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花都新闻

让历史文化“点燃”城市生命力

发布日期:2022-04-11 11:11    文章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访问量: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多管齐下,奏响文化强区新乐章

621555.jpg

2021年10月30日,我区市级非遗项目钉金绣裙褂亮相2021湾区(广东)时尚文化周-秋季开幕式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全体干部职工坚持把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整改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把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活的生命,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乡愁、非遗文化、红色基因“活”起来,全面提升文化强区能力和水平。

  匠心传承出实招

  非遗文化谱新章

  近年来,我区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齐抓共管、积极作为,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育人才,夯基础、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独特的“花都样本”。通过积极开展非遗普查,强化非遗线索的挖掘和整理,我区非遗项目数量从2016年的13个增加到30个,增加130%。传承人数量从2015年9人增加到38人,增加322%。

  目前,我区共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0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市级9项、区级17项),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8名(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3人、市级11人,区级23人),区级以上传承基地1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3个,区级5个),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4项。自整改工作开展以来,区文广旅体局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活动开展情况等实施系统性记录,优化非遗档案的保存、管理、调用、查阅流程,充分运用网络记忆体,实现数字化传承保护,完善非遗数字化体系建设。建设广州市首个非遗主题手绘VR展览——花都非遗VR云展厅,通过语音讲解、图文展示、视频介绍等多种手段,以手绘国潮漫画的形式,展现非遗虚拟街区,集中呈现我区30个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项目特点、传承方式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360°立体观展”体验,打造融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的多维度数字智慧展厅、线上集聚展示基地及“活态传承”虚拟空间,让花都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同时,围绕“非遗”生活化,导入创意设计,探索“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景区”等新模式助推文旅产业融合。2021年底,广州灰塑展示中心获颁广州市首批“花城市民文化空间”,该中心集参观、教研、生产、展览、销售等于一体,推进传统灰塑文化品牌化、市场化、活性化。依托“文化进万家”等公益惠民文化活动,拓展非遗保护领域,邀请灰塑、珐琅、钉金绣等国家、省、市项目传承人进商圈、村居、社区、景区等开展非遗展示体验活动,将非遗文化展示与传统民俗节庆深度融合,让广大百姓深入了解花都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擦亮非遗文化名片。

  传承红色文化

  赓续红色血脉

  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区博物馆围绕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作出了一系列有益尝试,有效发挥了红色文化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旧址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大会遗址是我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旧址依托花东镇九湖村的王氏大宗祠,设有《农运初心 精心永驻——花县农民运动展览展陈》,主要陈列展示花县农民运动的萌芽、发展与高潮,以及花县农军参加武装起义,最后转战海陆丰、踏上新征途的光辉历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大会遗址位于花山镇花城大街1号(花山镇花城小学内)。2021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历史展陈完成布展并正式面向公众开放。遗址内精心筹划了《旗展花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历史展陈》,对原有广场进行升级改造与绿化、景观长廊建设、历史场景和人物浮雕雕塑的设置,综合运用图片、文物、雕塑等多种形式以及全息影像等现代科技展陈手段,呈现了红四师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的全过程。

  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大会遗址是我区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是区党史学习教育重点基地之一,也是我区中小学生打卡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旧址自2020年7月1日开放以来,接待党政机关团体逾1241个,参观人数超6.7万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大会遗址自2021年6月开放以来,参观人数近万人。

  声音

  传承红色文化

  记住历史乡愁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慧涛

  在持续整改工作中,我们始终注重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注重文明传承和文化延续,力求让人们记得住城市历史、记得住乡愁。

  我们在深入挖掘古村文物“活”的价值上狠下功夫。积极培育古村落旅游产品,整合串联塱头村、三华村、洛场村等特色资源,策划推出8条精品旅游线路。积极推进古村落文物保护利用,安排各级资金对古村落12处文物进行修缮,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风险预警平台”,为古村落内不可移动文物风险防范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以匠心精神打造岭南非遗“活”的名片。设置“遇见非遗”系列专题展,让市民沉浸式体验感受花都非遗文化魅力。实施非遗记录工程,设立非遗保护中心,搭建花都区非遗数据库、非遗VR云展厅等数字化平台,多维度全方位展示全区30个非遗项目。开展“文化进万家、非遗过大年”公益惠民活动,开展一连8场非遗展示体验活动,惠及民众逾2500人次。

  我们用心用情用力赓续红色血脉“活”的灵魂。以活动为媒,精心策划“七个一百”绣红旗活动,绣制702面红旗。举办40场次红色教育活动和红色展览“五进活动”,服务群众逾4.1万人次。以保护为本,打造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旧址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大会遗址2处红色文化基地,后者入选省革命传统教育现场教学点。以史实为据,做好红色资源与“互联网+”有机融合,实现馆内馆外、线上线下有效联动,讲好花都红色故事。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永远在路上,我们将把历史文化遗产视为城市之“宝”、城市之“脉”、城市之“魂”,精心呵护、坚决捍卫,统筹好古村落保护、非遗传承、红色基地,筑牢文物保护安全底线。

  炭步镇 非遗重传承 古村焕生机

8.jpg

青少年在藏书院村文体广场练习洪拳

  炭步镇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汲取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教训,以整改为契机,全力以赴推进古村落和非遗保护和利用工作,在传承古村落独特文化韵味的前提下,推动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让古村落焕发蓬勃生机。

  奏响古村落保护强音

  古村落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炭步镇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村落(含历史文化名村)4个、历史建筑5处、传统风貌建筑43处、文物保护单位112处。

  该镇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建立健全古村落保护机制,着力下好古村落保护“先手棋”。为健全完善文物安全责任体系,与各村签订《炭步镇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保护管理责任书》,对辖内29个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装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牌。指导村委将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保护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形成主体明晰、责任明确的保护责任体系。同时,组建巡查监督队伍,镇、村落实专人每日对4个传统村落(含历史文化名村)、5处历史建筑、43处传统风貌建筑、112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动态巡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风貌违规改变问题,确保第一时间反馈、整改到位。依托现代化技防手段,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装视频监控,在茶塘村、塱头村等古村实施连片文物远程集中监控安全防范模式,确保文物安全。近年来,完成塱头古村景区渔隐公祠、俭斋公祠等古建筑修缮,目前正在抓紧推进塱头村近光里巷口书室修缮工作。

  打造“特色耕读文化”名片

  炭步镇以“保护优先、活态传承”为实施原则,积极盘活古村落资源,为保护和利用打通“绿色通道”,古村的生命得到延续,资源增值,活力显现。

  该镇通过“旅游+传统文化+研学开发”的创新形式,引进研学机构,开发古村落游学、特色民宿、传统文化项目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等研学旅游产品,推进文旅融合,打造“炭步特色耕读文化”名片。深挖历史文化底蕴,充分传承“铁汉公”黄皞廉洁文化,将塱头村打造成文化底蕴深厚、廉洁主题鲜明、教育实效突出的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和禁毒的重要教育宣传基地,为保护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引入企业支持投资,发展乡村振兴项目,充分挖掘古村落资源,努力将其打造成“最传统·最活力”且具有文化传承底蕴的产学研一体化文旅目的地,实现政企村三方共赢。

  借乡村振兴项目推进的契机,该镇不断完善古村落村容村貌提升、信号基站和停车位增设、道路扩建、自来水管网铺设等基础配套设施,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如茶塘村大力推进“四小园”建设,鼓励市民、村民盘活闲置土地,把宅院打造成“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公园”,美化村民的居住环境,让古村落“重获新生”,环境越来越美。

  加强非遗保护弘扬历史文化

  洪拳是中国传统拳术南拳的代表之一,与“刘、李、蔡、莫”合称广东五大名拳。洪拳以铿锵阳刚著称,招式特点为硬桥硬马、以声助威、发招刚劲、步稳势烈、连招带打。相传,当年洪拳创始人洪熙官曾与炭步镇藏书院村毗邻而居,长期在藏书院村教习洪拳,自清朝开始,正宗洪拳就在藏书院村代代相传。2015年,洪拳被评为第五批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藏书院村的洪拳保留了传统拳法套路,以马步为基础,脚法简单,“一步多手法”。在以往村中长者前辈“洪拳概不外传”的影响下,村中的师傅从没有向村外人传授过洪拳。因此,藏书院洪拳具有很高的原生态性,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的人文风情。

  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洪拳,炭步镇结合全面整改工作部署要求,围绕本地特色和优势,挖掘、拓展鲜活独特的洪拳文化,通过开设洪拳公益培训班、开展“非遗”—洪拳进校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建立“非遗”传承人档案等,将洪拳这一“非遗”大力传承弘扬,力推“非遗”融入大众、融入生活,使“非遗”蓬勃发展、结出硕果,打响“非遗”文化品牌。如今,洪拳已然成为藏书院古村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现在,藏书院村内有多座祠堂专门用于洪拳训练,村中有约10名老师傅长期教导村中年轻人习武,共有习武者约50余人,洪拳这一“非遗”文化正得到有机传承和弘扬。同时,藏书院村的洪拳师傅们还经常参加民间自发组织的拳术交流活动,互相取长补短、交流经验,为更好地传承洪拳作出努力。在炭步镇的帮助下,洪拳师傅们陆续将世代流传下来的洪拳套路、心决、练拳心得、拳谱等以文字、图片等形式记录成册,切实加强对洪拳技艺的资料整理工作,使洪拳可以以文字、图片等形式永远流传。

  该镇健全“非遗”保护工作机制,挖掘整理镇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撑;鼓励和扶持传承人做好项目发展,充分发挥民间传统文化人才的创造力,引领民间传统文化人才走向市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赋予新的生命力。

  声音

   塱头村村民黄先生说:“自整改工作开展以来,群众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提升了。镇、村以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古树、古村、古建筑保护,目前我们村近光里巷口书室修缮工作正在加紧推进,村民们也自发组成志愿小队参与到古建筑保护中,力争为传承和振兴古村文化出一份力。”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