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撂荒地、打造蔬香园,花都区走出社区零星耕地保护与民生需求融合新路径
每天傍晚,夕阳西下,在花都万科热橙小区,一户一户居民在自己种植的菜园里挥洒汗水,也有一户一户居民用小推车从自家的菜地摘菜回家。谈笑中,笔者听到了一位三岁女童问她奶奶,为什么要自己种菜呀?她奶奶说,自己种的菜吃着安心。这是花都区走出社区零星耕地保护与民生需求融合新路径的一个缩影。
从撂荒到绿洲,回应群众期盼
2024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联合花山镇人民政府,以“耕地恢复+四小园建设(或人居环境整治)”为双目标,在花山镇万科热橙小区外围启动“小菜园”耕地恢复项目。
该地块原为政府已征收但闲置撂荒的土地,现场杂草丛生,且夏季积水滋生蚊虫,小区居民改造呼声强烈。为此,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与花山镇政府及热橙社区等多方协作下,短短数月内,约4.5亩荒地完成平整复耕,划分出标准化菜园(每块3米×7米)139块,并以抽签形式免费提供给社区居民种植,既满足居民种菜需求,又助力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解决了热橙小区及洛场村人居环境问题。
(热橙小菜园项目示意图)
(热橙小菜园项目俯瞰图)
创新联动模式,激活土地价值
(一)政府主导,资源整合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统筹协调,利用花山镇已征收未利用的闲置地块,结合年度耕地恢复任务,将土地整治纳入“四小园”建设框架,形成一个由政府部门提供规划意见及政策支撑、热橙社区组织施工建设及地块划分、当地居民自发种植维护的“小菜园”,构建起“政府搭台、社区实施、居民参与”的耕地保护协同机制。
(二)需求导向,民生优先
热橙“小菜园”项目实施前,组织部门开展了充分的走访调研,发现社区居民自发地在小区周边闲置撂荒的土地上种植蔬菜水果。于是,“小菜园”项目139块菜地一经推出即得到热烈响应,中签的居民都很激动,800多户未中签家庭持续呼吁增加扩建。热橙社区居民李女士感慨道:“以前这里杂草丛生,现在家家有块小菜园,既美化环境又能吃上新鲜菜!”。这种“小地块、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既盘活闲置资源,又缓解社区绿化与居民农耕需求的矛盾,实现耕地保护与民生福祉的“双赢”。
(三)长效管护,共建共治
“小菜园”由居民自主申报、自行种植维护,社区定期组织种植技能交流活动,形成“自管自治+技术指导”的管护体系,并且通过划分责任田、建立种植公约,确保耕地可持续利用,避免二次撂荒”。撂荒地变身“绿茵菜园”,蚊虫滋生问题显著缓解,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推动生态改善。居民通过种菜实现“家门口的田园梦”,部分家庭实现蔬菜自给,生活成本降低,实现民生提质。项目的推进,也激发了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形成“保护耕地、共建家园”的社区文化,营造了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持续扩容升级,打造耕地保护示范带
2025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花都区分局将与花山镇政府进一步整合热橙小区北至河涌间的闲置香蕉地,新增耕地面积10亩,划分更多小菜园惠及居民。同时,拟引入智慧农业技术,试点“共享农具”“线上种植指导”等创新服务,推动“四小园”向“智慧田园”升级,探索城市社区耕地保护的“花都模式”。