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人民政府政务管理办公室201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2018年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花都区人民政府政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区政务办”)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新服务为引领,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抓手,推动“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全区建设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将我办201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1-5月份,区政务服务中心共受理业务29928宗,同比增长8.79%,已办结29928宗,办结率100%。1—5月份新批企业4468户,同比增长10.21%,其中新批内资企业4457户,新批内资注册资本1298776万元;1-5月新批外资企业11户,新批外资投资总额(含增资数)554177.59万元,新批外资注册资本(含增资数)522480.71万元。
半年来,我办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 搭平台谋创新,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改革
1.实行一窗综合受理模式。
通过建设“花都区政务服务平台”,协调各职能部门进行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共享,打破原来多部门传统摆摊式分散窗口模式,实现任一窗可办全部事。目前,区级24个行政审批部门的584项事项、镇街级402项事项已经实现一窗综合受理,并且实现事项100%预约功能。全区388个行政许可事项、156个公共服务事项均可通过网上进行申报。
2.实行清单式受理模式。
理清部门职责,梳理整合办理事项,形成统一的标准清单并固化到花都区政务服务云平台系统。群众交件后系统随机派件,后台审批人员按照系统指引操作,实现了办事与审批的物理隔离,减少了工作人员自由裁量空间,消除了腐败隐患。
3.打造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导向,全力推进各部门业务审批系统与政务云平台对接工作,打造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国规、住建、食药监、市场监管等8个部门实现了系统对接。建成电子证照库,逐步实现电子证照信息获取、验证、互认共享,让材料多走“网路”,办事群众少跑“马路”。实行了全事项预约服务,全区584项综合受理业务均可在网上办事大厅和花都政务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办理。目前,我区近98%各类事项已实现“最多跑一次”,在此基础上,还推出了“办事不出门”事项清单,最大程度实现了利企便民。
4.推行政务服务智能化。
目前我区各部门、各街镇、各村居千兆光纤均已接通,信息化建设逐步向基层延伸。全区188个行政村、64个社区,全部在网办大厅建成村(居)办事点,三级政务服务机构使用统一的综合受理系统,为企业群众构建区、街(镇)、村(居)三级分工清晰、联合互动的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各街镇政务服务大厅设立远程视频咨询窗(点),办事群众可通过远程视频咨询各类服务事项相关问题;在区、镇街及部分村居部署了邮政“蜜蜂箱”,通过在“蜜蜂箱”终端加载政务服务功能,促进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向社区、村居、小区的延伸和推广,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有关事项;花都区绿色金融政务服务分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全程电子化系统,实现了商事登记“免预约”、“零见面”、“全天候”、“无纸化”、“高效率”办理模式。
5.推行政务服务阳光化。
坚持透明办理,实行办事标准、办事途径、办事过程公开,市民和企业可随时在网上办事大厅、花都政务微信公众号、短信等多种渠道查阅事项进展和办理结果。同时,区政务服务云平台对各部门处理投诉、咨询的情况、办理情况等进行时限监察、回复质量监察、社会评议,形成“一门式受理,一门式监控、一门式考核测评”的投诉监督体系,区纪委监察委通过政务云平台对各部门行政效能进行全程监督,倒逼政府自身效能提升。
(二)精审批提质效,搭建代办服务“直通车”
截至2017年5月31日,纳入区重点产业项目库项目共52个,累计投资总额335.07亿元,预计产值759.35亿元,税收42.04亿元。其中,已动工建设的项目26个,动工率50%,累计投资总额174.28亿元,投产后实现产值567.7亿元,税收27.31亿元;正在抓紧办理报建手续的项目26个。
1.加强沟通协调,落实做好全程代办工作
一是开展“进工地、下基层”重大项目现场服务,实现项目走访工作常态化。1—5月,代办中心先后到保利绿色金融商业项目、花都区凤凰路项目(越秀地产)、中远电商供应链总部、新可激光等项目提供现场服务,动态掌握项目推进情况,及时指导项目方报建工作,确保项目推进顺利进行。二是组织相关职能单位召开专题协调会,协调解决项目存在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共组织召开项目协调会11次,为项目单位实际协调解决市政配套公共管网、高压线迁改、水渠迁改等50多个问题;召开项目对接、碰头会累计300多场次,指导项目方有条不紊开展项目报建工作。
2.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
在代办服务工作上,对重点产业项目实施“五个一”的全程代办模式以外,还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工作方法,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报建工作创造一条更畅通的快车道。一是对项目报建涉及30多个部门130多项审批服务事项进行梳理,整理编制《花都区重点产业项目代办报建手册》,用于指导企业办理项目报建手续,让项目业主更加清晰了解项目报建及拍地的过程、审批事项、审批时间等内容。二是制作花都区重点产业项目资料袋,统一发放给项目单位,用于入件递交给各审批部门,区别于普通项目,优先审批。三是开设专窗,实行重点产业项目报建一窗受理制度。在区服务大厅设立重点产业项目洽谈室,对纳入区政府重点产业项目库的项目、落户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项目以及其他特事特办的项目,派专人负责接待、现场实时为项目单位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三)建机制促规范,推动网格化和12345热线工作
1. 夯实及全面推进“123”的工作机制。
一是继续调整完善全区统一的1张基础网格,逐个网格核实边界。二是健全区-街(镇)2级网格化指挥系统。目前,各街镇网格化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已建成,区、街镇已成功由原网格系统过渡为使用花都区深化平安有序规范城市管理标准作业图基础平台开展网格化工作。三是先试先行,优化3级处置机制。推进紫薇西社区和桂花社区的网格化示范社区建设、新华街开展花都区深化平安有序规范城市管理标准作业图基础平台试点工作,根据区级网格系统平台转办、疑难事件协调和网格事件统计分析,优化区、街镇、社区(村)三级网格事件处置机制。
2.提升12345热线服务水平。
2018年1月1日-5月31日,我区12345热线中心受理工单共26169宗,按时完成率100%,满意率68.43%。其中咨询类约4.69%,投诉类约32.80%,举报类约33.41%,建议类约2.95%,求助类约15.13%。一是以6月13日叶志良区长赴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话务现场为契机,草拟了《关于进一步提升花都区12345政府服务热线服务效能工作方案》,提高热线工单处理效果。二是继续坚持以抓重点、难点投诉的处理和跟踪落实为切入点,对较复杂、解决难度大的投诉问题做好调查研究,及时向上级领导和部门做好汇报或沟通,切合实际地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协调区编办、区法制办对城市管理类、商业监管类等部门较多推诿的工单依法依规进行审定划分,有效地减少了工单回退率。三是优先分派,定期梳理,建立环保工单台账,积极配合部门做好环保整改工作。
(四)打基础建框架,稳步推进信息化工作
1.打基础工作基本完成
政务云、统筹运维、统筹监理、门户网站和统一互联网出口等打基础工作都已经完成,整体运维费从1755万/年下降至865万/年。政务外网改造作为实现部门数据互联互通的前提工作,也将于6月30日完成(全省第一个完成),完成改造后各单位170多张专网、私网、280多个互联网出口将实现彻底整合,彻底改变以往部门间网络不通、信息化应用无法全面覆盖的困局。今后政务外网将接入视频、门禁、排水、车辆与人员定位等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大集中,10月30日前在个人办公电脑通过政务工作平台实时查看以上所有数据。
2.搭框架工作稳步推进
大数据中心平台、政务工作平台正在建设中,两个平台将在10月30日前投入使用。
其中数据中心平台主要包含数据资产梳理、数据资产管理、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和5年数据运维服务四部分内容,将实现政府和社会数据的接入、存放、清洗、交换、共享、防护、分析。
政务工作平台使用最先进的微架构技术,将所有系统的登陆、邮箱、网盘、CA、表单等共性功能变成标准服务,进一步降低新系统的建设费用,提高业务间的关联度。统建各部门的共性业务,如OA、项目管理、绩效考勤、移动巡查等,避免重复建设,并将通过微信实现移动办公,建成后将是全省第一个协作平台。
3.各类应用成果加速转化
四标四实数据修正及实有设施采集。目前已完成118.7平方公里,完成总面积的12%,计划9月下旬完成所有数据采集工作,在10月前将实现人、房、单位、设施的精确上图(含二维和三维地图)。
建设领导指挥平台。通过政务工作平台的统一巡查系统,整合网格、综治、城管、消防、河长、水利、环保、食药监、安监、出租屋、市场监督、防疫等所有非警情类巡查业务,结合数据中心平台的各部门业务数据、各种物联网实时数据及全区统一的3D地图服务,将现网格化平台升级为非警情类指挥平台。(如允许提前采购,年底前可完成建设)
市民服务平台将统筹接入各部门的服务,涵盖审批、投诉、医疗、教育、旅游、交通等,通过自助机、微信向市民提供服务。通过市的统一身份认证(人脸识别、指纹等)、统一电子证照等服务,率先实现真正深度网办(0次到场)。(如允许提前采购,明年初可完成建设)。
4.社会信息化方面工作
完成494条自然村运营商光纤到达项目,为村提供免费WIFI服务,今年将继续按照广州要求,继续推进215条自然村光纤到达,推进企业申报省、市两化融合项目,推进市工信委企业上云任务,完成全区无线电监测工作,协调运营商解决通讯线路和基站扰民问题。
(五)严监管强统筹,深化政务公开工作
今年以来,我办严格按照上级部署要求稳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第一季度,我区已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760条,其中规范性文件176条,工作动态476条,行政执法类信息109条,财政预决算信息35条,其他信息964条。公开渠道方面,通过政府网站公开1297条,通过政务微博公开1207条,通过政务微信公开1895条,此外还发布了政策解读22条,通过微博微信积极回应社会关注30次。在依申请公开方面,我区第一季度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52份,全部得到及时回复。
1.进一步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公开。在省、市部门公布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基础上,我区全面公开本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并完善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制度机制,根据法律法规的修改,以及政府部门机构设置及相关职能的调整,对权责清单的内容进行动态更新,确保权责清单的准确性。
2.推进市场监管公开透明。重点推进产品质量、旅游市场、知识产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管执法信息公开。
3.推进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信息公开。除涉密项目外,已及时在政府网站公开市、区两级政府投资项目建议书批复情况、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情况等内容。
4.推进扶贫工作信息、社会救助信息、就业创业信息、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保障性住房等信息的公开;推进环境保护信息、教育、卫生和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公开。
5.积极稳妥推进政务公开平台建设。坚持把政府网站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途径,注重及时准确发布政务信息、注重群众意见和需求,即时发布、更新全区重大行政决策、法律规章、政策性文件和政务动态等各类重要政务内容。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各单位网站设立政府信息公开意见箱,方便公众就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经过不断建设和完善,目前,全区上下初步形成了以政务公开栏为主的硬件公开形式,以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微博、微信、政府网站和部门网站为主的电子公开形式,以电视、报纸等为主的传媒公开形式,以举办新闻发布会为主的活动公开形式,在全区构筑起了政务公开的立体网络,确保了政务公开工作的实际成效。
6.依法依规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开设多种依申请公开渠道(网上申请、信函申请、当面申请),加强沟通解释,引导公众正确行使申请权力。准确把握申请人的具体诉求,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努力满足申请人的合理诉求。区政务公开办积极探索将群众需求集中的政府信息及时纳入主动公开渠道,进一步规范了依申请公开的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程序,加强对依申请公开工作中复杂疑难问题的研究,及时借鉴总结经验。
(五)严管理提服务,努力塑造政务服务良好形象
1.加强督查考核,规范整改窗口作风
我办继续严抓窗口作风建设,规范窗口服务,促进办事大厅规范、高效运转。一方面,作为服务部门,我办把行风(机关作风)建设工作与政务服务工作相结合。坚持实行意见箱开箱制度。定期专人开启意见箱,并做好开箱记录,接受投诉处理;定期查看窗口投诉意见簿,及时收集办事群众对中心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定期收集统计评价器的录入数据,分析办事群众对大厅窗口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评价情况;促使工作人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另一方面,继续推行政务服务大厅值班巡查制度。实行每天不定时巡查制度,上午巡查4次,下午巡查4次,主要看工作人员着装是否整齐、坐姿是否端正;工作时间是否做其他事情;办公用品是否摆放整齐;工作人员是否擅自离岗;工作人员短暂离岗岗位是否按照规定放置“请稍后”台牌等。通过实行日常巡查制度,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有了明显的改进,从而促进了干群关系。
2.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开展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政治安全。我办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指示精神,夯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开展工作。一是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我办2018年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完善了《意识形态工作督查考核制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根据领导分工调整,及时更新完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履行党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坚持“一把手”带头,切实当好“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二是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学习内容,切实抓好党员干部和职工人员的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工作。截至目前,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共6次,召开全体党员大会集体学习培训4次,撰写心得体会等文章40余篇,组织党员应知应会知识测试2次,有效强化了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真正将“为民服务”的成效体现到提高政务服务工作水平上来。
上半年,我办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在:一是政务系统互联互通工作尚未完成;二是部分项目由于地块历史遗留问题及企业配合度不高等原因,进展还不够快;三是农村区域范围广光纤覆盖推进难;四是12345热线城管类工单处理效果欠佳。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下半年,区政务办将继续认真按照区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把准政务服务工作发展脉搏,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数据共享,推行公开透明服务,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为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作努力。
(一) 全力推进行政审批改革。
1.持续推行事项标准化工作,在完善许可事项和备案事项的基础上,梳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完善,并纳入事项管理系统动态管理。
2.持续推进“跨城通办”。在完成市场监督管理局新批企业注册登记与南海区跨城通办的基础上,将更多的部门和事项纳入到“跨城通办”工作任务。
3. 推进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根据《广州市花都区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工作方案》要求,继续稳步推进各部门审批系统向一个审批系统集中工作,加强信息共享联动,促进业务协同,实现各关联业务一次录入采集、一次审核、后续直接复用,降低审核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二)全力做好网上中介超市建设工作。
根据《广州市花都区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建设工作方案》(穗花办〔2018〕36号)文要求,做好我区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建设工作,加快形成统一规范、开放竞争、健康有序的中介服务市场,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改变。
(三)全力做好项目代办服务工作
一是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尽快梳理项目竣工验收报建流程,抓紧编制竣工验收报建流程图,用于指导项目开展竣工验收工作。二是加快出台代办实施细则,构建全区重点产业项目“绿色通道”,优化和整合部分审批环节,尽量缩短审批时间。三是组织代办中心、各镇街及各职能部门相关人员,开展全区性代办服务工作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代办服务,提高各相关单位对代办工作的重视度,以便更有效开展我区重点产业项目代办工作。
(四)继续推进网格化和12345热线工作
继续全面推进“123”网格化服务管理三级运行指挥机制,拟定12345热线工单及网格事件处理机制,将热线工作与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联手处置,高效解决群众诉求。
(五)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一是成立花都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大全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力度,建立并完善住建、公安、政务等部门和各运营商的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区政府、各街镇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普及光纤网络和无线通信的政策与知识,加强对物业公司和运营商监管,净化宽带市场。三是协调三大运营商查缺补漏,加快边远地区基站的建设,加强信号全覆盖,做到所有地区手机信号全覆盖。四是继续推进自然村光纤到达工程。到2020年,我区基本实现所有自然村的光纤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