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花都区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实施方案 (2023—2025年)的通知【花府办函〔2023〕19号】
各镇(街)、政府(办事处),区府直属各单位:
《花都区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气象局反映。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9月25日
花都区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加强气象防灾减灾
第一道防线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中国气象局 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先行示范省建设合作备忘录(2021—202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办函〔2023〕3号)部署,结合《花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花都区“十四五”时期人口发展和公共服务规划》有关内容,围绕气象工作更好助力高水平规划建设广州北部增长极,打造广州北部综合门户和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推动气象深度融入花都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增进群众福祉,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面向花都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引领,坚持开放共享、融合发展,坚持科技主导、创新发展,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效益,为高水平规划建设广州北部增长极,打造广州北部综合门户和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面实现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提高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自动气象雨量站平均间距由5×5公里缩小到3×3公里,70%以上行政村有气象观测,其中灾害隐患较多的镇(街)村级自动气象雨量站100%覆盖,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达到95%以上,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超过83%,暴雨预警准确率超过72%,突发灾害性天气有效提醒和预警提前量超过60分钟,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数据共享部门数量达到10个以上,气象数据应用示范场景达到3个以上。创新“互联网+科普”云模式,加速新媒体与气象科普教育的互相融合。气象知识认知度评分超过70分,科普场馆环境明显改善,打造智慧科普馆,实现气象科普现代化。营造共建共享的气象防灾减灾新格局。气象灾害风险预警100%覆盖到重点单位,气象服务覆盖到基层村社和城市网格,服务绿色金融,保险理赔气象证明需求响应率达到100%,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排名全市前列。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保护生命安全、赋能生产发展、促进生活富裕、守护生态良好的作用更加显著,更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工作任务与分工
(一)补齐重点区域气象监测空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前哨”作用。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结果,在花城街、花山镇、梯面镇、狮岭镇共12个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建设自动气象雨量站,实现实时分钟级雨量监测,为“雨窝”监测和山洪地质灾害早期预警提供量化研判依据。在秀全街、花东镇、赤坭镇、炭步镇遴选10个关键点作为水汽通道监测指标站,捕捉季风脉动及其带来的强降水特征,为更加提前预判预警极端强降水发生发展提供数据分析基础。逐步增补城乡结合区、镇(街)行政交界区域、农村农业产业聚集区域、“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基地等的气象监测站,形成自动气象雨量站网格密度达3×3公里,70%以上的村建有自动气象雨量站,为农村防灾减灾、农业产业保险理赔、生态环境评估,实现城乡均等化服务提供基础支撑。(牵头单位:区气象局,配合单位:区财政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市生态环境局花都分局、各镇〔街〕)
(二)提升无缝隙预报业务能力,开展重大天气递进式服务。
借助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应用智能网格预报“一张网”,发布精细分辨率的实时监测、短临预报和中短期预报产品,重点提升局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1—3小时预报预警能力,开展120公里监视区、80公里警戒区、50公里预警区“三区”递进式服务,将有效提醒和预警提前量提升至1小时以上,为防灾避险提供支撑;发展“四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个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开展本地强对流、强降水特征、机理分析,提升暴雨落区、时段、量级预报和分镇(街)短临预警能力,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精准性与提前量。(牵头单位:区气象局)
(三)加强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创建数字农业气象服务品牌。
推动气象助力农业强区建设,围绕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拓展到田间、果林等农产品基地。联合农业部门制作发布关键农时农业气象产品,开展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和生产指导;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充分利用甚高频大喇叭、收音机、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农村地区和应急责任人发送气象预警信息;配合文化广电旅游体育部门开展花都应急广播系统对接,实现气象信息在应急广播系统上的播出;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为科学调整种植业和产业结构提供决策服务;逐步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主体的蔬菜、花卉、水果、水产数字农业气象观测网,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分区域、分种类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助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充分挖掘气象大数据,推动“炭步香槟芋头”“花都蓝莓”等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论证和气候溯源,借助品牌效应,助力生态绿色产品资产化发展。以“花都蓝莓”为突破点,开展数字农业气象服务创新,成立蓝莓气象服务创新工作室,开发适用的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系统平台,打造花都数字农业气象服务品牌。加强气象灾害保险指数研究,推进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服务。(牵头单位:区气象局,配合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四)提升自然灾害风险识别预警能力,开展重大灾害精准靶向预警。
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深化应用,建立灾害风险清单和历史气象灾害库,实时动态更新。开展风险隐患点自然灾害特征、阈值分析,提高自然灾害早期识别和立体监测预警的能力。升级花都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展重大突发气象灾害精准靶向预警,实现对暴雨红色预警区域、小时雨强超过80毫米区域以及严重内涝等突发区域全人群覆盖的手机精准提醒,不断提高预报预警时效性和覆盖面。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对接智慧灯杆电子屏、大喇叭、应急广播等多种终端设备,实现5分钟内发布到受影响地区应急责任人、10分钟内送达应急联动部门、15分钟内有效覆盖公众和社会媒体。(牵头单位:区应急管理局、区气象局,配合单位:区水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镇〔街〕)
(五)完善基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构建“网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模式。
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依托镇(街)三防应急机构,下沉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完善部门、镇(街)应急联动机制,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向基层延伸。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分镇(街)预警发布条件下的镇(街)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衔接,以气象预报、预警推动预案、预演落实;强化镇(街)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属地责任,细化镇(街)气象灾害应急措施,做好气象灾害应对处置等工作。建立台风、暴雨、洪水预警信号及强降水短临预警与区、镇(街)、村(居)三级防御行动挂钩机制;创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镇(街);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基层网格化组织体系,推进气象信息员、三防责任人、应急管理责任人“多员合一”,构建“网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模式,加强面对网格化管理的实时性精细化气象服务。(牵头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配合单位:区委政法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民政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镇〔街〕)
(六)强化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建立多部门联合会商统一发布机制。
深入开展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和城市内涝、山洪及中小河流洪水、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工作。动态更新内涝隐患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制定内涝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及防御指引。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强预警、强联动、强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联动机制,开展暴雨、台风、雷雨大风红色预警“双叫应”,健全基于重大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号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的自动停课停业停工停运停市机制。强化降低恶劣天气对学生上下学、重大考试影响的服务,开展天气对重要在建工程、交通运输、文化旅游、能源电力等的影响预判和风险预警服务。按照“四个一”(一个指挥中心,一个现场指挥部,一个工作机制,一个窗口发布)原则,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多部门信息共享、联合会商机制,统一高效发布多灾种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信息。(牵头单位:区气象局,配合单位:区应急管理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区水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各镇〔街〕)
(七)融入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城市运行和三防决策支撑水平。
积极融入数字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发气象数据接口,实时共享气象信息至政务云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交换。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推动气象融入民生保障、企业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水平,充分利用气象数据,发展基于城乡内涝、山洪灾害、交通物流、森林防火、农业生产等具体场景的应用服务。加强气象数据和业务系统安全性保障,5年内实现95%的台式机、笔记本、服务器、数据库的信创替换。建立健全面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大天气过程直通式报告机制,做好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工作。开展基于政务云服务的气象信息化建设,搭建气象信息传输“高速公路”,升级气象信息网络宽带至200兆,发展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基于“智慧政务平台”建设集气象灾害阈值提醒、影响预报、风险预警为一体的智慧气象服务平台,融入网格化管理和大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城市运行和三防监测预警、协调联动、决策支持、指挥调度精细到镇(街)具体点位。(牵头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配合单位:区委政法委、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区水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各镇〔街〕)
(八)深化气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气象服务有序开放。
推进气象“放管服”改革,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履行防雷安全社会化管理职责,有效遏制雷电伤亡事故。建立健全重点单位多灾种灾害监测和气象安全预警防控体系。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以行政复议助推法治政府建设。加强气象服务信用体系建设,落实《广州市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单位信用管理办法》,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防雷新型监管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强化升放气球部门协同监管,建立重大节假日、活动期间升放气球安全监管联防联治合作机制,加强巡查整治,严厉查处违规升放气球活动。鼓励发展气象社会组织,支持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公共气象服务,发挥气象信息员、志愿者、社会媒体的积极作用,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活动。(牵头单位:区气象局,配合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区司法局、各镇〔街〕)
(九)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持续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电灾害风险区域评估。
加强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威胁增加对本地承载力脆弱区影响的监测,开展暴雨强度公式研究和修订,开展城市热岛效应与通风廊道的研究,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助力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实现。推动气象风险防范关口前移,依法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以及雷电灾害风险、区域风险评估等工作。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等影响评估。强化重大工程建设气象服务保障和城市规划的气候风险影响评估。按照《广州市花都区区域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持续开展产业园区的雷电灾害风险区域评估工作。(牵头单位:区气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花都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各镇〔街〕)
(十)加强气象服务均等化供给,保障公众健康美好生活。
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扩大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实现花都气象信息在“粤政易”“缤纷微天气”等平台的接入和展示。加快数字化气象服务普惠应用,对花都天气、花都气象微信公众号进行产品内容迭代更新并开展基于政务云的云化改造,以适应公众更丰富的“衣食住行游学康”等需求。联合宣传、应急、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开展重大天气快速协同在新媒体发布。针对影响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与卫生健康、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开展重点人群的健康气象风险研究,探索为公众健康生活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牵头单位:区气象局、区卫生健康局、市生态环境局花都分局,配合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应急管理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区融媒体中心)
(十一)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开展气候生态品牌创建。
聚焦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施策、精准治理需求,提升环境气象预报服务业务能力,强化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会商,为大气环境治理规划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加强25毫米(大雨)以上量级降雨过程的中短期预测,为初雨污染防治提供有效服务;开展降雨气候特征分析,修订暴雨强度公式,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按照“‘强现代农业’促‘产业’美、‘强环境整治’促‘乡村’美、‘强生态保护’促‘山河’美”的要求,在花都区“一村一品”示范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生态经济示范地及花卉种植基地等,逐步增加农业和生态旅游气象监测站,为美丽乡村生态气候质量评估、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奠定数据基础。助力北部生态功能区(梯面镇、狮岭镇)开展城市生态氧吧品牌创建。(牵头单位:区气象局,配合单位: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生态环境局花都分局、区科技工业商务信息化局、梯面镇、狮岭镇)
(十二)推动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加强气象安全保障服务。
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检查力度,实现对重点单位进行全覆盖检查,建立健全重点单位多灾种灾害监测和气象安全预警防控体系,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预警服务覆盖面达100%;压实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和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的认定、服务和管理,压实重点单位主体责任,推进以风险研判、监测预警、应急支撑、能力评价为一体的重点单位气象安全保障服务。(牵头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配合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教育局)
(十三)发展“互联网+”气象科普,开设气象防灾减灾“一门课”。
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气象科普“云讲座”“云直播”“云畅游”、有奖答题、线上游戏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加强全链条、多灾种科普视频制作播发。全区推广“缤纷微天气”“花都天气”微信公众号,使公众能够随时随地掌握灾害性天气信息。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纳入校园安全教育重要内容。编制校园气象科普教材,常态化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一门课”,对全区中小学生开展气象科普培训。用好各类媒体渠道,加强“停课铃”APP在学生和家长群体的推广应用。加大对气象防灾减灾政策解读和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知晓率。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切实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牵头单位:区气象局,配合单位:区教育局、区科协)
(十四)升级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场馆,打造气象科普教育典范。
对花都区气象天文科普馆场馆设施和展项进行升级改造,淘汰落后展项和老旧设备,充分利用声、光、电科技手段及VR、AR虚拟现实体验技术、4D影院功能等,以防御台风、暴雨、雷电等气象灾害为主要科普内容,升级建成涵盖应急、天文、地质灾害、地震、交通安全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防灾减灾科普基地,建成花都区重要的科学探索体验中心,成为花都文化旅游精彩节点。拓展气象科普知识体系,建设气象科普“馆外馆”,联合共建气象科普基地5个以上,培训各类基地从业人员成为气象科普使者,拓展科普覆盖面,助力我区全民科普素养提升。打造“气象+航空”“气象+冰雪旅游”“气象+灰塑”“气象+特色农业”“气象+自然物候”等多种主题的科普研学路线,擦亮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品牌。(牵头单位:区气象局、区发展改革局,配合单位:区科技工业商务信息化局、区财政局)
四、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建立由区气象、应急管理、发展改革、财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各镇(街)共同参加的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建设。针对各项任务,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指导和监督管理职能,加强与参与部门的衔接沟通,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完成时间和保障措施,确保实施方案在本区域落地落实。各镇(街)要抓好组织实施和督促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资金保障。
健全完善稳定的气象高质量发展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区财政按照事权与支出相匹配的原则,做好气象重大项目建设、气象系统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气象保障等工作的资金保障,将重点工程的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三)人才保障。
加大花都区重大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污染攻坚、“双碳”行动、城市病治理等的气象科研攻关的人才建设,将气象人才纳入我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目录,并列入区属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培养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优才计划选入一批、本地干部培养一批等方式,力争高级工程师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1—2人入选花都区高层次人才,2—3人入选广州市气象局科技创新团队,提高气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
(四)监督保障。
建立行动方案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制,制定行动方案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重大工程督查方案。加强对行动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确保行动方案落实落细。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气象局,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