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议案提案

广州市花都区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第十一届花都区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038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2-09-02 16:09    文章来源:花都区农业农村局     【 字体:   】  访问量: -

花农函〔2022〕63号

谭旭晖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打造花都特色乡村(产业/文化)IP提案》(第1038号)收悉。我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科技工业商务信息化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与您在3月3日、8月30日分别进行了电话沟通和座谈,经综合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科技工业商务信息化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抓手、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乡村振兴组织保障。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严格落实区、镇(街)、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抓乡村振兴,坚持“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印发《花都区委主要领导开展乡村振兴系列调研工作方案》,深入推进11位区委常委及区政府领导挂点联系乡村振兴示范点。各镇街、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狠抓落实,切实把党管农村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制定《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等“1+N”系列政策文件。组建涵盖政府、企业和合作社等的“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党委、岭南盆景小镇大党委等,统筹推进重点工作、解决难点问题、导入优化产业,始终把好促进发展、共同富裕的“方向盘”。

  (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一是政策护航“产业发展保成色”。制定实施《花都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花都区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的实施方案》等政策、区级财政每年新增不低于1亿元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目前,我区有16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22年上半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37.9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全市排名第二。二是建强链条“市场竞争有底气”。结合花卉、渔业、“互联网+农业”三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建强冷链物流、智能数控、精深加工、网络电商等环节。三是科技加持“农业有土但不土”。加快建设中国热科院广州分院、仲花现代农业研究院等“一站四院N基地”科技支撑体系,推广智慧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绿沃川智能蔬菜工厂集合了自动化作业、智能化控制、无土化培植等多重技术功能,空中草莓栽培温室拥有全天候温室数据采集、智能化环境管控、物理隔离与生物防治病虫害三大系统,使用世界先进的悬挂式上下移动栽培床和精准滴灌施肥技术;恒泰公司推广气雾栽培技术;悦业、大疆渔业等使用生态水基、陆基循环水养殖技术;五龙岗公司探索人工智能“芯片鱼”技术,研发流水式智能控温控速孵化系统。四是融合加速“农民增收笑开颜”。推动产业边界外溢,发展一大批“蔬果+”“古村落+”“蚕桑+”“芳香+”等特色鲜明的生态园区、精品民宿、研学基地,举办盆景节、花果节等活动,推出生态观光公交专线、建设服务驿站,实现了城市市民和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双流入”。如马岭村“农业+旅游”良好环境使得村民纷纷回乡居住创业,一批村民在家门口开展经营农家乐等,年收入超百万元;赤坭盆景小镇引进国家级、省级盆景大师培养当地盆景人才3000多人,实现了由卖“树胚”向卖“盆景”转变,瑞岭村、竹洞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盆景+”核心区的土地年租金水平由1000多元/亩上升到7000多元/亩。

  (三)引入专业团队,打造特色宜居美丽乡村。一是打造特色精品村,形成乡村振兴亮点示范。选取赤坭镇瑞岭村和竹洞村、狮岭镇马岭村、梯面镇红山村、花山镇洛场村、花东镇港头村等一批特色精品村,进行重点打造,形成亮点示范,推动“特色乡村(产业/文化)IP”。以赤坭镇瑞岭村、竹洞村为核心区,打造“两村多点”的岭南盆景小镇,建成大师工作坊5家,引入国家级、省级盆景大师54名,建成逸翠园、怡翠园等一批盆景精品园,研发“花都微景观”系列盆景。发展“互联网+盆景”新业态,落户区农村电商产业园,成功举办数字农业直播节和迎春“云上花市”,销售额累计超过2.1亿元。瑞岭村获评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狮岭镇马岭村引入花卉之都、大佳农业、怡境文旅公司等社会主体,打造马岭观花植物园、“喜花里”活力休闲港、马岭原乡风情小镇、稻田里种植基地等项目经营,培育“璞宿花见”民宿,结合马岭水库观光栈道等设施建设,连线打造生态旅游景观,发展休闲旅游与创意体验农业。梯面镇红山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每年三月,金黄的油菜花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流连。横坑村引入广东鲍姑艾森林康旅印象园项目,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基地,培育“艾+”种植、生产加工、服务等融合业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花山镇挖掘洛场村独特的华侨文化、碉楼文化,引入怡丰集团,盘活利用旧碉楼、旧民居,打造特色民宿、文化创意、博物展览、美食娱乐等多种业态,构成了一个中高端文化集聚村落和综合文化旅游区。花东镇引入恒健公司,深度挖掘其岭南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古建筑、古民居等,着力打造“岭南国际建筑公社”核心品牌,已完成49号青砖房、绍文堂、福如楼等示范建设,完成青山周平、王维仁客厅书屋、承孝相民国骑楼三个大师作品项,目前已引入民宿、餐饮等商业业态。花东镇狮前村七溪地芳香小镇项目开发30余种芳香产品线上销售,打造芳香主题民宿,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南粤森林人家。炭步镇盘活利用塱头村历史文化名村资源,已引入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拟投资1.5亿元,计划建设塱头书院、博物院、剧场等,强化商业旅游、文化体验以及休闲体验等功能,项目已经开工,预计明年年初建成并对外开放。二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入财政资金5亿多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近15亿元,重点建设“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国有、民营企业和商(协)会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百企兴百村”,2021年以来累计撬动社会资本30亿元投入美丽乡村领域,涌现出保利集团、中建四局、中建五局、唯品会等帮扶典型企业和竹洞村、瑞岭村、塱头村等村企共建示范村。

  (四)创新发展农产品电商产业,构建花都区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创建首家农村电商产业园,打造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为促进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业数字化发展步伐,构建花都区现代乡村产业新发展格局,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2021年我区创建了广州市首家农村电商产业园,通过发挥花都区电子商务商会行业资源优势,组建专业化电商园区管理和运营团队,以农村电商为重点,农业企业优质产品为基础,互联网技术和电商人才为支撑,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以及本地区农村电商相关资源的对接,打造成集培训、产品展示、体验、推广、销售为一体的电商生态园。利用直播基地优势为区内农产品供应链企业提供帮助,整合区内外电商平台与直播平台资源,完善直播基地与电商服务层次,召开平台资源对接活动,打通信息链。产业园现有广州绿沃川高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石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宝比万像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入驻。二是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进入电商平台,运用直播等模式打开市场。今年年初举办“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2022年春节鲜花售卖活动,借助我区“互联网+农业”电商生态优势,依托区农村电商产业园整合资源,开展花农电商培训,协调物流配送保障,搭建“传统电商+直播电商+短视频+自媒体”营销矩阵,促进年花年桔线上销售,活动期间全网线上销售额约6500万元,有效促进年花年桔等花卉产销深度对接、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溪林园艺、怡华园艺、水天农艺等多家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和服务,日均超过4000单,一年带动周边500多家小农户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同比增长20%,并将业务扩展至肥料、种子等产品。2021年通过举办数字农业直播节,开展直播推广、带货活动200多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110万,促成交易额达1.5亿元。目前正在筹划举办2022年花都区数字农业直播节和直播大赛,将进一步促进我区“互联网+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积极谋划创建“互联网+农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年底我区“互联网+农业”产业园被列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计划用两年时间,依托“1+20+200”发展模式,以1个农村电商产业园、20家“互联网+农业”电商示范企业、200家益农信息社的“互联网+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框架为基础,集中建设以农村电商为重点的“云智管”“云农商”“云商才”“云农旅”“云优品”等农业农村发展“五云”体系,形成人才、科技、机构等要素资源集聚度高的“互联网+农业”生态体系,打造“互联网+农业”融合示范区。

  (五)强化科技保障支撑,推动“新农具”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一是强化智力支撑。组织党政机关、相关产业链企业人员开展乡村振兴业务技能培训,加强对各级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直播电商、新媒体等知识的学习,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围绕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建立健全体系化人才机制,组织开展党政机关年轻干部轮岗锻炼,促进全区干部在乡村振兴方面思路互动、观念互通、素质互进、作风互鉴。加强院校与乡村产学研合作,开展高等院校与乡村相关领域的对接帮扶工作,为乡村提供人才支持。二是发动各方力量。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相关扶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观光农业等事业发展。加强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开展深度合作,引入技术流,强化科技保障支撑。积极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红联共建”等行动,开展村企合作,发挥企业资源,助力打造“特色乡村(产业/文化)IP”。加大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健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机制,帮扶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三是打造特色品牌。利用我区完善的电商生态,通过以“短视频+农业公共品牌+直播电商”形式,进一步提升本土特色产品品牌知名度。引进专业化团队,改进农特产品加工工艺、包装设计等,进一步打造“文冈香芋”“京塘莲藕”“李溪石硖龙眼”“杨荷荔枝”以及花都鱼苗、花都蓝莓、赤坭盆景等本土特色产品品牌,实现乡土气息和现代风尚的有机结合。

  (六)推进乡村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等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一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岭南建筑文化、耕读文化,华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推动打造古村落旅游景区,发展精品民宿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各类主题精品民宿,我区现有13家民宿完成登记服务,其中,溪云香宿、云山舍、陶舍小隐3家民宿获评广州市红棉二星民宿,溪云香宿、月尚海棠获评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鼓励灰塑、珐琅、钉金绣等非遗项目,开发特色衍生品,打造一批标志性花都文旅商品。整合串联洪秀全故居、广州民俗博物馆、塱头村等文旅资源,推出“赏春花读历史”“重温红色历史 传承奋斗精神”等主题旅游线路,继续宣传推介乡村文化遗产游精品旅游线路。二是推进传统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发展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依托现代农业、服务业等产业资源,挖掘历史名人、乡风民俗等人文资源,打造“文化展示+研学实践+生态体验”等旅游融合产业链,成功创建3条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条市级旅游文化特色村,推出竹洞村、千亩桃园、红山村、香草世界等10个乡村旅游赏花胜地,评选出13家区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依托特色美食、特色物产等资源,挖掘乡村特色美食手信,推出3条乡村粤菜美食精品旅游线路。举办“花都味道”美食节、粤菜师傅厨艺大赛,打造一批金牌粤菜和特色农家菜。丰富夜间文旅体验,打造“四季岭南”沉浸式光影秀。三是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着力唱响乡村文化振兴红色主旋律。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简称红四师)在花山镇花城村成立时的有关史料史迹,高标准完成了花东镇九湖村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和红四师展览展陈工作并对外开放,认真做好花城街公益村花县委旧址、花山镇洛场村花县县府旧址等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广大村民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红色阵地,为大力弘扬红色主基调夯实基础。四是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全新设计花都旅游VI系统,发布升级版花都旅游IP,推出“花花、都都”吉祥物,“花漾花都”LOGO,制作“花花 都都”微信表情包,创作原创歌曲《留在花都过大年》《畅游花都》。围绕“花漾花都”,开展花都文化旅游欢乐周、畅游金秋等系列旅游节庆,拍摄花都旅游宣传片,设计制作花都旅游相关文创产品。整合全区花卉旅游资源,制定春日赏花攻略,支持举办赤坭黄花风铃周。开发智游花都小程序、花都文旅公众号,首次尝试在地铁列车、北京路等投放广告,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提升“花漾花都”旅游形象。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市工作要求,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加快建设幸福乡村和临空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乡村振兴引领地。一是将全面开展美丽乡村提质升级,力争创建8条省定特色精品村。大力推进新乡村示范带建设,重点建设“岭南盆景小镇”“乡约古韵”“皮都花果缤纷”“智慧农业”“水墨丹青”等6条新乡村示范带。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推动景观优化、设施升级、风貌提升,打造更多乡村振兴示范亮点。二是将结合花都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继续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优化课程设置,分类培育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三是整合花都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公众和全社会对乡村传统文化重视程度和传承保护意识,培养公众对乡村文化认同,增强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更好地发挥乡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完善乡村文化保护机制。对当地的自然生态保护进行长远规划,对历史文物实行保护并且完善配套设施,组织专家对当地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论证。同时设置合理有效的专项资金,保证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中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四是打造具有花都乡村文化特色的文旅品牌。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发展模式,活化历史文物建筑的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联合发展。继续做好文化遗产的展演、展示活动,保护好文化遗产,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拓展丰富乡村旅游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融入乡村历史文化元素,增强文化底蕴,并通过旅游市场的大力推广和广泛宣传,是使之成为来花都旅客的“必去地”,成为友好往来的“交流地”。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感谢您对我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花都区农业农村局

2022年9月2日

(联系人:梁家恩,联系电话:86883250)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区政协提案委,区政府办公室,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科技工业商务信息化局。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