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跨越大洋寻根脉!全球五大洲徐氏后人齐聚花都三华村

发布日期:2025-04-23 09:49    文章来源:南方+     【 字体:   】  访问量: -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迎来了一场跨越大洋的血脉重逢。来自新西兰、日本、加拿大、尼日利亚等全球五大洲12个国家和地区的徐氏宗亲代表,以新西兰分支为主力,组成200余人的寻根团重返故土。他们中既有白发苍苍的八旬长者,亦有金发碧眼的“洋面孔”,在春天里,寻找血脉深处共同的记忆——三华村徐氏后人。

  千年根脉,始于北宋;一脉忠孝,薪火相传。三华村建村至今有900多年的历史,文脉深厚,人杰地灵。青砖灰瓦的明清祠堂群铺展开来,蜿蜒的村巷点缀着苍翠茂盛的古榕树,水仙古庙烟火袅袅,古村新韵乡愁浓浓。

  一个多世纪前,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出现了淘金热,很多怀抱冒险精神的年轻人自发闯荡到这些掘金胜地挣钱致富。来自三华村的徐肇开便是这千万大军中的一员,他早年到新西兰创业,通过自身奋斗成为当地著名的华人富商。在新西兰,徐肇开创立慈善组织“昌善堂”,帮助来自各地的华人。

  三华徐氏自此在海外开枝散叶、成绩斐然,但他们始终心系故土,支持家乡建设。百余年间,海外徐氏宗亲一直保留着对祖籍地的情感认同,通过族谱修编、寻根祭祖等活动开展文化交流,强化血脉联系。如今,徐肇开家族后人编撰的族谱的首页仍赫然写着:我族来自广东省花县三华村。

  历史的巧合无独有偶。2023年,三华村启动旧改规划,22座祠堂重现光彩。而比砖瓦更珍贵的,是族谱中沉睡的名字。“修谱时发现,许多族人名字后标注‘旅居新西兰’‘南洋未归’等字样,那一刻才意识到,我们的根早已蔓延到世界。”三华村村民徐国赢感慨道。

  4月19日,根脉相连的徐氏后人跨越千里再度重逢,他们齐聚三华村祭拜先祖、品尝水圆仔、参观资政大夫祠和水仙古庙、体验非遗民俗……他们一边漫步聆听,一边用手机记录,尽管相隔千山万水,尽管语言口音各异,但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同宗同源的情感,在穿越时空的触碰中被唤醒。

  步入资政大夫祠,宗亲们在青云巷石雕前驻足。这座清代岭南风格建筑群,以砖雕、木雕和石雕记录着徐氏先人的廉政典故。新西兰华侨徐颖钱在祠堂牌坊前感叹:“每一处雕刻都是先辈精神的具象化,海外游子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高尚浩气’的家风。”

  在水仙古庙,大家循着先人足迹祭拜御史大王,并以传统客家水圆仔共叙团圆。这道以糯米粉搓制的地方小吃,成为串联味觉记忆的纽带。“小时候听祖父说,水圆仔象征家族圆满,今天终于尝到了‘根’的味道。”日籍华裔少年徐美琳用生涩的中文说道。

  醒狮、武术、书法、糖画、捏面人等文化活动也让海外宗亲们玩得不亦乐乎,尤其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中国传统乐器古筝表演后,来自新西兰国家青年合唱团的徐氏后人江文舜和江文懿用小提琴演奏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在音符交织间奏响血脉深情,引得全场合唱、阵阵喝彩。“这里很漂亮,也有很多美食,我希望能进一步了解先辈们的故事,用音乐演奏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江文舜说。

  “从筹备到执行,无论是村里还是宗亲,大家响应热烈,十分支持。这一次活动就像是一场洗礼,让海外宗亲们找到了自己的根脉,也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深化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展现了三华徐氏的历史底蕴和宗族凝聚力。”这些年,新西兰籍徐氏后人徐广钏屡屡在花都投资兴业,用实际行动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推动此次活动顺利举行,三华村提前三月组织谋划,全村上下共同出动迎接远道而来的亲人。“我们希望让海外宗亲能感受到故乡的情谊,一起将家族优秀文化发扬光大,让这份血脉亲情代代相传。”三华村党委书记徐金良表示。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场跨越山海的寻根之旅,不仅是对先辈筚路蓝缕的致敬缅怀,更是传承家国情怀的生动实践。无论故土与远方,岭南祠堂的晨钟暮鼓,正化作五洲四海的文化回响和情感共鸣。

  

南方+记者 周甫琦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