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 | 开学在即!“社恐”学生的脚趾已经开始抠地了……
龙年春节,20岁的慧慧回到老家参加了一场熟人并不多的聚会。举手投足间,她总觉得自己被别人关注着,浑身不自在。于是,她熟练地拿出手机,戴上耳机,试图用这种方式让自己“隐形”。
在不太熟悉她的外人看来,慧慧仅仅是个十分内向的女孩。但实际上,她是一位社交焦虑障碍的患者。这是一种多发于学龄前早期和青春期的精神类疾病,又称“社交恐惧症”。
如今,“社恐”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汇。相较于大多数人调侃式地自称“社恐”,病理性的社交焦虑障碍常常被人忽视。
01 部分“社恐”是种疾病
“每次一想到要开学了,我心里就发慌。”慧慧希望永远待在寒假中,因为她可以“宅”在家里,看电视剧、打游戏,还不用耗费任何精力与人相处。
因为害怕成为被别人耻笑的对象,慧慧会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场合。如果必须与人交谈,她会提前在心里反复打草稿,但即使这样还是会在说话时控制不住地脸红,出现心跳加快、出汗,甚至手抖的症状。
现在,慧慧迎来了开学季。为了不让自己显得格格不入,她准备把自己切换到“社牛”模式。如果遇到熟悉的同学,她就打招呼;如果遇到不熟悉的同学,就假装看手机,好像自己很忙的样子。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公众面前讲话或认识陌生人时,或多或少会感到紧张或焦虑,这是人的正常反应。这种情绪往往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
那么,出现紧张、焦虑就意味着一定患有“社交恐惧症”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杨婵娟表示,现在人们常说的“社恐”大多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并不属于病理性的“社交恐惧症”,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在于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正常社交、学习的影响程度。
杨婵娟介绍,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一旦来到社交场所,不仅会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不适,还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手颤等躯体性反应。当反应程度远远超出正常水平,甚至出现压迫感或濒死感,且这些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并导致个体回避社交时,患者则有可能患上了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多发于学龄前早期和青春期,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可能受生理、家庭、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
“很多害怕社交的孩子,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自己被别人负面评价。”通过日常接诊,杨婵娟发现有些患者对自身形象并不满意,哪怕是长得很漂亮、身材也很好,还是会感到自卑;还有些患者担心自己说错话或被人拒绝,从而抵触社交。
“长期处在不良的成长环境、被亲属言语打压、被别人嘲笑过或多次社交失败,都可能会导致孩子歪曲的认知和社交回避行为。如果不及时调整,孩子就会产生持续的与社交相关的负面想法,从而罹患社交焦虑障碍。”她分析说。
02 给予孩子更多积极暗示
社交焦虑障碍常常与心境障碍、其他焦虑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等共病,目前公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其中,心理治疗是首选治疗,包括暴露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行为功能分析、社交技能训练等。
以暴露疗法为例,杨婵娟介绍,医生会鼓励患者暴露在不同的社交刺激情境中,让其逐渐接触产生焦虑的事物,并通过想象暴露、真实情境暴露、虚拟现实暴露等进行系统脱敏,“克服恐惧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迎面而上”。
君君十分恐惧上学,只要来到学校就会感到不安,甚至出现过濒死感。于是,杨婵娟先指导他想象上学的场景,让其直面心中的恐惧,不断提高身体的耐受力,“负面情绪在人体内不可能持续存在,哪怕一个人再紧张,也是会过去的”。
待君君克服了心理障碍,杨婵娟建议家长带着君君来到学校,按照学校周围—学校门口—教室的顺序,让君君分级适应环境,并针对他内心担忧的问题,如“老师同学不喜欢我怎么办”“问题答不上来很糗”等,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的引导,“挑战”他内心的负面想法。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真实的人在真实的世界里交往会更加真诚。”杨婵娟说,1990年后出生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长辈的关注下长大,过度的关注会将他们的一举一动无限放大,也导致他们格外在意别人的评价。
因此,杨婵娟建议,面对未知世界,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减少束缚,遵从内心的想法,将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如果发现孩子存在长时间的社交焦虑的临床症状,应及时寻求正规医疗机构的专科医师进行评估和早期干预。
(文中慧慧、君君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