷款的94.1%。
九、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2007年,雅瑶镇和梯面镇先后通过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自此全区所有镇、街均获得“省教育强镇”称号。全年新建、扩建校舍总面积8.8万平方米,新增多媒体电教平台148套、学生计算机1680台、电脑室32间、校园网6个。全区100%学校拥有电脑室并实现了“校校通”,中小学生人机比11:1。
2007年,全区共有幼儿园91所,在园幼儿2.06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6%;小学99所,在校学生8.2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中学47所,在校学生5.41万人,其中初中3.85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5.6%,高中1.56万人。区属3所职业中学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达98.5%。
科学技术:2007年我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政府加大投入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目前,全区有150余家民营及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已建立国家、省、市、区各级企业技术中心76家。全年共引进高新技术项目198项,至年末,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1家,民营科技企业119家。知识产权方面,全区共申报专利555件、授权量475件,授权量比上年增长79.9%。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 2007年区图书馆共接待读者62万人次,图书流通24万册次;“汽车图书馆”下乡服务25车次,送图书5000多册;区文化馆送戏下乡56场次;区电影公司放映电影4065场次。全年在花都广场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87场,其中文艺演出80场,卡拉OK 32场,电影、舞会、健美操等175场。群众文艺创作热情高涨,多部文艺作品在省、市获奖。全年没收盗版音像制品27.3万张、盗版计算机软件1900多张、盗版书报刊物5.2万册,取缔无证电子游戏机室和网吧238家。
卫生:年末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19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7所,社区卫生服务站4所,农村卫生站189所。拥有病床1858张,卫生技术人员3325人,其中执业医师1109人,执业助理医师189人、注册护士1215人。每千人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2.9张、5.2人、1.7人和1.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参合人数达39.43万人,参合率达95.5%,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
体育:全年共组织开展区级群众体育竞赛活动22项次,组队参加广州市以上的群众体育竞赛活动12项次,直接参与上述活动的人数4万多人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41万人次;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7人;继续实施村村建“一个水泥篮球场,一条健身路径,一个文体活动室”的目标工程,新建水泥篮球场22个和健身路径34条等一批体育基础设施。
竞技体育方面,2007年我区运动员在国际赛中,取得15金3银2铜牌;全国赛中取得15金15银牌9铜;省级比赛中取得18金9银14铜;在广州市第十四届运动会比赛中,我区代表团共获奖牌362.205枚,其中金牌204.205枚,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在广州市12个区市中均排名第四,被大会组委会授予“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和代表团“体育道德风尚奖”。2007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33.71亿元,比上年增长38.9%。
十一、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安全生产
公用事业:全年污水处理及其他市政工程项目共投资3.15亿元,新华污水处理厂一期10万吨扩建工程主体土建工程年底竣工并正式投产,该厂配套管网总长70千米,目前已有7个项目在建。新建市政道路5.1千米,路基1.5千米,改造升级沥青路面10.3万平方米,混凝土路面4.1万平方米,人行道8.3万平方米。
全年城区新增果皮箱2300个,购置垃圾压缩车11辆,建垃圾压缩站2座,改造公厕15座,改造垃圾填埋场。城区绿化覆盖面积154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8.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85平方米。
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23.15万立方米,比上年提高11.7%。全年采水9226万立方米,售水7994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4826万立方米;生产运营用水3168万立方米。
全年供电量41.51亿千瓦时,增长15.9%,售电量37.83亿千瓦时,增长13.7%。其中,工业用电29.85亿千瓦时,增长11.9%;生活用电4.65亿千瓦时,增长20%;商业用电2.88亿千瓦时,增长24.2%。
环境保护: 2007年,区环保部门共检查企业790家次,行政处罚立案19宗,限期整改258家,限期治理6家,关闭无证违法企业47家,查处噪声扰民70多起,并对5家超标排放企业实施挂牌督办。严格监控、依法整治电镀、印染、水泥、造纸、皮革、化工等重点污染企业。
五项城区大气环境监测指标均符合国家大气质量环境二级标准,与上年相比,二氧化硫年均值略降,其余四项监测指标均略有上升。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排放影响,水质下降,全河段水质平均污染指数为0.74,比上年上升0.16。城市饮用水源质量基本达到要求。声环境与上年持平,各监测点都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社会治安: 2007年全区刑事案件立案4434宗,下降11.2%,其中“两抢”案件下降17%, “两盗”案件下降23%。区检察院批准逮捕案件1040件,向法院提起公诉案件1009件;区法院受理审结刑事案件1019件,结案率为100%,实现十年零存案。
安全生产:全区共发生各类事故2664宗,其中工伤事故7宗;火灾事故7宗;道路交通事故2650宗。事故中死亡175人,伤2554人,直接经济损失357.61万元。与上年相比死亡人数下降1.1%,直接经济损失上升23.6%。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福利
人口: 2007年底,全区户籍人口63.84万人,比上年增长0.3%,其中非农业人口20.23万人,农业人口43.6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1.7和68.3%。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1.9,比上年下降0.6。家庭户均人数3.06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84‰,死亡率4.37‰,自然增长率6.47‰。
2007年花都区人口数及其构成
单位:人
指标 | 年末数 | 比重 |
全区总人口 | 638375 | 100 |
其中:非农业人口 | 202293 | 31.7 |
农业人口 | 436082 | 68.3 |
其中:男性 | 322161 | 50.5 |
女性 | 316214 | 49.5 |
其中:0—14岁 | 98989 | 15.5 |
15—59岁 | 464984 | 72.8 |
60岁及以上 | 74402 | 11.7 |
其中:65岁及以上 | 52569 | 8.2 |
人民生活:全区职工年人均工资28495元,比上年增长6.5%。全社会从业人员年平均收入14667元,比上年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562元,比上年增长8.2%。家庭人均总支出17797元,比上年增长14.8%;人均消费支出13306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食品支出5296元,比上年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12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工资性收入5285元,增长15.4%;家庭经营纯收入1848元,增长6.7%。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39.8%,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为42.7%,比上年下降5.1个百分点。
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07平方米,增长0.6%;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7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2平方米,增幅为3.0%。
城乡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城镇 | 农村 | ||||
消费品名称 | 单位 | 拥有量 | 消费品名称 | 单位 | 数量 |
摩托车 | 辆 | 72 | 摩托车 | 辆 | 137 |
家用汽车 | 辆 | 11 | 家用电脑 | 台 | 42 |
洗衣机 | 台 | 99 | 洗衣机 | 台 | 93 |
电冰箱 | 台 | 100 | 电冰箱 | 台 | 96 |
彩色电视机 | 台 | 156 | 彩色电视机 | 台 | 128 |
家用电脑 | 台 | 85 | 照相机 | 架 | 29 |
空调器 | 台 | 199 | 空调器 | 台 | 93 |
淋浴热水器 | 台 | 103 | 热水器 | 台 | 91 |
健身器材 | 套 | 6 | 抽油烟机 | 台 | 30 |
移动电话 | 部 | 227 | 移动电话 | 部 | 209 |
社会保障和福利:全区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26万人、8.19万人、13.51万人、1.34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依次为10.4%、5.2%、191.6%和21.9%。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19万人,其中在职人员8.37万人。全区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97.2%。
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8794人,其中城镇1579人,农村7215人。全区公办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2家,床位684个,年末收养人数455人。社会福利企业7家,残疾职工209人。全年城乡基本医疗救助金共资助低保对象6906人次,资助金额148万元(临时救助3人次,共2.5万元);资助重大疾病14人次,资助金额28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部分是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和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数为公安部门提供的户籍人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