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处理农村生活垃圾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花都经验 全市推广
今日花都讯 8月14日,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赴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指导中心进行督导调研,听取了花都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工作情况,对党建引领多渠道、多形式实现农村厨余垃圾就近就地处置工作给予了肯定。
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强调,花都区要积极推广竹洞村经验,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建设,集中使用更优化的设施设备,建立完善资源可回收系统解决可回收物收运最后一公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农村厨余垃圾不出村特色,创新打造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花都模式。
花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根据市委领导8月14日在花都区调研乡村振兴工作的指示精神,迅速制定区创建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达标村工作方案,经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并通过。花都区计划利用2年时间完善153条农村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及可回收等配套设施,今年在原有投入上增加2000万元,镇自筹1000万元用于完成首批100套配置任务。遵循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则,花都区根据产生厨余垃圾量及农户的分布实际,采取一村独用、多村合用或连片统用的方式完善设施配置,本年度覆盖区内70%以上行政村,明年全面完成。
一是建立标准,因地制宜。结合农村的实际,花都区从农村环卫保洁、垃圾分类投放点和收集点及临时转运点的设置、配备专门的垃圾分类收运车辆等方面全面规范提升农村垃圾分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党建引领,督促考评。花都区推广党建引领工作模式,发挥党员带头的模范作用,
实行1个党员管理3户的包点管理,设立村社光荣榜。深化推进四级考评机制,通过市考核区、区考核镇街、镇街考核村居的四级考评机制,压实各级责任,提高农村垃圾分类管理水平。
三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花都区把农村垃圾分类和乡村振兴、厕所革命等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对标城市不断提高农村的公共厕所建设标准。结合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花都区形成美丽宜居新农村建设的系统经验,打造花都品牌。
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一项具体实践。8月24日,广州市农村垃圾分类现场观摩会在赤坭镇竹洞村召开,为涉农区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经验。
花都区自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以来,在建体系、出标准、抓整治、见成效上持续用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取得明显成效。花都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全区188条行政村(1208条自然村)全覆盖、一体化、系统性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力打造4条精品村和6条重点村;利用2年时间对143条达标村全面提升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完善资源可回收系统,解决可回收物收运最后一公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农村厨余垃圾不出村特色,开展“厨余垃圾不出村、不出镇”活动,采用“家庭+种养+回收公司+无害化收集点”联合分类、分流、分解方式,在果园设置沤肥坑、沤肥缸、沤肥桶,在集中点设置太阳能生态箱、微生物设备等,探索出农村厨余垃圾处理新模式,打造花都品牌。
今年1-7月份,花都区农村产生厨余垃圾约3.64万吨,其他垃圾约15.96万吨,有害垃圾约2.46吨,可回收物约6.8万吨,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减量率达到35%以上。今年,全区配备157名生活垃圾分类专管员、306台垃圾收集车、153处厨余垃圾就近就地处理设施;建设153处垃圾分类互动体验宣传长廊、4处垃圾分类指导中心、6处垃圾分类驿站、100处可回收物智能兑换设备、143处垃圾分类星级收集点,全部淘汰露天垃圾池、老式的铁制垃圾桶和垃圾斗等老旧或不符合生活垃圾分类要求的收集设备,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李晓东表示,花都区将贯彻落实好市领导的各项要求,按照本次会议的精神全力以赴,推动、提升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把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