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模式 花都出新招助力“门前三包”精细化管理
转载: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门前三包”自广州首创以来已走过41个年头,这项措施不仅为广州城市管理作出积极贡献,更被全国各地学习运用,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2024年,广州市印发广州市“门前三包”各方行动计划(2024-2026年),强调以着力于激发新活力、迸发新动能、再造新优势等方面激发老制度新活力。花都区积极探索创新,结合本区实际,从前端签订到过程管理再到末端落实各环节,研究查找短板弱项;从完善机制、创新举措、强化管理等方面突破管理瓶颈,优化治理体系,积极注入“制度新活力”,增添城市活力,为花都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全市首创 城管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实现签订前置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签订告知书……”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为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颁发营业执照后,指导他们签订“门前三包”告知书。
为提高“门前三包”效能,花都区城管部门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将签订工作再前置,商户入场前,即可自行签订“门前三包”签订告知书,打通新增商户数据壁垒,实现辖区新增商户全覆盖,无遗漏。
在花都区16个市场监管所和政务中心审批窗口,都可以看到电子版“门前三包”责任区告知书签订流程和户外招牌设置规范和备案要求的宣传单张。工作人员在颁发营业执照时,同时指导商户按指引签订“门前三包”电子告知书和招牌备案,第一时间知晓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制度(俗称“门前三包”责任制),提高市民对“门前三包”责任制重要性的认识,而属地管理部门也可第一时间掌握商户信息,做好市容环境管理服务,改善签订不及时宣传有缺漏的管理短板,完善全流程管理。
科技赋能 优化管理链条
在花都街头,可以看到店铺门前张贴着一块小绿牌,这是每个商户专属自己的“门前三包”二维码。工作人员只要用手机扫一扫电子牌的二维码,即可了解该商铺的“门前三包”信息,既可查看“门前三包”电子告知书签订情况和违章行为档案,也可上传违章行为。
经过一年多的升级应用,花都区打造的“门前三包”管理系统已全面优化升级,通过依托“四标四实”地址系统,由第三方专业测量队采集临街商铺信息,形成全区临街商铺数据库,共享城市管理系统数据资源,及时查漏补缺,实现临街商铺底册数据动态管理,做到商户信息“底数清、情况明、更新快”。
在日常管理方面,系统还设置了线上签约和提醒功能。对于尚未签订“门前三包”告知书的商户,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后台即可查看未签约名单,发送短信提醒责任人登录平台线上签约。
值得关注的是,系统的升级让案件交办更加高效,原来案件交办需要扫描二维码上传交办属地镇街执行整改,如今还可通过政务端口导入各级“门前三包”巡检案件,及时短信通知“门前三包”责任人,以商户责任人作为整改第一人实行整改,同时属地镇街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系统定位准确找到案件位置,核查整改是否到位,从而构建“发现——整改——核查”闭环管理机制。
该系统的应用提升了城市管理效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商户主体责任落实,促进管理流程标准化、巡查处置精准化、整改监督闭环化。
引入第三方 提升监督效能
“城管走了之后,商户又摆出摊位,我们路都走不通”,这是市民对占道经营无奈的反馈。为全方位治理违反市容秩序的反复性,花都区城管部门以传统模式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加强巡查管理,引入第三方巡查队伍,随机抽查并通过“门前三包”管理系统交办违反市容环境秩序行为,通知责任人和属地镇街及时整改,以不定时不定点的巡查机制提高责任人自觉遵守“门前三包”意识。
此外,花东镇作为试点,由镇政府主导,将商达街、花凤路引入第三方服务公司负责统一管理,由物业公司对管理范围内的商铺进行巡查督导,规范日常秩序管理,探索“以商管商”等自治管理新模式,形成自律自治新机制。
下一步,花都区将继续探索“门前三包”管理新路子,探索通过AI巡查车巡查抓拍和交办违反“门前三包”责任制的案件,鼓励市民加入监督队伍,推动这一制度发展成为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城市环境治理平台,形成齐抓共管、多方协作的共治机制,不断激发出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