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村官”谱写乡村产业振兴新篇章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做好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全省“百千万工程”大会明确要充分发挥金融资源要素保障作用,全力推动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落实到县镇村。
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花都区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叠加优势,抓牢产业兴旺牛鼻子、找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力点,率先在全市开展“金融村官”试点,以试点探新路,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镇村流动,用金融“活水”浇灌乡村振兴,蹚出产业振兴新路子,实现金融服务和产业振兴同频共振,全力以赴落实“百千万工程”。
2023年前三季度,花都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6.41亿元,增速位居全市第三;实现农业总产值约66.03亿元,增速位居全市主要涉农区第一。10月末,花都区农业保险保费约1.6亿元,涉农贷款余额约154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速超30%,有力支持保障花都精品花卉、现代渔业、绿色果蔬、生态畜禽等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全区现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园3个,农业龙头企业达60家,名特优新农产品8个,“三品一标”农产品56个,“粤字号”农产品32个,获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获评2022年“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的区”并被予以市级督查激励,代表市参加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以小组第一名获“全省六强”。花都区力争2023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不低于60亿元、农业总产值不低于100亿元,全面建设美丽经济、美丽生态、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的幸福乡村。
一、以机制改革促发展,确保金融服务精准直达
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机构网点减少、覆盖率下降、服务缺位等情况,村民对金融服务“一难,二怕,三不懂”,信息、信用、信心不对称。在广州市 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下,花都区瞄准堵点,从机制改革创新下功夫,开展“金融村官”试点,变送服务下乡为送人才进村,首批选派10名“金融村官”进镇驻村。
花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印发《花都区“金融村官”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明确由分管区领导担任“金融村官”试点工作专班组长,专班成员单位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区镇村三级联动,按照“每周一走访、每月一活动、每季度一总结”调度推动“金融村官”走出去、沉下去、融进去。“金融村官”作为村委一员,在试点村充当“参谋员、服务员、宣传员”角色,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农户生产经营情况,提供金融服务;深入生产车间,为企业把脉问诊,提供金融咨询、信用评估、贷款支持等;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宣讲金融知识,架起金融机构与群众的桥梁纽带。一是送“点子”进村入户。“蓝莓可以深加工形成果干、果汁、果酱等”、“建冷库冷冻鱼获错峰销售确保收入”等,“金融村官”围绕农业产业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出谋划策,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协调资金、牵线搭桥,推动“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如塱头村“金融村官”组织村委研讨围绕春阳台,打造一条集休闲旅游、民俗文化、土特产于一体的古村落艺术街区,目前正在摸排村民意愿、对接金融机构为街区升级改造提供专属信贷支持。二是送“服务”进村入户。组织银行深入村居一线铺设金融服务点、投放智能服务终端,将柜面服务延伸至村社,延长服务半径,实现金融服务上门办、马上办,打通金融惠民助农“最后一公里”。如建设银行花都分行在全区163条村开通“裕农通”智慧终端服务;花都稠州村镇银行开设助农服务站83家,帮助村民实现人不出村即可享受便捷基础金融服务,让金融服务变得触手可及。三是送“知识”进村入户。组织开展金融服务咨询、反假货币、防范电信诈骗、非法集资风险等宣传教育,“不要出租、出借自己的银行账户”、“不要为来路不明的资金走账”……通俗的语言,生动的讲解,“金融村官”走近村民,普及基础金融知识、提示金融风险,引导村民学金融、懂金融、信金融、用金融。
二、以产业升级促发展,金融赋能扩大产业竞争力
“金融村官”试点是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天职使命转化为实际行动,变普及金融服务为产业金融支持,以乡村产业振兴为牵引,为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引智、引资、引市场,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是扶持特色产业新升级。近年来,花都蓝莓、花都彩虹鲷等一批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突显。引入金融“活水”,推动“小户、散户”向“大户、龙头、规模化”晋级,打造绿美花都是产业振兴面临的新课题。“金融村官”持续加大花都蓝莓、花都鱼苗、瑞岭盆景等特色农产品培育力度,农发行花都分行等银行为蓝莓相关企业授信近6亿元,助力打造7000亩“花都蓝莓”特色产业,推动建立集种植、研发、研学、精深加工为一体的蓝莓全产业链。花都稠州村镇银行及时向鳗鱼企业放款,支持延伸产业链,打造1400亩集养殖、观赏、培训、加工于一体的鳗鱼产业综合示范园区。太平洋财险在莲塘村推动设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驿站,助力花都水产养殖统一标准、保证品质、树立品牌。2023年,花都区花卉和渔业两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完成建设并释放产能,联农带农数超10280户。蓝莓产业推动农村土地规模流转,不仅使基地土地年租金每亩翻了一倍,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直接或间接增加集体收入超千万元。赤坭镇花卉盆景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从业农户超过3000户、具有一定规模的园艺场500多个、盆景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0亿元。二是培育“文旅”产业新亮点。以洪拳文化、蚕桑文化为核心,以无花果、盆景为媒,花都吸引恒健基金、花卉之都公司等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塱头春阳台、竹洞黄花风铃木等火速出圈,“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成为热门打卡地,带动乡村旅游、休闲采摘、民宿农家乐、尾箱集市等农村经济新业态,推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美了乡村、兴了产业、富了村民。产业兴旺背后不乏有资本和金融的力量。马岭村“金融村官”快速为村民办理收款聚合码,解决村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资金结算归集问题。广州农商行花都分行为民宿、露营地等配套了“民宿贷”,支持村民将闲置空房改造成民宿,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三是抢占万亿新赛道。锚定光伏、储能、氢能三个万亿级产业新赛道,花都区正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能谷”,打造新能源产业“万亩千亿”大平台,布局千亿级新支柱产业,构建“一区两片三基地”产业空间布局。资金、资源跟着项目走,“金融村官”和银行机构主动靠前服务,贴身跟进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开展乡村振兴建设贷,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贷款等,及时为土地平整、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等提供资金融通和结算服务。2023年以来,花都区内六家绿色分行新投放企业贷款447.68亿元,全力以赴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再提标、再提质、再提速,为打造广州北部增长极提供了强劲动力。
三、以产品创新促发展,金融供给适配产业发展需要
“拿什么来贷、能贷多少、能贷多久,能不能满足到生产生活需要”是村民贷款最为关心的问题,金融产品和产业需求不完全匹配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痛点。“金融村官”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突出专业支持,向上争取政策、资源,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供给和产业需求的适配性。一是定制特色化金融产品。立足花都“蔬果、水产、花卉”的特色产业布局,农业银行花都分行推出“盆景贷”“家鱼贷”,累计投放超400笔共计8733万元。区内银行现共有50多款乡村振兴信贷产品,10月末全区普惠贷款余额约385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速约26.1%,有效满足了村民生产生活需要。二是满足个性化金融需求。“金融村官”走访发现,不同行业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关注侧重点不同,有些需要期限更长的贷款、有些需要额度更高的备用金等。结合产业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广州农商行花都分行量身定制“金米小微贷”,开展整村授信,为瑞岭村授信5000万元,期限最长为5年,可以满足农户长期一次性资金投资的需求。目前已落地投放500万元,贷款用于村社建设盆景种植大棚,预计年产值约为2000万。花都稠州村镇银行个性化为莲塘村养殖户核准贷款额度,“先授后用”,单户最高100万元,同时支持随借随还、等额本息等多种还款方式,最大限度满足短期大额资金周转需要。三是创新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花都区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指引,组建区属融资担保公司,深化与农业担保公司合作,鼓励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动产抵押贷款等,不断拓宽涉农企业抵质押担保方式,缓解涉农主体因担保物不足无法融资难题。建设银行花都分行创新推出“粤兴贷”信贷产品,累计投放2.69亿元,全力支持314户涉农小微农户稳定发展。四是强化农业保险保障。除推动传统的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外,近年来花都区陆续落地蔬菜气象指数保险、生猪保险+期货等创新农业保险,涉农保险业务发展走在全市前列,不断织密“三农”保障网,为农民撑起“保护伞”。目前,花都区正在研究蓝莓产业特色保险,护航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五是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推动区属国企引入社会资本设立30亿元乡村振兴基金,满足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
四、以治理优化促发展,金融配套推动乡村善治
当前乡村治理仍面临着治理人才匮缺、治理能力不足、治理力量分散等难题,亟须数字赋能,激发乡村治理效能,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在新时代彰显新作为,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花都区金融工作局、金融机构与镇村多方开展党建结对共建,在党建赋能上做文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筑牢战斗堡垒,提振“二次创业”精气神。在党建引领带动下,“金融村官”扎根镇村,紧紧围绕区级、镇级城镇建设工作,及时为村社村企村民匹配金融服务,激发镇村发展新活力。二是推进数字治理。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数字乡村的目标是让农村的生产生活更便利、产业发展更智慧、乡村治理更科学。“金融村官”和金融机构主动融入数字乡村建设,为基层数字化治理贡献金融视角与方案,结合区情搭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统一管理,解决纸质版记录的资源数据容易丢失、记录不全,保管不当、监管困难等问题,及时发现、调配并盘活闲置的资源资产,有效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开展智慧政务建设,工商银行为村委搭建“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将村务、党务、政务及延伸的金融服务集中统一管理,有效提高农村党务、村务公开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公开化、规范化水平。公开、透明、阳光化的基层治理,群众明白、干部清白,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让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三是完善信用建设。“您家有几个小孩呢”、“您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种养殖还是打工呢”……看似拉家常,实则是花都稠州村镇银行的“金融村官”走村入户,在收集农户信用基础信息,推动搭建农村信用体系。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不仅可以增加普惠金融覆盖面和普惠金融服务供给,提升“三农”信贷可获得性,也有助于强化乡风文明建设,让讲诚信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夯实乡村治理基础。目前,花都区已实现打通市、区涉农主体公共信用数据共享渠道,同时由涉农主体授权进行农户基础信息电子化采集、储存和管理,村委“背靠背”开展评价等,形成全区涉农主体信用信息专题数据库,为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花都稠州村镇银行创新开展整村授信,把信用变成资金,为乡村治理注入诚实守信的信用理念。现整村授信已覆盖100条村,预授信白名单8.69万户,授信余额6.72亿元,贷款余额3.52亿元,惠及约2700户,帮助村民把握“百千万工程”发展机遇,促进特色产业“做起来”、金融服务“跟上来”、农户增收“富起来”,形成金融支持产业兴旺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