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议案提案

广州市花都区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十届花都区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第1001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1-06-24 15:33    文章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 字体:   】  访问量: -

邵锦信委员:

  您提出的《大力发展我区高密度生态水产养殖模式的提议》(第1001号)收悉。我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区农业农村局、赤坭镇政府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3月24日和6月23日进行了现场调研和座谈交流,经综合赤坭镇政府等会办单位的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高密度生态水产养殖模式目前存在一定问题未能解决,项目还不成熟,缺乏具体实验数据,推广基础薄弱。而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是省、市主推技术,该技术更加成熟,推广程度更加充分,更加适应花都区渔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

  一、高密度水产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常年水深保持在4m,运用护坡式或挡土墙式塘基不利于鱼类生长

  一是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规定标准化池塘深度为2.5米、坡比为1:2。当水深大于2.5米时,阳光无法照射到塘底,不利于池塘浮游动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鱼类生长。二是水泥护坡式池塘在高温季节易产生蓝藻,容易导致水质恶化,鱼类患病。三是在风雨的侵蚀和底层鱼类的摄食下,过深池塘的土墙可能会产生坍塌,并且塘底会形成50公分以上的淤泥,远大于标准化池塘养殖10-20公分的底泥。淤泥过深将会导致大量鱼类致病菌和氨氮的富集,从而不利于鱼类生长。

  (二)安装底部增氧系统会增加相对成本,不足以满足鱼类生长需要

  一是底部增氧系统过深装载3年后,由纳米材料制成的暴气管会被淤泥堵塞,从而增加相对成本。二是光靠增氧无法促进微生物絮团的形成。微生物絮团的形成,除了需要增氧,还需一定浓度的碳、氮比,适宜的温度及大量有益菌(如乳酸菌、硝化菌、反硝化菌、芽孢杆菌等)。三是近10年来,经我区农业技术管理中心的大力推广,省、市水质调节新技术和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已被我区渔民普遍接受,水质调节剂、果酸类和腐植酸钠等底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发酵料等改善水质的新技术已在我区广泛应用。

  (三)主养四大家鱼,上中下底水层鱼类混养与转变养殖生产方式及调优产品结构理念不符

  一是该模式与转变养殖生产方式理念不符。在2017年全国渔业渔政工作会议上,原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发表《加快转方式、促进渔业转型升级》讲话,其中提出“十三五”期间要转变渔业养殖生产方式,改变一味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盲目提高单产的养殖方式,摒弃养殖密度浓、污染排放重、质量风险大的渔业养殖模式,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开展清洁生产,推进水产养殖节水减排,促进渔业发展由注重产量增长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上来,由注重物质投入转到更加注重科技进步上来。

  二是该模式与调优产品结构理念不符。花都区四大家鱼包括草鱼、鳙鱼(大头)、白鲢、土鲮。据花都区2019年统计,草鱼、鳙鱼(大头)和白鲢这三种鱼类的总产量达27586吨,严重制约了花都区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强调渔业养殖要减少结构性过剩的大路货,减少无效供给,让优质成为“家常菜”。渔业养殖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养殖结构优化,鼓励渔民多养生态鱼,多养适销对路的鱼,增加优质、高端、安全水产品生产,大力抓好水产品质量提升,加强品种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加强品牌创建,打造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知名品牌,促进渔业调优、调高、调精,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 

  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包括室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工厂化鱼菜共生技术、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技术。目前我省、市、区主推技术为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

  (一)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介绍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是建立在已有池塘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池塘进行工程化改造,将池塘分为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和大水体生态净化区两大区域,整个养殖系统由池塘、流水槽、增氧推水系统、粪污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通过在水槽安装推水设备,使原来静态池塘形成动态流水,在小水体推水养殖区末端,加装底部吸尘式废弃物收集装置,将粪便、残饵吸出至池塘外污物沉淀池中处理后再利用的养殖模式。

  (二)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的技术优势

  一是能有效提高渔业产量和生产效益。通过配置推水设备一套,每立方米可生产商品鱼150公斤左右,平均1条水槽产量达到2万公斤至3万公斤。

  二是能大幅度提高鱼类成活率。通过在小水体养殖区内铺设辅助增氧装置,采用微孔或纳米管增氧,让鱼类长期生活在高溶氧流水中,从而实现成活率达95%以上。

  三是能实现零水体排放,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在小水体推水养殖区末端加装底部吸尘式废弃物收集装置,能够将鱼类粪便和残饵吸出至池塘外污物沉淀池中处理后再利用,从而根本上解决了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

  四是有助于构建物联网,加速渔业现代化进程。通过建设包括水质监测、自动报警、鱼群监控、自动投饲和病害远程诊断联网等的物联网管理系统,采用具有自识别、自标定、自校正、自动补偿功能的智能传感器,实现水产品溯源和对水质环境信息的实时采集,全面感知养殖环境的实际情况,实现室外池塘集约化、工程化养殖管理,让养殖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通过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有助于提高单位水体产量,节约土地和水资源,同时还有助于调节水质,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促进花都区渔业向绿色健康养殖方向发展。两者比较,我局认为高密度生态水产养殖仍需经过相关企业引进实验,收集丰富实验数据,待养殖示范成功后总结相关经验再进行推广,更有利于促进渔业生产发展和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感谢您对我区渔业养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花都区农业农村局

  2021年6月24日

  (联系人:张穗,电话:86883250)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区政协提案委,区政府办公室,赤坭镇政府。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