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民生为本 提升幸福指数
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为城市更新注入旺盛“生命力”
新华教师新村墙面改造彩绘现场图
老城区更新建设必须尊重发展规律,敬畏历史文化,融合民俗民意,才能使老城区保持旺盛“生命力”,焕发新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丢了,城市建得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此次广州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工作开展以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坚持以实现“三个转变”为目标,以人民满意为导向,以谱好整改工作“四部曲”为举措,努力为城市更新注入旺盛“生命力”。
谱好全面核查“前奏曲”
为城市更新融入“历史敬畏”
该局始终坚持“起步就是冲刺”的紧迫感和“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责任感,对全区24个旧厂房“工改工”微改造项目,2个已批旧村改造项目,7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围绕是否存在大拆大建,是否存在破坏历史文化风貌,是否存在迁移砍伐破坏古树名木和大树情况进行全面核查。
在日常工作、实地调研、召开协调会时,紧密结合整改任务,跟踪排查各项目问题隐患,并要求街道、村、项目公司等建立日常巡视制度,确保避免出现大拆大建、破坏历史文化风貌和迁移破坏古树名木的问题。
谱好人民满意“协奏曲”
为城市更新融入“文化乡愁”
该局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宗旨,全民参与共建。牵头组织城市更新项目属地镇街、居委深入实地调研,从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出发,围绕公共环境较差、无停车管理、管道老旧、“三线”乱搭等问题列出城市更新计划改造内容,让居民进行菜单式的选择,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城市特点的城市更新方案。
开展实施方案职能部门意见征询13次、专家方案评审16次、召开项目方案居民代表意见征询会4次等,通过广泛征询意见,从设计源头狠抓城市更新项目品质。还通过线上、线下公示等方式,及时反馈回应民众关切的问题,确保各项问题有整改落实,有信息反馈,使街坊民众凝心聚力参与共建共治,切实提高城市更新建设群众满意度。此外,发动社区居民、学校师生、志愿者等参与老旧小区文化提升,开展社区居民共绘美丽墙绘、春节慰问等活动,挖掘运用社区资源,确保城市更新既注重基础设施等“硬件”改造,也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建设等“软件”更新。
谱好科学推进“交响曲”
为城市更新融入“绣花功夫”
始终坚持传统改造与创新改造并重,完善功能和传承历史并存。该局在编制各类项目实施方案时,按最新文件要求严格落实。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与镇街的协调作用,坚持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倒排工期、主动作为,把工作落实到位,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打通城市更新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引入社会力量建设智慧社区,计划实施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对设备故障、消防隐患、高空抛物等进行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对出入社区车辆、人员进行精准分析和智能管控,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社区延伸。
谱好建章立制“奏鸣曲”
为城市更新融入“长久活力”
始终坚持举一反三,建章立制,确保以制度机制常抓长效。印发《花都区旧厂房“工改工”类微改造项目工作机制》,《花都区旧村改造统筹规划研究》已完成中期成果,《广州市花都区2021年城市更新区片土地市场评估价项目》于2021年12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在三东村(含罗仙村八经济合作社)旧村全面改造项目片区策划方案在编制阶段,按文件要求落实编制历史文化保护专章和树木保护专章。历史文化保护专章已通过专家论证并完成公众意见征询;树木保护专章正在开展名木古树、大树及后续资源等调查评估工作。三华村已完成《三华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初稿编制,片区策划方案也按最新要求完成了历史文化保护专章(初稿)。三华村项目的改造模式符合国家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乡村振兴、住建部政策、北站建设的工作要求,力争为花都区打造一张“文化名片”,成为全市甚至全国的标杆项目。
新华街
老旧小区“改”出幸福新生活
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公园一景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新华街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以“改”促变,“改”出居住环境新面貌,“改”出群众幸福新生活。
截至2022年3月,纳入2017、2018和2019年计划的30号小区、聚贤花园、九号小区、新花苑、竹苑街、宾馆新村、丽雅新村、华南路6号一建大院、兰圃小区、梅园小区、永发小区、永发苑、松园大厦、松园小区、金都花园、侨苑小区、中铁港航局小区、新花街10-23号、商业大道69-91号、永大新城21个政府投资项目均已完工验收;纳入2020年计划的通安巷、新华教师新村、19号小区3个项目正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作为今年重点项目的旧人大老旧小区有机更新项目正有序推进,去年10月开始进场施工,改造范围用地面积3.58公顷,建筑总面积65972平方米,共28栋建筑,涉及居民667户。
春光无限好,大干正当时。在新民社区旧人大老旧小区,正在开展改造翻新工程,施工现场一片繁忙、紧张有序。“春节前,我们已完成12栋居民楼外立面的全面翻新和楼道墙面、楼道窗及楼道门的改造翻新,现正按施工计划进行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并对其余楼栋进行外立面翻新。”现场施工负责人说。
看着自己居住的小区旧貌换新颜,小区变漂亮了,墙体变干净了,窗户也换了。老住户们十分满意,为党和政府点赞。
“在整个项目施工期间,我们都会让居民积极参与到改造项目当中,认真去聆听居民的意见。施工前,工作人员深入小区开展调研,让居民进行菜单式的选择,居民需要什么、想要改造什么,政府就做什么。施工中,由居委组织业主代表成立老旧小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汇集居民改造意见。”项目负责人表示。
据悉,旧人大老旧小区有机更新项目(示范区)是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是花都区老旧小区“投、改、管、运”一体化新模式项目试点。
新华街坚持党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工作理念,立足群众需求,全方位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老旧小区改造这项惠民工程真正做好做实,切实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花城街
打造红色文化阵地 传承伟大革命精神
花都是一方具有优良传统的红色革命热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花城街公益村教堂就是一处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90多年前,中共花县第一个委员会在这里诞生。
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学习教育阵地
公益村教堂作为当时花县县委主要活动场所,在抗日战争时期毁坏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亦被挪作他用,终因年久失修而损坏,但其在花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中共花县第一个委员会旧址在2015年7月重建后正式对外开放。去年年底以来,花城街认真贯彻区整改工作精神,经多次到实地调研、多方收集意见后,在区委宣传部指导下,投入100多万元,对该旧址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以“百年风华 初心永恒”为主题的建党百年花都发展历程陈列馆,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学习教育阵地。
走进展陈馆,庄严肃穆感便油然而生,馆内陈列的一份份斑驳的文件、一页页泛黄的书信、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让人更直观地了解花县过去那段峥嵘岁月和伟大的革命历程,从中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洗礼。
陈列馆分两层,展陈内容包括“奋起抗争求解放”“发奋图强闯新路”“改革开放谱华章”“守正创新开新局”共四个部分,以油画、连环画等图文并茂形式,充分展示花县百年党史以及各时期取得的重点成就,展现花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力抗争、不屈不挠、敢想敢拼的革命精神和时代奋进精神。
讲好英雄故事,传播红色文化
为强化教育引领,传承信仰力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在展厅二楼设有新时代学习室、红色大讲堂,通过开展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等多种形式,用心讲好英雄故事,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学习室里还增设了多媒体互动项目,就是开发的‘重走长征路’的微信小程序,通过这个小程序可以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花城街道办事处督办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抓好展陈项目建设的同时,花城街还进一步完善整体布局,对周边道路铺设沥青,规范划定停车区域,使旧址外部的交通及村社整体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现在这里周边的环境好了很多,道路铺上沥青,干净整洁了,也好走多了,让人感觉很舒服。”公益村村民毕女士说,“而且我们也不用走那么远,在家门口就可以了解到花县红色革命历史,方便带小孩子过来参观学习。”
据了解,花城街接下来将会依托该县委旧址展陈项目,进一步完善周边环境设施,加强外部道路交通秩序整治,规范停车管理,同时对道路两边建筑外立面进行提升改造,探索打造“公益红色文化街”,扩大红色文化的展示范围,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充分发挥其作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
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姚日文 李沁杰
通讯员 芸芸 蔼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