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Bg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花都新闻

传承历史育新人 赓续文化促发展

发布日期:2022-04-15 15:08    文章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访问量: -

  花都区教育局 弘扬红色基因 筑牢信仰之基

625738.jpg

邝维煜纪念中学举办“百人绣红旗”活动

  百年筚路蓝缕,千秋丰功伟业。花都区教育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纲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会议精神,制定并实施《花都区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红色教育的工作方案》,组织全区各中小学开展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将红色教育融入育人工作全过程,引导学生将红色教育中汲取的营养转化为行动的原动力,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党建引领成为扎实推进红色教育“引擎”

  区教育系统各学校党组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教育系统各党组织书记带头开展党史党课宣讲,坚持上好思政第一课,注重思政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

  各中小学校深入学习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及实践要求,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主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深挖我区红色教育内涵,讲好花县农民运动、工农红军第四师历史,上好花都革命故事课程,组织区教育系统党组织书记、团干部上党课、团课。组织百名红色教育教师宣讲团、千名学生宣讲团进校园,讲好党史、红色革命故事。截至目前,各学校校长、书记亲自上思政第一课共计513节,筑牢全校师生信仰根基,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思想理论和奋斗精神;全区共培养思政课指导名师141名,各班班主任、思政老师开展红色主题班会共计5010节;各校党支部书记、党员教师以身作则,积极开展党课、团课教学共计1327节,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培养优秀共产主义接班人;离退休干部、军烈属368次走进校园,亲身演绎红色故事,树立英雄榜样标杆;各学校共培养3031名区、校级学生红色宣讲员,积极参加志愿讲解3612人次,尽显中国共产党预备队及后备军的朝气蓬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正确政治方向、理想价值导向。

  做实做强红色教育 弘扬优良革命传统

  我区鼓励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觉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践悟,积极参加红色教育,参与红色活动,创作红色作品,投身研学实践,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发挥花城小学、骏威小学、花东学校、三华小学、迳口初级中学、花东中心小学等6所广州市红色教育示范校辐射带动作用,利用好秀全中学革命文化纪念馆、骏威小学红色文化讲学堂、花城小学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历史展陈的育人功能,从红色教育氛围营造、课程建设、课题研究、活动组织、研学实践、宣传推广等维度,做实做强红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红色是融于灵魂的血脉基因,是心中坚守的精神高地,是执着笃行的内在动力,红色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全区广大师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187所学校完成红色教育基地结对共建

  学校与共建基地配备一名思政课指导名师、开展一项红色教育研究课题、培养一批学生红色宣讲员,开发一本红色研学游记、开展一次红色研学成果展示。家长利用寒暑假期陪同学生到红色研学基地开展学习打卡活动,截至目前,共计18.2万名师生到区内外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全区共培养思政课指导名师141名,区、校级学生红色宣讲员3031名,积极参加志愿讲解3612人次。已有超过300多名学生红色宣讲员到红色教育基地打卡学习并拍摄宣讲视频,作为学校的线上红色主题学习资源。

  各学校结合实际,开展各类红色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把灰塑、珐琅、粤剧、刺绣等“非遗”项目引进校园。2021年以来,共计深入开展阅读红色书籍活动375场(次),观赏红色电影活动382场(次),开展红色征文活动260多场(次),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祭英烈”等主题活动866场(次),开展醒狮、武术、剪纸、书法等特色项目或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近700场(次),红色研学成果展示活动127场(次)。

  声音

  骏威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杨秀红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

  多年来,骏威小学坚持把党建引领与德育创新有机结合,以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以思政课程建设为重点,以红色特色活动为载体,以家校协同共育为抓手,把“红色文化教育”细化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一种全员思政、全时思政、全科思政的理念,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健康成长打好坚实基础。

  我们还把“红色文化教育”与“红色文化少年讲学堂”、“红创园”劳动实践基地等学校红色特色活动和项目结合,以丰富的教育形式和内容,让师生了解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传承不朽的中国红色革命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红色教育特色发展和品牌打造。

  花山镇花城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江文胜

  让红色沃土更有故事

  花城小学依托花都的本土红色资源,指引孩子们积极学习党史,让孩子在红色历史中感悟爱国情怀,促进自身学习,升华爱国情感。

  花城小学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的诞生地,为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校立足本土资源,夯实红色文化阵地,将革命遗址打造成为“红色教育课堂”,让广大师生能够受到红色文化滋养和启迪,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争做红色讲解员”“阅读红色经典书籍”“重演红色经典片段”等主题活动,通过主题墙、与爱国教育基地共建、实地进行红色教学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使红色精神留在孩子们心中。

  新华街三华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江丽珍

  以协同创新 引领红色教育提质增效

  新华街三华小学所在的三华村人才辈出,中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分会旧址就在村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有16位就来自三华村。依托这些丰厚的红色教育资源,三华小学通过协同创新,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出完整的红色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实现红色教育提质增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的深厚根基。我校与广东教育学会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广州象湖书院等单位协作全面开设中华经典诵读、岭南民俗文化两个系列的课程,以国学教育现代化、国学生活化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实践路径。

花山镇 文化传承为本 以文育人 留住乡愁

2.jpg

花山镇洛场村碉楼

  花山镇多举措推动文旅振兴,确定了“以保护为基础、以碉楼为载体、以文化为主题、以创意为手段、以活化为目的”的建设思路,将“重焕碉楼生机、传承华侨文化、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三者有机融合。近期,花都区政府结合洛场村极具特色的碉楼建筑和侨乡文化,将发展主题定位为“侨韵花香”,为村庄发展指明了方向。

  该镇整合利用传统村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等资源,推动形成区域发展集聚效应,通过连片提升铜鼓坑、流溪河、华辉路等景观,将乡村振兴文旅项目面积由30亩扩大到410亩。结合“侨韵花香”新乡村示范带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文旅项目在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示范引领作用,连片带动香草世界、5G蓝莓基地等特色景点,让沿线乡村面貌和乡风民风发生聚变,呈现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坚持适度开发为要 推动活化升级 永续发展

  洛场村位于花都区花山镇东部,毗邻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总面积4平方公里,下辖15个经济社、9个自然村,本地户籍人口2815人,海外华侨6000多人,约为户籍人口的2倍。曾是花县县府驻地,也是著名侨乡,拥有百年历史文化底蕴,是广州周边地区最大、以碉楼为特色的古村落,现存华侨碉楼45座、清砖屋200多栋,其中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座,花都区文物保护单位43座。整改工作开展以来,花山镇严格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依托洛场村独具特色的碉楼文化,全方位打造乡村振兴特色项目,蹚出了一条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成功路子。

  该镇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对碉楼进行活化利用,开发隐约民宿、月尚海棠等一批精品民宿,其中月尚海棠获评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大力发展新业态经济,在博物展览、美食娱乐、度假休闲等消费业态基础上,加持开发影视、设计、陶艺、书画院等文创业态,目前已吸引33家文化创意机构入驻。

  坚持系统保护为纲 推动以文育人 留住乡愁

  按照“修旧如故”原则,洛场村碉楼特色文旅项目摒弃了传统大拆大建,更注重原始生态和环境保护,碉楼和百年民居按照原有的自然布局和生态环境规划进行改造。对旧建筑进行整饰过程中,不改变内部及其外墙甚至周边植被环境的原状,同时设置建筑物控制地带,严格履行修葺审批手续,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原样修复。目前,已修缮历史古建筑6座。对认定公布的45处文物保护建筑,全部编号造册,明确专人负责保护管理。建立历史建筑日常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制止、查处破坏历史建筑。截至4月初,出动人员120余人次,确保巡查全覆盖,问题不反复。

  洛场村碉楼大部分在民国初期由旅居美国的侨胞回乡兴建。在乡村振兴文旅项目建设中,坚持“修旧如故”的同时,也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结合。改造后的建筑,每一栋都会介绍它的前世今生,图文并茂。抓住花县政府旧址和刘绥华--花县第一任党组织书记的“先天”优势,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做大红色研学产业。录制微党课视频《刘绥华,中共花县历史上第一任县委书记》,在“学习强国”平台播放,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投入20多万元,打造优质宣传阵地,先后开展“四史”教育学习活动,实现与县府旧址红色基因的“时空对接”。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文旅项目作为“中国华侨文化国际交流基地”的平台作用和资源优势,建设“侨胞之家”,为侨界群众创建联谊、学习、交流、活动的阵地,传播华侨文化,讲好花都故事,擦亮侨乡文化名片。

  坚持人居环境为基 推动农村美化 村民幸福

  花山镇采取“拉网式”“地毯式”清理整治“八乱”现象。整治疏浚村庄河道沟塘,努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村庄水环境。将村容村貌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社长年底工作考核,成立专项经费奖惩,落实责任到人,推动农村环境卫生、乡村管理规范化、制度化。高标准创建美丽乡村。实现村道100%硬底化、100%亮灯化,全面改造公厕公卫、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新建绿化小公园、休闲文娱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升级乡村振兴文旅项目游客集散服务中心,配套精神文明宣传栏、文化长廊、健身设施等,进一步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切实提高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获评“珠三角最美乡村”“广州市文明示范村”称号。

  此外,持续开展“双微”行动,协调各方认领群众微心愿61个、微项目11个。结合“10号工作室·党群连心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开展党代表接访群众活动,现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8条,解决群众困难问题8个。


  声音

  花山镇洛场村党总支部书记 江铜芬

  传承侨乡文化 推进乡村振兴

  花山镇洛场村曾是花县县府驻地,也是著名侨乡,拥有百年历史文化底蕴,是广州周边地区最大的以碉楼为特色的古村落,现存华侨碉楼45座、青砖屋200多栋,其中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座,花都区文物保护单位43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局面。整改工作开展以来,在市、区、镇的指导帮带下,全体村干部严格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推进传统古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开展了包括对认定公布的45处文物保护建筑和16株树龄50年以上的老树全部编号造册等系列工作,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全面提升历史文化风貌,目前已吸引33家文化创意机构入驻。

  通过一段时间的整改,全村党员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树得更牢、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方向更加明确,开展工作也更加注重听取民心民声、更加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在村民心中,老老实实、踏踏实实、扎扎实实的“三实”干部越来越多。

相关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