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视频解读)《花都区“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点击查看文件:花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印发《花都区“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
一、规划背景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和高质量推进广清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花都区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当好排头兵的关键时期。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广州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 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紧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契机,融入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支撑的新发展格局。
在此指导思想下,《花都区“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形成了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市场开放,资源共享三大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年,花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和体育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文旅体公共服务体系及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文商旅体融合成为花都产业发展新动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旅游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体质进一步提高。
展望2035年,按照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花都区深入推进建成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基层探索与创新实践,高质量落实广州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勇当排头兵的有关要求,推进文旅体高质量融合发展,促进全区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建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更加协调统一;文博发展、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形成鲜明的花都特色;文旅体融合纵深推进,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城市枢纽功能更加强大,世界级空铁枢纽地位更加稳固,形成国际领先的交旅融合体系;辖区特色体育品牌集聚与体育产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建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名城;深入推进文旅体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文体旅游市场监管效能大幅提升,形成活而有序的文旅体市场信用体系。
四、空间布局
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空间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对于花都所处的北部生态山水文旅区、北向生态空港文化和旅游发展带的上位规划,立足于花都地形地貌和文旅体发展现状,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指导,依托区内生态、文化、旅游、体育资源优势,全域统筹、合理布局,规划打造“双核,四带,五组团”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花都区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在花都的镇街形态和人口分布的基础上,以“以人为本”为原则,构建“中心为核、多点绽放、全域覆盖”的文体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依托中心城区丰富的区一级文体资源、花城街道中轴线片区的新建场馆,打造区文体公共服务核心;依托各镇街的文化站和全民健身广场,植入在地特色内容,保障高水平的居民文体生活;以村居为单位,完善活动中心、文化站点、健身路径,打通群众与公共文体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全域覆盖、全民受惠。
花都区文体基础设施布局
五、主要发展任务
(一)弘扬花都城市精神,加强志愿服务发展
推进三中心融合,打造精神文明建设及文体服务新平台。以现有镇街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为基础,融合基层党员活动、宣传、工作的需要,为人民群众在基层提供一站式文化综合服务。
培育花都精神,融入市民生活。充分发扬花都作为百年红色文化根据地的深厚历史底蕴,推动红色文化融入花都血液,激励花都人民不忘初心、奋力前行。发扬花都文化特质,推动花都精神体现到城市管理、企业生产、学校教育、群众生活等领域。继续深化文旅体志愿服务体系,发展多元志愿队伍,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带动全民参与花都文旅体建设。
(二)完善文体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文博事业发展
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夯实基层文体公共服务网络。以科学规划、均衡协调为原则,对村社文体中心的选址规模、规划布局、功能配置、装修装饰、建筑安全等内容进行规范化、标准化。
以流动服务为纽带,使文体公共服务惠及全民,构建“中心创作内容、流动服务城乡”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机构的内容创作主体作用,为全区文体服务体系提供内容支持。继续加强城乡双向流动。由城到乡,继续开展送书送戏送展下乡、“体育进社区”、“体育三下乡”活动。由乡到城,安排乡镇群众到中心城区看书、看戏、看展、观赛,让城乡群众便捷享受均等的高水平精神文化生活。
打造数字服务平台,实现全时全地文体服务。推动数字服务体系建设,突破文体服务的时间和地理限制。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大数据网络建设,构建由国民体质监测站、社会体育指导员站及全区社会体育组织队伍等参与的体育服务平台。
重点发展文博事业,夯实花都文化优势。完善基础场馆建设,规划、建设花都区博物馆新馆、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博场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及文物的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
(三)积极引导文体产业,焕发多元服务活力
通过旅游为文化产业注入动能。重点做好古村落得旅游开发与保护,引入专业市场主体,深入挖掘村落的文化内涵、突出村落个性,协同打造多元产品定位如“耕读文化”“洪拳文化”“建筑公社”“山水田园”等,满足游客多样需求。
旅体融合,带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体育休闲业蓬勃发展,依托花都山地资源,培育汽摩、自行车、攀岩、溯溪、徒步等休闲户外运动,丰富居民日常体育活动;积极发展体育竞赛业,积极举办体育交流赛事活动,以高质量赛事带动民间运动氛围;依托现有体育场馆资源,积极引入职业俱乐部、发展高水平训练基地等。
(四)打造城市名片,树立花都形象
擦亮三大文化品牌,在每三年轮换举办合唱节、文化欢乐节、街镇文化节的基础上,打造花都三大文化品牌,以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为目标,擦亮花都兼具传统和现代的活力文化形象。
打造花都跳绳、武术之乡、山旅徒步、冰雪运动、专业赛事五大体育品牌,继承发扬传统和现代体育优势,培育全民健身氛围,为未来体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基础,树立“体育强区”形象。
打造花都四大节庆,结合花都特色旅游资源,围绕古村花街、广州融创文旅城、山地生态、缤纷民俗打造“春夏秋冬”四大节庆,营造热闹欢腾的节庆氛围,丰富“花漾花都”品牌形象内涵。
(五)实现花都民宿高质量发展,打造大湾区休闲门户
依托花都的旅游资源禀赋以及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形成“一廊片四区”的民宿发展空间布局,在“十四五”时期打造民宿示范区(点),提升花都大湾区休闲门户的品质。
花漾年华发展廊道。整合狮岭、赤坭乡村田园优势资源,依托狮岭镇马岭村—赤坭镇国泰村与清远交界的“花漾年华”全域乡村振兴示范区、马岭观花植物园综合体、岭南盆景小镇、粤旺花之都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以花为主题的特色民宿。
生态田园集聚区。整合花都北部梯面镇、芙蓉度假区等区域内的王子山森林公园、红山村、芙蓉嶂等山水田林资源,依托芙蓉动漫小镇、岭南鲍姑艾乡村康旅印象园等项目建设,以承接都市游客体验农居生活等为目标,重点打造生态田园主题民宿。
冰雪创意集聚区。整合广州融创文旅城冰雪资源、花山小镇岭南文化资源,依托广州融创文旅城、花山小镇二期等项目,以承接广州融创文旅城游客为目标,重点打造冰雪与文化创意主题民宿。
岭南古韵集聚区。整合塱头村、藏书院村等古村落资源,依托藏书院岭南精品村项目建设,以承接民俗文化体验的游客为目标,重点打造岭南古韵文化主题民宿。
空港休闲集聚区。整合东部港头村、九龙湖度假区、世间香境等村落资源与生态资源,依托港头岭南精品村、九龙湖“湾区中旅世界”、七溪地芳香小镇等项目建设,以承接机场过境商务游客为目标,重点打造航空及度假休闲为主题的民宿。
(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独特的文旅产业优势和资源特色,探索“五区一县”合作模式,统筹开发文旅项目,推动文旅惠民政策共享,互推惠及“五区一县”企业和居民的文旅发展举措。
建立湾区北联席会议工作制度,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机制。围绕年度湾区北旅游发展大会,打造统一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动建设湾区北文旅商产业发展平台。建立一系列新的合作机制;重点争取在免税退税、跨境业务、旅游路线设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形成高效协作机制。
构建合作区先行启动区。携手清远市清城区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先行启动区,重点推动旅游交通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先行启动区旅游行业资源,创新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提升先行启动区旅游发展环境。
(七)构建交旅融合新格局
加强站场联动发展。发挥广州北站、花都机场流量入口的重要作用,提升站场之间的交通连通性,使二者成为一个有机主体,同时推动各类外部轨道交通与站场之间的接驳。
打造花都全域旅游的“漫游”体系。花都现有地铁9号线东西贯穿主要城区,“十四五”期间推动地铁18号线(在建)以及山前旅游大道的路游建设的交通“一横一纵”增量建设,完善花都内部旅游交通框架。
“水陆相济”有机串联花都旅游资源。打造巴江河近水碧道(生态农旅产业融合带)、天马河近水碧道(都市休闲体验带)、新街河近水碧道(文商旅融合发展带)三大近水碧道,集步行、骑行、观光为一体,提升花都“漫游”品质。
带动湾区北区域城乡融合、旅游一体化发展。以轻轨交通实现广清接合片区内部环线串联,在《广清轨道交通衔接规划》基础上,优化景点与站点设置,重点完善从化、增城、花都三区间的轻轨规划,与广清轨道交通实现无缝对接,打通五区一县的轻轨交通环线。
充分发挥花都的龙头作用。以轻轨环线为契机,提升清新、清城、佛冈、连樟样板区、从化、增城等地的产业投资、旅游流量;优化各区县的旅游产业协作,充分发挥花都的经济发展与空铁流量优势,实现整个湾区北部的交通网络“连起来”、产业协作“串起来”,带动城乡之间发展要素的双向流动,带动广清接合片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